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要达到预防犯罪、预防大学生被害的目的,须建立起以犯罪预测机制和被害人危险评估机制为基础、大学生被害预防教育机制为重点、大学生被害救助机制为保障的系统的大学生被害预防体系。高校是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职能的教育机构,也承担对大学生安全管理的职责,是大学生被害预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参与主体,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传统犯罪学侧重研究犯罪和犯罪人,而忽视了对被害人的研究。研究被害人的目的在于促使潜在被害人和被害人发现并消除自身存在的易被害因素,以防其被害或再度被害,从而实现被害预防。大学生被害预防是建立在犯罪被害预防理论基础之上,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的被害预防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新的形势下,高校、社会和个人被害预防责任的分担成为新的被害预防的途径。加强被害预防理论教育、被害预防行为教育、被害预防心理教育和被害预防技能教育应是加强大学生被害预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学生被害现象呈现出被害群体特殊性、被害类型多样化和被害社会负面影响大等特点,预防大学生被害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大学生被害预防存在被害预防理念缺失、法律法规不健全、预防教育不到位、校园管理存在漏洞、预防责任不明确、防范意识弱等不足,需要动员多方力量采取各种方法预防大学生被害,保护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4.
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被害的频发给和谐校园的构建带来了不利影响。在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要求下,实施大学生被害预防的重要意义日臻凸显。大学生被害预防是一项建立在被害预防理论等犯罪学理论基础上并运用于大学生教育管理实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重视并着力实施旨在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被害的大学生被害预防,拓展了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内涵和外延,契合了和谐校园构建主体的安全需要。  相似文献   

5.
女大学生安全是当前一个沉重的焦点话题。女大学生安全需求包括身体安全、财产安全、信息安全、就业安全、精神安全五个层次。影响女大学生安全的因素主要有转型期社会环境因素、女大学生自身特质因素、高校教育因素三个方面。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应以被害预防为基本出发点,把提升安全素质作为中心任务,多部门形成合力,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6.
“空气式”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有效的开展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与管理面临的极大挑战。本文提出"空气式"的安全教育模式将安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影随形,能有效的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日趋严重的大学生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犯罪加害人与犯罪被害人同时为在校大学生的案件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借鉴现代被害人学的理论成果,深入研究当今大学生作为潜在犯罪被害人自身存在的被害条件,全面揭示大学生的州事犯罪被害性,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时大学生的犯罪被害预防教育,是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观点     
正《人民论坛》高校普法应以大学生犯罪被害预防为切入点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一起投毒案,两条人命,不禁让人扼腕叹息,结合近年来高校发生的多起大学生犯罪和被  相似文献   

9.
2008年12月16日,在上海大学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高等学校安全管理论坛”上,上海市教委副秘书长杨奇伟透露,上海正在各高校分步试点实施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2010年将实现在全体在校大学生中普及安全教育。《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要求,各高校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安全教育背景下心理危机干预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追求安全感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核心在于心理安全,形成和建立心理安全教育预防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认识,有利于强化高校心理安全教育效果,可有效弥补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不足,并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各高校应进一步规范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强化辅导员的心理疏导功能,使心理危机干预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此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其心理安全适应能力及安全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