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既有经验性又有超验性,审美的人生既是现实的人生又是艺术的人生。因此,儿童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性教育,更是一种目的性的教育,即要使儿童在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在肉体与精神、感觉与意味的协调平衡中健康成长。而审美活动,就是儿童站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作为“文本”的“文化”相互能动的交往过程,  相似文献   

2.
英国著名的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曾把能引起不同于一般感觉的“审美感情”的艺术形式称为艺术的“有意味的形式”。按照审美积淀论的界说和解释,这种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必然与人类深层的文化结构相同形,它的形态必然反映着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活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晶、文化的产物。语言艺术中也有着种种这类“有意味的形式”。汉语中的对偶,作为汉族人富有特色的表达手段,能满足汉民族的特殊审美需要,它以汉语特有的材料浇铸成型,其中深深地积淀了汉族文化的哲学意识、审美意向,映现着汉族思维方式和表述特征,是汉族文化中的“有意味形式”。  相似文献   

3.
东汉的画像艺术所关注、沉迷和投入的不再是一种广大的、辽远的、具有无限意味和神秘色彩的外部世界,而主要是一种日常的、实在的、当下的、经验的、人伦的、凡俗的现实.东汉的画像艺术正是东汉审美文化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4.
罗可可艺术反映的一般是上流阶层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它是具有享乐、奢侈、豪华的艺术特性.本论文通过法国路易十五时期的社会和文化,从建筑以及服饰方面来介绍罗可可艺术在女性化特性中的表现;无论从艺术表现形式,还是从视觉传达表现力上,罗可可艺术给人一种精神享受及视觉刺激.  相似文献   

5.
东西方绘画艺术具有不同的文化精神、不同的审美理念、不同的艺术形式,一句话它们是具有不同特质的“有意味的形式”。当代绘画艺术审美理念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向,面对西方美学体系采取“拿来主义”、立足本土学习东方的美学体系同样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体验,都是艺术家综合艺术思想知识体系的宝贵收藏。对比审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风格特征,力求创造“有意味的形式”特征的艺术“混血”个体。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绘画艺术具有不同的文化精神、不同的审美理念、不同的艺术形式,一句话它们是具有不同特质的“有意味的形式”。当代绘画艺术审美理念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向,面对西方美学体系采取“拿来主义”、立足本土学习东方的美学体系同样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体验,都是艺术家综合艺术思想知识体系的宝贵收藏。对比审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风格特征,力求创造“有意味的形式”特征的艺术“混血”个体。  相似文献   

7.
闽南传统民居中的石雕、木雕、砖雕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一方面有装饰美化建筑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寓意、象征和祈愿的意味,其艺术特色和关学意蕴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是研究开发艺术设计课程的重要资源。通过对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特点的认识和研究,为培养学生传统民居艺术设计能力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由于戏剧艺术本身的独特性,使其与社会政治之间产生了一种难以割离的天然联系,对此,无论是欧洲戏剧史还是中国话剧史,都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戏剧在发挥政治参与和社会批判功能之时,如何将政治移情与审美转换合理调配,既发挥其社会功用,承载一定的政治符码、社会担当,又不至于解构艺术底线,呈现出文化意味和审美品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面对四川大地震,作为社会良心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应对,以坚实的艺术实践对这一公共性社会事件及其呈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集体人格进行了表现,人艺的新话剧《生·活》在艺术如何面对社会生活,如何处理政治移情与审美转换之关系等层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审美既有经验性又有超验性,审美的人生既是现实的人生又是艺术的人生。因此,儿童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性教育,更是一种目的性的教育,即要使儿童在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在肉体与精神、感觉与意味的协调平衡中健康成长。而审美活动,就是儿童站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作为“文本”的“文化”相互能动的交往过程,在这一相互对话、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文化得到了提升,儿童获得了精神的成长。这是一种根本性的、本源意义上的教育,是一种更为深刻、更为本体、更为全面的教育,而非手段、工具意义上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戏剧艺术本身的独特性,使其与社会政治之间产生了一种难以割离的天然联系,对此,无论是欧洲戏剧史还是中国话剧吏,都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戏剧在发挥政治参与和社会批判功能之时,如何将政治移情与审美转换合理调配,既发挥其社会功用,承载一定的政治符码、社会担当,又不至于解构艺术底线,呈现出文化意味和审美品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面对四川大地震,作为社会良心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应对,以坚实的艺术实践对这一公共性社会事件及其呈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集体人格进行了表现,人艺的新话剧<生·活>在艺术如何面对社会生活,如何处理政治移情与审美转换之关系等层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源远流长的徽州文化,积聚着徽州审美文化的形式美和意蕴美.由徽州文化中孕育出的徽州牌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形式意味.它鲜明的建筑艺术美学不仅仅传递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显示了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从形式与意蕴的美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赋予了牌坊本身不一样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卡西尔和苏珊·朗格为代表的符号论美学,其艺术鉴赏理论由本质论、创作论、鉴赏论几部分组成.体验“意味”与生命形式是鉴赏的内蕴,艺术“意味”存在于在艺术抽象基础上以幻象形式创作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中,它不同于推论性符号形式,线条、色彩等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问的关系,以激起人们的审美感情,即“有意味的形式”。同时,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而情感的形式又是生命的形式。艺术品的结构与生命的结构极为相似,且有着象征性的联系。要想理解无法用语言言说的艺术“意味”,只能用直觉来体现。只有当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直觉能力发现观照对象与自身生命永恒一致的时候,对象才能给人以美感享受。当然,直觉又是一种基本的理性活动,是一种“定型”心理功能,它包合热爱、情感、理解等心灵机能的综合性感知活动。总之,符号论美学从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艺术产生的本质原因和艺术鉴赏生成途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但它忽视艺术实践因素的渗入,具有唯心论成分和形式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3.
对偶:汉语言文化的有意味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著名的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曾把能引起不同于一般感觉的“审美感情”的艺术形式称为艺术的“有意味的形式”。按照审美积淀论的界说和解释,这种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必然与人类深层的文化结构相同形,它的形态必然反映着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活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晶、文化的产物。语言艺术中也有着种种这类“有意味的形式”。汉语中的对偶,作为汉族人富有特色的表达手段,能满足汉民族的特殊审美需要,它以汉语特有的材料浇铸成型,其中深深地积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园林以自然为蓝本,摄取了自然美的精华,又注入了富有东方特色人文的审美情趣,采取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法,使自然美典型化,变成园林美.在世界园林艺术大观里,中国的建筑和园林艺术无疑是一朵奇葩,将富含东方美的艺术法则和富有哲学意味的审美情趣尽情的展现,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也将继续为全世界的建筑和园林艺术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16.
侗族建筑是侗族文化艺术的集体表征,侗族建筑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丰富审美意蕴。通过对侗族建筑形式美特征叙述,分析了其内在的文化美与意境美生发及其独特丰富的审美内涵,为现代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参照。  相似文献   

17.
汉画艺术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远古文化的总结,又是对后来文化的开启。汉画艺术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描写开始进入表现主题,这些主题是以汉代社会特有的文化观念为背景的。我们有理由承认汉化艺术是我们研究审美文化的宝库,从汉画艺术的文化内涵中可以看到其展现出的时代精神与内在价值。本次研究从汉画艺术审美文化内涵以及价值特征着手,分析汉画艺术审美文化内涵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情况,提出汉画艺术审美文化内涵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构建途径,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能够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在叙事框架、观念形态层面,表达的是以政治意识形态文化为主导的国家功利话语;艺术场景、生活形态层面体现的,却是以充满日常性和人情味的乡村生活图景为中心的民间生态话语。作者一方面将乡土文化的传统底蕴转化成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现实生活形态,另一方面又将时代新生活描述成一种贯穿着各种民俗文化元素的乡土生活新境界。这种双重话语并置、多元文化共生的审美建构,不仅呈现出对社会矛盾双方客观审视、辨证分析的审美意味,而且隐含着一种乡土民间文化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呈融合发展态势的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19.
数字游戏的发展是当代社会文化繁荣的重要动力与表征.数字游戏生活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审美趣味和文化认同.数字游戏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具备文化、商业和意识形态三重性质,是当代流行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数字游戏拓展社会文化创造和艺术鉴赏活动,促进文化繁荣和艺术普及.数字游戏丰富视觉文化形态,形成游戏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双向互动的文化空间.数字游戏既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又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机遇和平台.  相似文献   

20.
论"含蓄"     
“含蓄”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多方面理论意义,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审美理想、艺术作品特征、审美创造方法、审美风格等方面。“含蓄”具有意蕴深厚、委婉曲折、意味悠远等特点,其功能在于能给欣赏者无尽的审美趣味,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含蓄”的成因既有浅层的艺术因素,又有深层的文化性格因素。“含蓄”这一古代美学范畴已融入当代审美理论之中,并被广泛运用于当代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