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属于描述性翻译理论范畴,它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通过对图里理论的介绍以及其在《简·爱》三个中译本(李霁野、祝庆英、黄源深的译本)的比较分析中的应用,可以发现这三个中译本的产生都是受翻译规范控制的。不同的规范在不同的阶段影响着翻译,进而产生不同的译作。  相似文献   

2.
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是描述翻译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翻译规范理论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翻译规范包含三个方面分别为: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本文以吉迪恩·图里的三个翻译规范对多丽丝·莱辛《野草在唱歌》的1950年和1990年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翻译规范下译者的翻译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不同,从而进一步证实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对文学译本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对《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海观译本、黄源深译本)进行对比,探讨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采取了何种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动态顺应不同因素并做出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对比和分析《飘》的两个中译本的许多实例,说明了语用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强调了语用学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胡允桓和姚乃强的《红字》的中译本进行比较:从翻译过程入手,以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为焦点,对两个中译本中的含有丰富的源语宗教文化因素的译例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发现:翻译的生态环境影响译者的翻译行为;适应转换维度多的译文,选择的适应性高,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高;生态翻译学理论适用于此类文学名著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对比圣经英译本与中译本,本文旨在阐述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受女性主义影响,中国的女性主义译者们对《圣经》传统英译本中用于泛指阳性的词语都做了系统的中性化处理,为新中译本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自1952年张爱玲首次将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翻译到华人世界以来,该小说现已有三十几个中译本,其中李文俊与张爱玲译本颇具个性特点。本文以李、张译本为研究对象,借鉴布迪厄的社会学核心概念惯习,对译者惯习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研究。笔者认为,由于受家庭、教育、职业、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两位译者形成了不同惯习,因而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译本。  相似文献   

8.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国内相继出现了许多翻译版本。这些中译本各具特色。本文拟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傲慢与偏见》常见的三个中译本进行比较,以便拓宽翻译研究的途径,探讨翻译的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胡允桓和姚乃强的《红字》的中译本进行比较:从翻译过程入手,以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为焦点,对两个中译本中的含有丰富的源语宗教文化因素的译例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发现:翻译的生态环境影响译者的翻译行为;适应转换维度多的译文,选择的适应性高,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高;生态翻译学理论适用于此类文学名著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夏洛的网》这部作品目前有三个不同的中译本,人们对这些译本的评论莫衷一是。因此把译者主体性研究和译本的对比分析相结合,从译者的身份背景、对文学和翻译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等方面来对比三个译作,浅谈译者主体作用在文学翻译中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是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而传统译论往往忽视这一点。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译者主体性研究已逐渐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日益关注和考察的问题。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陈亦南《老人与海》中译本为例,从斯坦纳的阐释分析模式看,其翻译过程从译本的选择、翻译的目的、翻译策略的确定到对作品的阐释以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分量的女性作家,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始终备受关注。但令人遗憾的是,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却一直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通过对其中译本《老人与海》的研究,以期给张爱玲翻译研究应有的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中译本主要关注并解决的问题包括: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译本在译入语社会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3.
文章依托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对《荒原》的三个中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经验功能下的及物性角度进行对比,既有过程本身的对比,还有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比较,通过对比分析证实及物性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段芳 《考试周刊》2012,(1):29-30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最佳关联性能对诗歌翻译中的归化原则和异化原则进行解释,本文选取拜伦的长诗《唐璜》及其中译本为语料,说明应用于诗歌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原则能被最佳关联性有效地解释。本文还对《唐璜》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证明诗歌翻译中的翻译原则归化和异化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互为补充、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图瑞的翻译规范理论发展和深化了描写翻译学,把翻译置于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下,它从预规范、元规范和操作规范三方面翻译规范考察译本产生的整个过程,涵盖了宏观和微观的多方面视角。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杰出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从翻译规范理论出发,考察《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姚乃强译本产生的过程,大到背景,小到翻译技巧,对比分析原著和译本。分析表明,译者对预规范、元规范和操作规范三方面规范的遵守程度对译本产生的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翻译规范理论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杨 《海外英语》2020,(7):140-141
文章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分析惠特曼《草叶集》中译本.乔治·斯坦纳在他的著作《巴别塔之后》对翻译理论和翻译过程做出系统性的研究,并就自然语言在诗学、文学批评、翻译行为等方面做出了诸多阐释.而惠特曼作为美国抒情诗人,对中国诗人以及中国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研究惠特曼诗集实际上也是对诗歌翻译的深入探讨,其诗作《草叶集》的中译本实质上也体现了翻译四步骤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的是余光中先生1957年和2010年翻译的《老人与海》的两个版本,挑选译本中诸多实例,通过对比分析重译本对原译本的改进,并结合余光中的翻译思想,探讨影响其重译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蔡演 《海外英语》2015,(1):141-142,178
文章以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集》的中译本,从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意义、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指出在翻译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儿童文学语言的风格和特点以实现译作与原作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郭沫若和李正栓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分析原诗文本类型、语言功能的基础上,对比分析郭译本和李译本在翻译该诗时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研究表明,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目标读者的期待规范和审美诉求,实现各自译本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交际功能,译者采用了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其实质是由译者自身的翻译目的或译者意图来决定的,而其理论预设则是功能翻译理论所谓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经典论述。  相似文献   

20.
马敏 《海外英语》2014,(17):150-153
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不仅包括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化的对等,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言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意义、风格、文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实现功能对等,从而论证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