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Jef Verchueren的语用学综观下的顺应性理论认为,使用语言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并以此为语用学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本文正是在此视角下,探讨新闻中译英的语用技巧,认为新闻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顺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贯穿着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的互动选择机制,语用顺应论为拓宽新闻翻译的发展空间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JefVerschueren的语用学综现下的顺应性理论认为,使用语言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并以此为语用学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本文通过"给力"的现象描述出发分析了零翻译现象,并从语言结构顺应,心理世界顺应和意识程度顺应的视角探讨了顺应论和零翻译现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语言顺应论是一个极富解释力和适应性的理论,它对翻译理论研究有很强的借鉴作用。顺应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翻译是一个根据语境不断进行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对译语语境以及译文的语言结构的顺应。本文主要从语用学视角探讨了语境顺应对电影《英雄》字幕翻译的影响,指出了语境动态顺应在字幕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它包括语言使用的多个方面.文学翻译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艺术行为,其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选择和顺应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选择的同时,既要顺应原语作者和译文读者所处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又要对不同的语言结构客体做出相应的顺应.从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两方面进行探讨对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极为有益的视角,对于建构更有描写力和解释力的翻译研究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有一定的解释力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汉英公示语翻译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揭示了公示语汉英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各种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在语言和非语言层次上做出恰当的顺应。从Verschueren顺应论的视角来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语言层次上的顺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词汇、句法、语体特征三方面在语言层次上做出顺应。  相似文献   

6.
维什尔伦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顺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通过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四个方面来研究翻译,可发现顺应论对翻译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将顺应论应用于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使翻译研究迈向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顺应论的核心是选择和顺应。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同样需要不断地做出选择和顺应。因此,顺应论可以为韵语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论文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结构和交际语境层面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中译本进行的剖析,为韵语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8.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语用顺应论为广告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认为广告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是以实现广告终极目的为目标的动态顺应的过程,翻译中应特别注意对受众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顺应。  相似文献   

9.
蒋卓颖 《海外英语》2012,(18):151-153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对语言做出动态的选择的过程。翻译本身也是一种选择的艺术。从语境顺应的视角出发,翻译可以看成是一种动态的语境顺应的过程。该文意在探讨语境顺应论对翻译的阐释力并试图在此理论上建构能解释翻译现象并能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0.
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广告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是以实现广告终极目的为目标的动态顺应的过程。语用顺应论为广告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认为广告翻译中应做到三个方面的顺应;社会现象的顺应,心理需求的顺应,语言现实的顺应。  相似文献   

11.
语言顺应论从语用学的角度解释语言使用的本质,指出语言使用实际上是人们不断地对语言作出选择的过程,构建了一个研究语言的新框架。语言的三大特性顺应性、商讨和变异性使语言的选择成为可能。而外语教学从内在属性上讲也符合语言的三大特性。语言顺应论与外语教学的关系紧密,对实际外语教学过程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利奥.希金(Leo Hickey)汇编的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从语用的多层面探讨了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如:语言的行为功能、预设、礼貌原则、相关原则以及合作原则、新信息与旧信息、前提与名示、时间指示与空间指示等。“翻译就是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对等,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Leo Hickey:1999)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1999)一书中提出的顺应论(Adaptability Theory),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本文从顺应论的观点出发,旨在探讨翻译实践中文化语境的顺应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1顺应论介绍耶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在他的著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语言顺应论”,从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根据维索尔伦的观点,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于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语言顺应论,尝试从语言结构对象顺应的角度释读荣如德译本《动物农场》的翻译,解析译者的翻译过程是一个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作选择的过程,发现译本在语言结构对象上的成功顺应,指出翻译过程中对原作以及目标语语言结构对象的顺应是译者成功译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语用学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便是其中之一。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的原因,不断选择语言的主动或被动的动态顺应过程。本文将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个方面的顺应对象,来分析比较《红楼梦》杨译本与霍译本中对诗歌翻译作出的选择,以实现交际目的与需要。  相似文献   

15.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源语和目标语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因此,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有很强的借鉴作用.近年来语用学发展迅速,其中由Verschueren提出并发展的语言"顺应理论",从顺应的角度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不仅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本文将翻译纳入语用学的研究范围,结合翻译实例,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关系两个方面探讨顺应理论对汉英翻译的解释力与启发.  相似文献   

17.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旨在应用顺应论对《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的省译进行分析研究.省译作为一种翻译技巧,是译者对译入语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的有意识的动态顺应.  相似文献   

18.
陈喜华 《海外英语》2012,(12):151-153
公示语的翻译近年来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它关系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尽管很多学者对它的种种错误进行了总结,然而公示语的英译一直缺乏指导思想。Jef.Verschuren的语用学综观下的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即是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个全面科学的研究视角可以十分恰当地解释和指导我们公示语的英译工作。该文即从语境顺应理论的翻译即是一种不断动态选择的观点出发,从语境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两个大方面,阐述应该从哪些角度考虑适当的译文,同时也提及其动态顺应的因素,希望为公示语英译的探讨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顺应论从一种崭新的语用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情况,是一个极具解释力的语言学理论。该理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使用语言的本质特征,这恰巧与动态的翻译过程不谋而合,因此,顺应论对翻译研究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文章以运动广告为例,从语用顺应论视角看此类广告翻译顺应性的体现,从而得出:成功的广告翻译实质是对语言的成功顺应。  相似文献   

20.
根据顺应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于语境。同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一样,翻译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必须顺应于原语和目的语双方的语境因素,翻译中的语境顺应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不仅要顺应于语言语境,还要顺应于交际语境,翻译时语境还会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译者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做出动态的顺应,再现原作者的真正意图以及原文的文体,风格等因素,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将原文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