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来,治理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它强调政府的管理应从单边走向多边,即从统治走向治理。治理的理念具有普适性,在大学的管理上同样适用。经典的大学理念强调大学自治、学术自由,认为应由学者行会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现在看来,这种理念不但不可能实现,而且也越来越没有存在的必要。未来的大学在管理方面更多的应强调社会的参与,应致力于建立多方参与的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评价是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重要方式,是大学治理内在逻辑与外在需要的统一。社会评价介入大学治理有利于平衡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力结构,促使政府的管理方式由直接管制转向宏观管理;有利于缓解大学办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大学有效地关注社会需求;有利于引导大学之间的公平竞争,促使大学由无序竞争走向合作共赢。社会评价介入大学的路径主要有:利益相关者的质量评议、新闻网络媒体的大学排名和社会中介组织的院校(或专业)认证。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培育高等教育多元评价主体文化环境,以强化社会评价在我国大学治理中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的施行将全面地推动我国政府职能从管理走向治理,从而实现政府职能的创新。这一趋势包括:在目标模式上,强调以"善治"作为理想的追求;在政府与公民关系模式上,强调以公民为中心;在内容模式上,强调服务职能;在管理模式上,强调法治方式。电子政务的这种发展将会对我国政府在行政职能、政府结构、行政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推动我国的政府由"管理"走向"治理",进一步地为我们建设电子政务规划未来的蓝图。  相似文献   

4.
兴起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管理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客观上对当代政府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对新形势下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改革有着重要启示:树立大学治理的服务理念;建立多主体共同治理的组织结构;创建以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大学新使命及创新型大学的出现、高等教育财政紧缩等内外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管理变革势在必行。我国大学与政府、社会、市场的新型关系格局正在形成,以多元共治和依法治理为基础的大学治理正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的新常态。新常态下的大学治理呈现出理念、逻辑和方法等方面的转型,突出强化在大学法人地位的基础上,吸纳社会人士,转变政府角色,增强学术权力,努力建构既反映大学治理基本价值,又符合我国现实境遇、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政府依法行政、管办分离,大学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社会依法参与、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6.
完善高等学校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走向。此进程中的多重博弈与困境需要政策的进一步调适。文章从政策文本分析角度,分析先行政策的内在矛盾与抵牾,审视政府行走于管理与治理之间的矛盾,力图厘清政府与高校的边界,重塑高校治理的外部结构,探究由管理走向治理的条件与路径。  相似文献   

7.
地方治理理论强调地方政府、社会与市场组织和公民自组织的良好合作,具有十分明显的西方社会话语特征,但在我国特殊的历史务件和体制环境中,地方治理更倾向于强势一方的地方政府的治理,形成了强政府治理的苏南模式和市场先行、社会参与的浙江模式两种典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反映了西方话语特征的地方治理理论在中国有其自身的适应和发展空间,具有明显的地方政府主导色彩,社会的参与治理也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推进。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主导与推进。使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正朝向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深化服务理念和由“善政”走向“善治”的趋势变革。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以及知识经济的来临,高等教育与社会各界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联系越来越密切,大学日益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由此,社会公众和各界组织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效益和公平问题日益关注,政府垄断高等教育运行和管理的合法性不断遭到质疑。社会各界对参与和介入高等教育管理的欲望日益强烈。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西方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的治理理论为社会各界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根基。治理理论建议对公共事务和公共产品的管理实行一种政府、市场和社会“多中心治道”的思想。治理的最佳…  相似文献   

9.
我国学校变革的背景是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政府从教育管理走向公共治理,从划桨者转变为掌舵者。学校变革的基础是确立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要求学校既不能完全受制于政府干预,也不能完全受制于市场牵制,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取得平衡,不仅需要强调学校独立法人地位,也要完善学校内部的民主机制,促使学校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学校变革的形式已经由以前的单个学校的变革走向多所学校的合作共赢,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合作、大学介入式合作和学校自愿型合作。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是印度教育的名片。印度对高等教育的治理进行了广泛探索,其治理变革在印度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高等教育治理进程的核心即不同利益相关者权力结构的演变。在经历殖民控制、集权管理、逐步分权和多元共治的四次变革后,印度高等教育最终形成了政府、大学、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其治理结构由外部(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和内部(大学自治)两部分构成,契合教育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本质要求。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逻辑回答了治理的起点、内容和目标等问题。大学"自治"是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逻辑起点,多元"共治"是治理的逻辑核心,通过多元"共治"走向教育"善治"则是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