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通过论述古代审美关系与和谐美向现代审美关系与崇高美的转换过程,揭示了“和谐”与“崇高”这对不同审美范畴各自的历史内涵及其联系,进而指出中国近百年来美学发展的进程,“仍然是一段古代美学与现代美学复杂交织的历史”;而中国现代美学要摆脱这种由于交织而经常使自己“处于停滞徘徊的困境”,就“应当在美学范畴体系上更新和发展崇高”,“从而完成和谐与崇高的转换,完成推动中国美学从古代走向现代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打破古代和谐的审美封闭,以现象化再现拓展人世之美和以抽象化表现深掘人心之美,这是中国现代美学两极扩展的历史基础.为了应对这种发展格局,向现代延滞的古代美学衍化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这种理论以传达艺术教化论的主观意图为宗旨,但却以社会和理性、认识和典型等范畴为主轴,建立起一个与现代美学认知再现论相似的体系,导致文艺创作概念化、公式化的盛行,此即"客观性假象".然而中国美学在抵制这个理论体系的同时,并没有划清它与现代美学认知再现论的历史界限,反而在混同不辨的情况下对审美客观性采取了绝对排斥的态度,形成对客观性假象的误认,导致中国当代审美意识的萎缩和社会生活的消退.中国美学应当反思和揭示客观性假象问题,并以对审美客观性的深入论证为基石,走出古典主义在纯净之美和实利非美之间两极摆动的周期循环.  相似文献   

3.
论"含蓄"     
“含蓄”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多方面理论意义,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审美理想、艺术作品特征、审美创造方法、审美风格等方面。“含蓄”具有意蕴深厚、委婉曲折、意味悠远等特点,其功能在于能给欣赏者无尽的审美趣味,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含蓄”的成因既有浅层的艺术因素,又有深层的文化性格因素。“含蓄”这一古代美学范畴已融入当代审美理论之中,并被广泛运用于当代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评论。  相似文献   

4.
“闲”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及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身体感官、心灵趣味和精神境界三重向度。从“闲”的身体感官这一向度来看,中国古代环境审美活动要求多种身体感官的相互协调与共同运作。从“闲”的心灵趣味这一向度来看,中国古人强调自然山水与人自身存在着情感相通性,在审美过程中构建起相契互融的“知己”模式。从“闲”的精神境界这一向度来看,中国古代环境审美表现出“与万化冥合”的状态,追求深邃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因此,应当积极吸收中国古代环境美学观念,努力丰富当代环境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研究包含美学范畴、美学现象和审美理论三大部分,加强对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利于揭示中国古代美学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主要介绍了美学的理论体系概念,分析了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美学的两次大讨论中,周来祥先生“美是和谐”的理论体系悄悄地崛起。他采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使他的思想理论在逐渐呈现出体系的过程中显示出巨大的深度和力度。但“和谐”一词在此以前指的是客体诸因素的某种组合方式,而周来祥则把它确立为一个对美的本质进行界定的最简明的表达。因为他所说的“和谐”,是一种关系,是审美关系的和谐。美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它在艺术中,就是主观和客观、表现与再现、感情与认识、真与善的统一。这种理论要求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所以在重视美学理论的同时也必然深入地考察历史,周来祥的审美历史观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从大的范畴上来看,周来祥的美学思想体系属于“实践派”.但在许多方面又与国内的“实践派”美学理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因为如此,周来祥以自己的美学体系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谈“味”作为诗论历史审美范畴的美学内涵及本质、特征①胡建次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常有人以“味”论诗,这一现象,一直断续贯穿着我国古典诗论发展的始终,使“味”逐渐成为古典诗论的一个重要历史审美范畴。本文试图对“味”作为诗论历史审美范畴的几个主要发展阶...  相似文献   

8.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具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姚文放主编的《审美文化学导论》,在美学与文化的交叉点上,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建立了审美文化学的逻辑体系,并对审美文化学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阐释,同时在理论阐释的前提下,切入生活世界的具体现象,对审美文化的具体的和感性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深入研究.从而构造了富有中国理论特色的审美文化学,开拓了当代中...  相似文献   

10.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范畴。自南朝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来,它就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范畴了。在中国绘画史上,“气”在各个时期的内涵都得以新的阐发和丰富。本文从“气”、“味”丰富的美学内涵入手,通过对“气”、“味”、“韵”等审美范畴的比较、分析,从鉴赏到创作全面论证了清代李鱓审美“气味”论之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和”是中国古代审美艺术辨证之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和”字初有“盉”、“龢”、“和”三字,三字内在结构、文化意蕴虽有不同,但又有必然的联系。其实“和”的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可从汉字“盉”、“龢”、“和”的结构生发见其踪迹。  相似文献   

12.
悲剧意识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因此,从先秦始,中国学就与悲剧精神密不可分了,以“悲音为美”成为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一个显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诗不仅再现了中国历史发展变化的脉络,而且再现了时代、社会变迁投射在人的性格和心理上的印记,同时反映出人的价值观和精神形式随着人化自然而发展,人的审美感觉越来越敏锐。只有从“自然人化”的高度考察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贡献,才能深刻地认识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门科学,实质上都是一种范畴的理论体系。因此,要建构科学的美学理论,也就必须从分析美学的诸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入手。本文首先从美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论证了把审美价值作为美学中心范畴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意义;进而以审美活动——审美价值——审美享受依次衔接的逻辑发展为线索,较系统地探讨了美学理中各主要范畴的特殊规定性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内在本质联系,从而大致勾勒出了建构新的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关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关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关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关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关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183;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关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关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关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6.
美学浅谈     
人类的审美实践有悠久的历史 ,从西方的古希腊以及到中国的先秦时期就早已开始 ,并且对审美现象进行经验总结。 1870年德国人鲍姆嘉通发表“埃斯惕克”(美学 ) ,这时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古今中外对美学的看法 ,对美学的研究范畴 ,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有诸多不同的说法。我国古代论者如“诗家之景 ,如蓝田日暖 ,良玉生烟 ,可望而不可置于睫眉之前也” ,“文贵远 ,远必含蓄。……远则味永、文至味永 ,则无以加”等说法 ,也是对审美心理距离的一种认识。艺术表现和创作要进得去 ,出得来 ,齐白石曾指出“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则媚俗 ,不似…  相似文献   

17.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范畴。自南朝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来,它就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范畴了。在中国绘画史上,“气”在各个时期的内涵都得以新的阐发和丰富。本文从“气”、“味”丰富的美学内涵入手,通过对“气”、“味”、“韵”等审美范畴的比较、分析,从鉴赏到创作全面论证了清代李鱼单①审美“气味”论之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诗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趣”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本文通过对古代诗学中有关诗趣的理论发展、美学特征以及诗趣在诗歌作品中的表现的分析,揭示中国古代诗学中的诗趣这一理论范畴的美学内涵.文章分析了诗趣的“变、曲、妙、神、奇”的美学特征,指出了诗趣是诗歌的一种重要的美感因素j,它是通过形象、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表现丰富、深永的情感的一种奇妙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对古代诗趣理论的分析,希望能对当代的诗歌创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9.
生态美学的定位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是研究生态审美场、生态审美自由、生态审美价值的科学.生态审美场,作为元范畴,展开为生态美学体系:它的逻辑生态,形成理论生态美学;它的历史生态,展示历史生态美学;它的逻辑生态的分化,构成应用生态美学.总而言之,它的生态运动,支撑与推动了生态美学学科的整体建构.  相似文献   

20.
“气韵说”取代“形神说”标志着中国文化价值的审美完成 ,其历史走向 ,正是中国美学从文化的审美走向审美创造的文化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