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武后朝诗人中,陈子昂的人格精神和诗歌创作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他标举“汉魏风骨”,提倡恢复建安文人的远大抱负和慷慨意气,在复古旗帜下革新“采丽竞繁”的文风。本文旨在从社会历史语境入手,分析其“汉魏风骨”得以形成的原因;通过对他生命境界的描述,再现其“汉魏风骨”的精神基调及主体人格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前驱,他高唱“汉魏风骨”,反齐梁,复汉魏,在诗歌内容上要求抒发真实情怀,关心社会现实;在形式上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风,继承风骨而不守旧,接受声律而不拘泥,并且在创作上,也努力实践自己的革新主张,创造风骨,声律兼备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3.
陈寿笔下的曹植“任性而行”,他一生“无愿为世儒”,因此倍受裁抑,最终导致政治的失败。黄节曰:“其曰滔荡固大节,晋室放诞之风已肇于此矣。”他的“任性”已经带有正始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意味。这种“任性而行”的行为方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生命本能的体现,更是某种人格精神的外在表现。在史家心目中,曹植是自然人格的一个代表,“任性而行”是汉末崇尚任真自然的老庄人格的行为体现,是自然人格由汉末向魏晋的必然发展。  相似文献   

4.
船山一生,风骨嶙峋。时代的风涛,个人的经历,传统文化的教养,学术道路的选择,都促使并激励着他始终执着于“壁立万仞,只争一线,,的理想人格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前驱者。他高唱“汉魏风骨” ,反齐梁 ,复汉魏。在诗歌内容上要求抒发真实情怀 ,关心社会现实 ;在形式上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继承风骨而不守旧 ,接受声律而不拘泥 ,并且在创作上 ,也努力实践自己的革新主张、创造风骨、声律兼备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6.
“侠”的形象塑造与人格建构是武侠小说创作的关键。金庸依据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文化观念,重新塑造了“侠”的人格形象,为“侠”的人格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文化内涵,满足了现代读者的精神渴望和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7.
庄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对生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庄子追求人的自由独立,他提出了理想人:“真人”,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生命放逸。这种人格精神的构建必须经历“无名”、“无功”、“无己”三个层面的积淀升华,通过主体的“心斋”、“坐忘”、“致虚极”而逐步完成。主体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实现了本体性超越,人格得以独立,精神得以自由,生命最终得到放逸,合于自然,合于道,实现了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词源学、心理学、人格结构的角度对毛泽东的人格精神基质--“虎气”和“猴气”作出阐释,同时,还尝试从古代人文传统和现实斗争环境两方面来探讨毛泽东人格基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孟子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人格美学精神,他不仅最早对人格美及其层次做出了明确的价值规定与区分,而且明确地将审美从人的感官之乐引向了道德领域,并提出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高扬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现代人在实现其对主体意义的重建、确定人生存的内在根基、超越物性束缚时,应汲取孟子人格美论中的思想养料——人格意识、自律意识、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10.
鸟意象源于《诗经》,而在汉魏诗歌中得以张扬。汉魏诗人借鸟写比翼同飞的志愿和孤游失伴的凄苦,表现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以网罗与飞鸟的对立控诉社会的黑暗,并渴望能摆脱凌驾于人格之上的羁绊;同时还以鸾凤、鸿鹄等鸟自况,表现高洁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三者结合,完成了鸟意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嵇康的人格重在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自觉意识,他把人与人生作为审美的对象,将人生审美化、艺术化了,审美人格构成他主体人格的第一个层面;他崇尚自然、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通脱、任性任情的个性构成他主体人格的自由层面;他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既有道家的玄远、自然的理想色彩,又有亲切的人间气息,他以现实人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人格,使玄学精神有了可实践性。嵇康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与“艺术的自觉”的一个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2.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者 ,他的诗歌思想以倡导“风骨”“兴寄”为核心 ,标举风雅 ,宣扬诗教传统 ,推崇汉魏雄健沉郁的风骨 ,纠正唐初文风 ,成为初唐诗苑中的古雅派  相似文献   

13.
彭菊萍 《中学文科》2006,(12):110-110
班主任管理育人。管理是手段。育人是根本。人的素质是个整体,而人格素质则是其根和主干,它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方向。“精神需要精神陶冶,人格需要人格塑造。”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人格的感化作用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14.
曹冬 《华章》2012,(13)
我国优秀伦理思想所强调的“人品”、“品格”与“人格”相对应,其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格思想.人格精神是主体范畴的人的具体个性、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等方面在其身上的凝结,使人有着充实的内容和饱满的生命力.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主要表现在: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坚守独立人格的思想;愤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人与人之间友好、互爱,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人际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对“人格”概念的厘定和“人格”概念系统的建构,不仅是我们讨论屈原人格的前提,而且是对日益勃兴的文化人格研究领域中相关学理的澄清。“人格”是一个复合概念,是统合着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的语义子系统的有机构成,其核心是人格的主体性。当我们面对屈原这样一个史料记载少而又个性卓异、人格复杂的历史人物时,从心理学角度描述和解释其自然个性以及内心冲突,以文本为内证,参之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语境,是从他与自然、社会以及他自身的关系中来考察的,而这应该是一条亟待强化的学术思路。  相似文献   

16.
“风骨”为中国传统诗学重要范畴。在 2 0世纪传统诗学研究中 ,它成为研究最多 ,但也是意见最为分歧的一个诗学范畴。“风骨”不仅是一种文学风格 ,更是一种诗学精神 ,即儒家所提倡的刚健中正的诗学精神。其文化根源不仅在相术 ,更在于儒家所倡导的刚健中正的人格。据研究可知 ,刘勰的“风骨”论直接受惠于儒家元典  相似文献   

17.
侯少隽 《现代语文》2006,8(9):74-75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与意境论密切相关,王国维还提出了诗人修养论。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代序》中有这样一段字:“他认为伟大的诗人必然有高尚的人格,人格卑下不可能创作出伟大的学作品。”俞平伯在《作诗的一点经验》(《新青年》8卷4号)声称;“至于怎样才能解放做诗底动机?这关于人格底修养,是另外一个问题。”康白情的《新诗底我见》:“要预备新诗的工具,根本上就要创造新诗人;瘫就是要作新诗人底修养。”吕进先生提出“抒情诗人应该有两方面的基本修养:一个是人格精神,一个是艺术功力……诗人的人格精神的核心,一是他作为诗人在诗中的状态,二是他作为诗人对自己使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黄庭坚是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他给当代和后世文坛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是历代来争议颇多的作家。其思想人格的特点就是“淡薄名利,崇尚本真”,而“临大节不可夺”是他的人格内核,也是他的理想人格。黄庭坚作为宋代士人的典型代表,通过自身的修养,消泯了其思想人格和理想人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考察司马迁的成长经历、生命体验有助于对其潜心修史、修身勤政、含垢忍辱、发愤著速之人格精神的形成过程的进一步认识。英雄的时代、独有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使得司马迁形成了奇伟的人格精神,形成了其潜在的性格特质,通过著史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精神,司马迁也高扬了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西晋皇甫谧对焦先的评价反映了其补偿心理和理想人格,他从“兼得其真”的角度肯定出处同归。六朝士人隐逸观是变化的,把皇甫谧作为“六朝型隐退”的代表和“出处同归”理论的创始人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葛洪从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方面肯定仕者与隐者殊途同归;庾峻、束皙、裴頋等人也肯定出处同致。从西晋人的“招隐诗”来看,“招隐”的意味有所变化,“隐显在心”观念渐流行。西晋士人想像中的隐者风范表明他们追求一种玄学思潮影响下建构的涉世而精神自由的儒道结合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