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宇宙是充满生命的"活"的世界,道是生命的本原.道有"无物"和"有物"两种状态,有"无物"之道和"有物"之道两种形态.道的无物状态、无物之道是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的"根"或"母".道的无物状态、无物之道生出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生出天地和万物.在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生出天地万物时,是先生出天地,然后在天地的协助下再生出万物.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是最初的生命,并且,其生命是无限的,而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所生出的天地和万物,其生命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刘国庆 《师道》2010,(2):60-61
空间,是个微妙的词汇。说它微妙,在于它是个“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东西。我们要描述它只能用狭义的概念解释,也就是说要看看物体本身或物与物各基点之间围成的形状的大小、长短、高低、前后是多少,采用对物质测量的方法才能得出描述物体属性的状态参量,我们生活中的二维和三维空间便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齐物论》提出了《庄子》全书的理论宗旨,即万物虽然作为个体各有特殊性,但在道的高度上他们没有轻重、先后、优劣之分,并在道中相统一。与"齐物"相反的状态就是"分",在现实中表现为是非之辨与善恶之别。庄子认为"分"是世间一切混乱的根源,因为"分"意味着局限性、确定性,而这种暂时的以不确定的标准确立的分别,是违背最终的道的。这种拒斥"分"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也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象"是艺术形象吗?如果是,那么它就是构成一切艺术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和因素,也是艺术价值得以体现的关键,更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但是,不同的艺术种类,其表现形式有着不同的"象",书法艺术的"象",是抽象之"象"。它的"象",包括了一般现象之"象"、作者意象之"象"和艺术法象之"象"。所以,"象"不等于艺术形象,但它包含艺术形象在其中。  相似文献   

5.
学生作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从接受任务,到动笔完稿的过程。从本质上考察,写作是人的一种生命实践形式,是情感长期作用的结果,需要借助特定的语境才能完成。1、写作是人的生命实践形式。写作,就其实质而言是思想的生产过程,思想的生产源自对宇宙本原、生命奥义,即天道、物道、人道的觉知。然而人世间的种种“道”又不是赤裸裸地显现出来的,往往借助一定的人、事、物来反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人们要于恍惚窈冥的物象中搏见道之精义,必须…  相似文献   

6.
阴阳关系的调和是太极图智慧的精髓,而调和旨在阴阳关系整体上"归一"的存在状态,具体可以理解为阴阳二者的明晰、共生关系等,其表现形式有显性之象、潜藏之势之分。现代艺术或设计在其审美创作等方面亦隐现出阴阳关系的内蕴,并受到阴阳调和之道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7.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引用了古人一句话"死生亦大矣",并发出"岂不痛哉"的慨叹。无巧不成书,备课《兰亭》的同时,我恰好在读《老子》,《老子》中"大"除了有形容词"小大"之"大"的含义,更有"道"的意思,其中是这样阐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有物浑然天成,先于天地存在,它清虚寂静,广阔无边。  相似文献   

8.
从象状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老子》之“道”、“一”进行了研究。认为《老子》之“道”、“一”二者都具有实体、过程、原则之义,这三方面的内容又渊于一源;《老子》对“道”之象状的直接描述虽惜墨如金,但它使用了“以‘一’写‘道’”的形象笔法对其作了泼墨尽写,这一笔法是《老子》所从属的荆楚文化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9.
面对"道"难以言明的困境,《老子》采用了"以象言道"的方式。"象喻"是《老子》特殊的言道方式,具体表现为:取譬引喻,以水、谷等自然之"象"形容"道";执象悟道,由草木、婴儿等"象"体悟"道";以物观物,通过对"象"的整体直观抵达"道"之本质。这种言道方式是诗性的,对后世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催生了意象论及"以象喻文"话语方式,开启了对澄明本真之境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
"大美"思想是道家美学思想精华之一,也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突出表现.在<庄子>丰富的物象描绘中,庄子以其独创的具有"道"象、"道"境特征的"大物"之象--大鹏之象、"大木"之象、飓风之象、大海之象等的诗性描绘,从不同层面包含和体现着庄子的"大美"思想.大鹏之象是诗人自由之境的诗意传达;"大木"之象以其形象的不断拓展与增殖体现着"道"的超功利性;飓风之象是进入"道"境的心灵自由飞升的审美体验;大海之象则是"道"之本体的艺术抒写.  相似文献   

11.
黄宗羲与陈确的论争很大程度上受其对"物"之理解的影响。这又牵涉到他们对万物一体学说中的未发状态和已发状态的理解。在黄宗羲这里,已发状态中包括本然之物和非本然之物,为了达到至善,就要用未发状态来矫正已发状态,黄宗羲的结论是"存天理,去人欲";而陈确拒绝"未发"状态的存在,将所有"物"都置于已发状态中,而这也表现为"人欲"。由于没有本然和非本然之区分,他的"物"或"欲"就都是合理的。他按照万物一体的逻辑得出结论:天理就是人欲。而黄宗羲最后对陈确思想的宽容,是因为他觉察到了万物一体学说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2.
一篇辞章是由"意"(情、理)与"象"(事、物﹝景﹞)融铸而成的。其中不仅"意"与"象"本身形成"二元对待,"即"意"与"意"或"象"与"象"之间,也形成"二元对待"。就在这"二元"之间,是必须加以联贯的,而其整体(即全篇之情、理与事、物﹝景﹞),更要藉"层次逻辑系统"或"多"、"二"、"一(0)"螺旋结构,以形成其严密组织。本文即以此切入,着眼于其整体之艺术联贯,探讨其理论基础及其类型,以见辞章艺术联贯在辞章上所产生之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源氏物语》所蕴含的"物哀"是日本古典文学最具代表性的审美理念,其内涵是以"外物诸象"为客观源泉而使"哀"之主体——"人之内心"而萌生出诸多感动,即"感物兴情"。其中"物"作为第一性,人的思想感情是第二性。"物"无所不包,从人事、自然到人间万相。《源氏物语》作为一部鸿篇写实巨著,对"物"的情景描写可谓纷繁生动,其描写手法大致可分为窥见、平面描写、音声描写、嗅觉描写以及远近描写法。  相似文献   

14.
陈献章曾经谈到过"实学"这一概念。但是,这并不表明陈氏很重视实学。在其心一元论或道一元论思想体系中,实学并不具有独立性和重要性。陈氏最终指向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不存在内外、体用、动静、物我之分。所谓的虚实之分除了方便论证和分析外,没有更多的意义。在陈氏看来,自然是至高、至善之存在,实学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有意义。因此,陈氏更重视宇宙万物的自然状态,而不是其实用与否。  相似文献   

15.
胡适与安乐哲对《淮南子》的道论,因处于不同时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解读。胡适基于其科学主义的立场,极力打落"道"的传统意义,认为道是假设之"道",有为之"道"。安乐哲遵循"道"的传统意义,但用西方的思想理解"道",认为道是源头之"道",无为之"道"。他们对"道"的解读不同集中在三点:一、假设之"道"与源头之"道";二、从"一"到"万物"的过程与从"万物"到"一"的过程;三、水的喻象与道的有为无为。  相似文献   

16.
乱之由即为治之要,关闭乱之门,也便实现了不治之治,这是无为思想的逻辑基础,也是其要义所在。而"上志"为天下纷乱之门,因此,上欲治则须自治其志,因此,老子立"道"以为德旨,提出了"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无为主张。守"道恒无名"即守道性本恒的空无状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壮其骨",由"有名"而"无名",使内境空无,无分别心(名),无是非观(名),乃至无志(名),纯任百姓自然。"无志"即无为之旨的实质,体现的是"法自然"思想。"名"非"名称"义(否"名称说"),当是事物自命之名——"性","无名"即性之空无。如此,"道恒无名"与人性之情志观念相对立,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形而上的性之空无存在,以其无我身、无我识而能纯任万物自然,成为人德性回归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古诗的意境抽象而无形,它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与统一。而客观之象极富画面感,在古诗教学中可以把图画作为凭借,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画面,描述画面,以及在诵读的促发下回味画面的方式,把握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的特征,进而理解意象,体会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美学,老子所谓的"有无相生"之所以成为一个基本命题,就在于它是自然万物构成的精妙表述,含蕴有"有"、"无"一体,宇宙万物和合交通、交相构成的思想。应该说,这一"有无相生"说,实际上也引发了中国古代美学意境理论。意境美学思想可以说最早就包含在老子"有无相生"说中,包含在老子对构成宇宙万物之"有"、"无"一体的"道"及其富有生机活力的描述中,并规定着意境所要透过"境"以表现其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他揭露了造成贫富悬殊的根本原因,批判了"人之道",呼吁回归"天之道"。老子的"天之道"不仅具有客观性、超越性,而且具有价值规范的意义。它具有均衡公正、利而不害、知足谦让的特点。"人之道"具有二重维度,即以"天之道"为价值标准,将"人之道"区分为现实形态与理想形态。"人之道"现实形态的产生,源于其对理想形态的多重背离。老子批判"人之道"的目的,在于确立以"天之道"为核心的社会分配原则,倡导合理的平均主义,对于解决当前贫富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易经》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太极拳运动的形成、发展、完善也同样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象思维模型是以"图"和"象"为思维工具,以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思维符号为基本结构来揭示、认知宇宙的普遍运动规律,成为太极拳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太极拳象思维模型的核心思维。本文从象思维、观物取象、太极阴阳、卦爻、五行模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