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批评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文学批评也需要批评,也需要专门的研究,对批评的批评或对批评的研究,不但有存在的理由,而且应该受到特别的重视。于是,批评成为了研究对象,国内的"文学批评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现有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了专业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三局鼎立的局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的文学批评理想状态应该是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文学批评在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文学批评领域也呈现了多元化的局面,极大程度地拓展了文学批评理论的视野。尤为我们值得关注的是社会历史批评和心理精神分析批评,它们互补性的发展对文学的审视和剖析形成了合围态势,更有利于全面客观地揭示出文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六十年代末欧美兴起的新女性主义中的一部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文学规则的影响比任一个批评流派更为深刻.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婚姻的故事>灵巧地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原则,以其女性的意识,女性独有的眼光,通过一系列各式各样的婚姻的故事,描写了新旧时代交替中被婚姻牺牲的女性,写出她们在婚姻问题上的种种不幸和忍受与反抗.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六十年代末欧美兴起的新女性主义中的一部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文学规则的影响比任一个批评流派更为深刻.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婚姻的故事>灵巧地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原则,以其女性的意识,女性独有的眼光,通过一系列各式各样的婚姻的故事,描写了新旧时代交替中被婚姻牺牲的女性,写出她们在婚姻问题上的种种不幸和忍受与反抗.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是一个文学批评流派迭出、文学研究重心不断转移的时代。就世界范围来看,从世纪初盛行一时的心理批评,经二、三十年代占主导倾向的形式主义、“新批评”和结构主义,到60年代至今兴盛不衰的接受美学和后结构主义,随着各理论流派的反叛更替,文学研究的重心基本由作家转向作品、进而又转向了读者。今天,在接受美学和后结  相似文献   

6.
新批评派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在中西学界都曾经形成了持久的冲击,其影响至今犹存。鉴于此,本文力求揭示该派的理论观念与批评实绩在后理论时代所具有的当下意义,基于文学理论的合法性、理论取向的嬗变性、理论旅行的可能性、比较诗学的可行性以及理论与批评的关联性等层面具体阐释该派对于目前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研究格局建构的诸种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发人深省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美国文学和文化领域的最新思潮和理论前沿.从长远意义来说,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们深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加深了人们对边缘文学和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文学的理解、认识与探究.  相似文献   

8.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该理论以其宏观性、系统性的宽广视野在理论界独树一帜,但也因其理论存在的明显不足而日益受到批评。从理论自身的缺失和它在实践中表现出的不足两个方面分析原型批评的局限性,使其逐渐完善,准确地指导批评实践,以期促进文学研究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下中国文学批评深陷模仿和阐释他人的旧语境中;全媒体时代及"编辑文学"、多模态文学等现实存在,浅批评风行;缺乏问题意识和清醒判断力,无法克服刻板印象;精神低迷,状态不佳。而同样在中国文化沃土里成长起来的"笔耕组"却很好地规避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各种不足,坚持中国特色批评路线,得到了作家的认可和社会的肯定,成为中国文学批评领域有意味的品牌之一,为中国当下文学批评提供了思路,作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10.
罗建军 《现代语文》2008,(2):123-124
综观西方20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语言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批评家基于不同的语言观促成了许多文学批评流派的起点和终点.然而,由于文学批评自身的拓展,特别是20世纪西方"语言论转向"的演变和1960年代起后结构主义等批评思潮的勃兴,文学研究开始走向"文化研究", "语境"问题成为了文学批评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主题学批评是法国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积极和创新的批评,为文学的研究拓展了新的疆域。它从意象切入作品,运用简约和重组梳理出抽象的主题,由表及里,挖掘深层次的网络结构,寻找作者的创作意识和想象世界。国内对于主题学批评的介绍和研究不多,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论著更少。因此,研究主题学批评,介绍其解析作品的方法,对于外国文学专业研究生的指导和文学作品分析评论的培养都是一件具有开拓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自然科学的方法由此也日益深入人心。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二十世纪初叶,十月革命前后,俄国一些语言学家发起了一场文学批评的创新运动。他们试图把文学研究纳入科学领域,摆脱文学研究的人文性质。他们的尝试启发了许多西方学者。现代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诸流派,如新批评、结构主义等,都可以说是受到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而产生的。对于这样一个在西方文学理论历史上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文学批评派别,我们应该对它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批判与继承。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的诸多流派中,也许没有一种文学理论流派的观点遭到过俄国形式主义者那样坎坷的命运。这一学派在20世纪伊始俄国大革命风暴将起的前夕,希望重建与传统文学观迥异的文学理论体系。他们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入手,重新界定与阐述文学的性质、特征、功能以及文学发展的规律,“试图创立一种独立的专门研究文学材料的文学科学”,从而构成对19世纪的实证主义文学批评——如传记批评、心理批评、社会文化批评等——的全面挑战。  相似文献   

14.
媒体批评是指由大众传媒主导、策划或参与展开的文学批评.它包括大众传媒刊发的文学报道和文学批评文章、大众传媒参与或主导制造的文学事件和文学活动等多个层面的意指.本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文化背景切入文学及文学批评的生态现状,剖析媒体批评兴盛的文化语境,并展望媒体批评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略谈批评观     
好的文学批评不仅是面向作品的,也是面向世界的。文学批评当然要面对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但是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一样,也是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文化语境的产物,都应该面向世界,都应该有对世界敏锐的观察与细腻的体验,只有这样的批评才会与时代保持血肉般的联系,才能有疼痛感与当代性,才能切入一个时代最为核心的精神命题,并能发现新的美学因素,引导文学的走向,创造出新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按其自身的演变形态,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的逻辑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晚清的文学改良运动至“五四”文学革命前。这二十年的时间,是中国文学批评自觉意识的觉醒期。出于变革社会的时代需求,黄遵宪、梁启超等人所发起的文学改良运动,受西方近代文学观念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利用文学作为社会启蒙的宣传工具,来参与变革中国政体制度的实际行动,由此而首开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功利主义批评的先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体现为小说批评。尽管黄遵宪、汪笑依等人也对诗歌与戏剧提出了社…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文学批评一反19世纪盛行的实证主义,将批评重点转向文本并出现了文学批评观点多样化的局面。这一时期英国批评史上众多文学批评观点互为补充也互相冲突。早期的学院派、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等在文本分析领域做了很不错的基础性准备工作;到了艾略特,开始了几个流派之间的持久论争,他们的论争结果很难用胜负去形容,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新批评在众多前人的文学批评那里获得了启发,并在20世纪中期的英国发展至繁荣,英国文学批评也随之走向科学化、理论化。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的勃兴大大扩展了文学批评的空间和覆盖面,为文学批评带来了新的发展形态。同时,大众传媒的肆虐却又使得具有精英品性、人文素质和启蒙意识的学院批评被边缘化,其生存空间日益逼仄。因而,在大众传媒与学院批评互相对话、监督和激励的基础上,建构一个多元共存的公共空间,对于重振学院批评,进而引导文学批评在大众传媒语境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和功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文学批评在对创作的阐释活动中,经常充溢着新的发现。文学批评和创作的同步多发生在文学观念急剧变动的时代,批评对文学创新的阐释往往会颠覆既有的文学观,同时又创立并推动新观念的建设和接受。从历史的维度来看,批评的发现主要体现在对文学观念的不断创新和重构上,并可以从对文学的概念、文学的功用和文学的发展等认识的进展上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20.
有机整体论是西方文论中一个影响十分广泛的批评理论,在古今的文学批评中,有机整体思想一直受到很多西方批评家的重视,这些批评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思想。T.S.艾略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批评家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文艺理论中的有机整体观,不仅把每一具体文学作品都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把从古到今的一切文学作品都看成是一个大体系,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