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飞锋 《今传媒》2006,(7):40-41
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但一些跑会记者对按部就班地写作程序式会议新闻、完成“规定动作”得心应手,却不知如何搞好“自选动作”、如何从会海里“淘”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上好新闻。“会海淘金”确实是让跑会记者头疼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笔者认为,跳出会议本身,学会从会议全程(会前、会中、会后)去“节外生枝”,找出最能抓住人心的“新闻眼”,不失为一个提高会议新闻可读性的好办法。挖掘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人大、政协会议及党代会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议,搞好这些会议报道也是报纸尤其是党委机关报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但如…  相似文献   

2.
朱卫平 《声屏世界》2006,(10):58-58
很长时间以来,在我国的传媒中,会议新闻报道大都只是宣传,而无报道。宣传的理念是让事实依附于“宣传口径”,主题先行;而与此相对应的报道理念是让“事实”成为传播的主体。要深化对会议新闻报道的改革,首先必须了解会议的新闻价值在哪里。事实上,程式化的会议动态与有价值的会议新闻并不是一回事。前者的着眼点是会议,后者的报道重心是会议透露的最新信息,是能够满足受众的一种需求。鲜活的有价值的会议新闻,广大受众是欢迎的,愿意接受和了解,也是有需求的。改革会议新闻报道,就是要减少程式化的报道,增加会议新闻的含金量。改革会议新闻不…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希望快速获得新的信息。新闻媒体尤其是报纸要适应这一“市场”需求,就要不断增加报道的含“新”量,特别是会议报道一定要注意寻找新闻点进行报道,避免刻板冗长,枯燥乏味。新闻不在长,贵在精。新闻界老前辈穆青曾在文著中多次提到“迅速准确地捕捉新闻点子才能体现记者本色”。 怎样寻找会议中的新闻点? 其实这对于每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我认为,只要做到“三心”即用心、耐心、细心,就足以让你的大脑豁然开朗。 首先是要用心地参加每一个会议,时时做一个有心人。会议中什么是新闻点,…  相似文献   

4.
向熹 《新闻界》2001,(1):21-22
北京、上海、广州都提出要建立区域的“会议中心”;“会议经济”也成为经济研究人员的案头之题,而报纸尤其是机关报,却在为“会议新闻”头痛。   笔者参加的各种会议多了,对“会议新闻”的抱怨听多了,也着手作了些研究,才发现这原来不是一个小题目。本文陈述了近期的研究结果。   一、理一理“会议”的概念   “会议新闻多了,所以报纸一版不好看”;   “要改变现在的状况,必须改变会议新闻的写法,作到‘跳出会议写会议’”;   ……   这样论断与评价我们听得多了,它们传达着同样的信息:对新闻来说,会议不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所谓“隐形新闻”,指表象内隐的新闻。比如,隐含在会议材料中的新闻,生活琐事中包含的新闻,以及社会日常生活浮象下不易被人察觉的新闻……等等。这些都是“隐形新闻”。 要想及时发现“隐形新闻”,必须具备非常强的新闻敏感才行,从这个角度说,能发现“隐形新闻”,能让“隐形新闻”显形,这是新闻工作者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何让“隐形新闻”显形呢?  相似文献   

6.
(1)新闻性。首先我们所选择的人物必须具备新闻性,也就是新闻价值,可以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报道,传递给受众某种信息。(2)典型性。我们选择的人物必须是具备了时代意义的典型。也就是说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通过“这一个”,看到诸如此类的“这一群”。(3)趣味性。普通人缺乏社会名流所具有的影响力.郎平下厨房做菜可以成为一条新闻.人家也愿意看.普通人做菜,即使记者再有生花妙笔,也难以让人真正感兴趣.所以写普通人的生活,就一定要写出“趣味”来。一是“新”,人物新、事件新、观念新、做法新。写作的笔法也要新;二是  相似文献   

7.
高耸 《新闻传播》2010,(6):117-117
会议新闻想做到“生动”、“好看”不容易。如何改进会议新闻的采编报道技巧,让受众对会议新闻不再反感,乐于接受,使会议新闻更“新”、更“鲜”、更“活”,可以说是广大新闻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会议新闻本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它的名声却一天不如一天。改革会议新闻的报道成了新闻业务研究的一个课题。 改革会议新闻不是废除会议新闻。长期以来,参加会议一直是我们获取新闻或新闻线索的一条重要渠道,过去如此,现在甚至将来也会是这样。我们要革除的应该是那些空洞乏味、言之无物的会议,对这些会议,新闻界应该坚决地说:“不”。同时,对那些能为我们提供新闻或新闻线索的有效会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资源同质化的今天,新闻的“快”越来越稀缺,“人无我有”的独家报道是可遇不可求的。要让自己的作品在众多报道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更加强调新闻的“新”。当然,这里的“新”不是新闻事实的“新”,而是写作技巧的“新”,也就是通过独特的解读视角和生动的新闻语言让作品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10.
让“百姓”新闻上一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在地市级党报中尤其难。 一是因为地市级党报所处的城市规模相对较小,新闻环境相对较差,一些地市领导对党报一版的认识不易改变; 二是客观上地市级党报不仅要承载本地市的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而且中央和省级的重要领导和会议的新闻也不能漏掉,因此,“百姓”新闻上一版是地市级党报多年努力去做的事。  相似文献   

11.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新闻界的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受众意识:铸就精品的奠基石会议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报道形式、选题到内容上,仍嫌“老套”。为了让我们的广大普通百姓能从会议报道中快速地、清晰地、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受众意识。其中关键要抱定一个宗旨:把会议变成“新闻”,让读者一口吃到“馅”。会议不等于新闻,如果把会议比作…  相似文献   

12.
专刊四题     
报纸专刊采编与新闻版相比有着其自身的规律,而如何把专刊办好,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话题。首先,要突出一个“新”字。所谓“新”就是指要强调专刊的新闻性。许多人认为时效性是新闻版的事情。其实不然,专刊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  相似文献   

13.
1.在“新”字上下功夫。新闻要“新”,但是真正做到记者、编辑采编的每一条新闻都是新的,实际上很难。也就是:让记者采访一件新近发生的事很容易,但是在新近发生的事中发现新意并加以报道却很不易。那么怎么办?我们引导记者、编辑认识这样一个道理:要善于在重复发生的事件中发现新的变动。俗话说:变动出新闻。真正的好新闻并不是只包含“新近发生”这一个概念。它还包括:报道观点的新变动,报道角度的新变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新闻是易碎品。因此让读者在第一时间读到所关注的新闻的方方面面,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种新闻的“一次性消费”方式,目前正为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运用。它不但能满足读者“详知”的需要,也成了各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何为新闻的“一次性消费” 所谓“新闻的一次性消费”,就是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全部价值进行一次性报道。这种处理新闻的新操作方式,近年来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是对新闻体裁资源的更进一步整合。 新闻一次性消费处理形式,也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一定基础上出现的。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消息要“一事一报”,对新闻事实“只取一点,不及其余”,进行简要介绍。但随着受众  相似文献   

15.
会议新闻是党报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还是重要版面的“重头戏”。但是,在各种题材的新闻中,会议新闻一直有着一副“灰色”的面孔。它们在报道内容上比较单调枯燥,在报道方式上比较呆板僵滞。记者采写时缺乏热情,受众阅读时也缺乏兴趣。不容否认,会议新闻已经成为影响党报媒体传播质量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微博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见证了新闻传播的新方式,也让每一位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源并通过微博平台将自己的声音放大。它即时性的特征让新闻进入了“论秒时代”,它公共性的特征让新闻进入了“微观时代”,它高效性的特征让新闻进入“围观时代”,它多面性的特征也让新闻进入了“扑朔迷离时代”。  相似文献   

17.
会议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点,改进会议报道,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把会议报道做新 一是选择最有价值的事实进行报道。许多会议涉及多个议题,报道会议要拎出“新闻眼”,抓住最具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问题进行报道。一篇稿件通常只有一个主题,只有抓住主题,突出重点,才能抓出新闻甚至重大新闻。  相似文献   

18.
王黎 《新闻采编》2003,(5):9-10
记 者经常出入于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会议 ,往往感到官腔官调 ,枯燥无味 ,写不出什么新东西 ,很难抓住一条“活鱼”。其实也不是那么回事 ,会议并非都是空空泛论 ,每一时期的大政方针、重要决策、工作部署等等 ,都要通过会议去贯彻 ;总结典型 ,推动工作 ,提出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口号和要求 ,同样要通过会议去号召和动员。因此可以说 ,会议是新闻资源的“丰富矿藏” ,是记者必须涉猎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要认认真真钻进去 ,就能探寻出极有价值的“瑰宝” ;并要在写作技巧上不断创新 ,摆脱“套路” ,跳出会议写会议 ,才能奉献给读者和受众…  相似文献   

19.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抱怨:稿件没少写,见报的却廖廖无几。重要原因是没有把握新闻写作的“要领”,说白了就是没有跳出行业写新闻。那么,怎样跳出行业写新闻呢?要跳出行业求时新、质新。新闻定义虽然“五花八门”,但都离不开一个“新”字。这里的“新”不仅仅是反映对象的“观态”和“趋态”的新,而且应该是从“观态”和“趋态”中提取在本质上有别于旧态的新态,只有时新而没有质新还是不能把新闻和历史区分开来。同样,只有事理上的质新,没有时序上的新近,也不能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20.
每天,翻开报纸,我们都会看到大量的会议新闻。它已成为宣传和解释党的方针政策、传送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新信息的一种主要报道形式。如果我们逢会就报,报道方式又是老套路,势必把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套话、空话和长长的名单之中。读者不感兴趣。其指导性也就大大削弱了。那么,会议报道到底如何改?首先。不能“有会必报”。会议能否成为新闻,关键在于会议内容有无新闻价值。有的会议,如“两会”、“党代会”等重大政治性会议,不论其开会本身还是会议内容都有新闻价值。而有的会议,如工作例会,专业会议等,开会本身也许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不能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