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文运用Edward Said的刻板东方主义的观点,论述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如何成功颠覆了对东方女性和西方男性关系的刻板印象。白人绅士伽利默一生追求想象中的如蝴蝶夫人般的完美东方女性,为此幻想而生,又为此幻想而死。极具讽刺意义的是,他到死才认识到,真正的蝴蝶夫人不是他幻想中的宋丽玲,而是现实中的自己。  相似文献   

2.
胡敏 《海外英语》2013,(16):173-174
该文运用EdwardSaid的刻板东方主义的观点,论述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如何成功颠覆了对东方女性和西方男性关系的刻板印象。白人绅士伽利默一生追求想象中的如蝴蝶夫人般的完美东方女性,为此幻想而生,又为此幻想而死。极具讽刺意义的是,他到死才认识到,真正的蝴蝶夫人不是他幻想中的宋丽玲,而是现实中的自己。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作家周思的《红线》脱胎于中国古典名著《浮生六记》,借用佛教的转世轮回的概念使沈复,芸娘和憨园转生为文物鉴定专家沈复灵、澳大利亚画家鲁斯和歌星韩。本文从《红线》中的中国女性韩出发,剖析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一道瑰丽的景观。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面纱》中有大量对于中国的描写,作品表现的中国形象既是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又是使人净化心灵的世外桃源形象,具有矛盾性。本文将运用形象学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对《面纱》中这一矛盾的中国形象进行具体分析,并进而探究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揭示西方文学建构中国形象的原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优厚的物质条件给东方女性带来了共同的问题——缺乏精神家园的依靠。理想的失落,价值的迷惑使她们“幸福”地生活在痛苦之中。这一切都被作家细腻地记载于文学作品当中,其中贾平凹的《废都》和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对此都有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东方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是西方戏剧史上的世纪绝唱,代表了西方的“东方主义”思想。一个世纪以来,在这种思想帮助下。西方人将东方人在种族和性别上加以定型化,“蝴蝶夫人”成为东方女子的典型范本。作为美籍华人黄哲伦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舞台剧《蝴蝶君》与带有东方主义的歌剧《蝴蝶夫人》并置,以迥异的解读手法和舞台表现形态解构西方人对东方女子滞定形象,颠覆了原有的东西权利关系,成为以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他者之声,重塑了东方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继《风声》之后,《人民文学》二度刊出了长篇小说——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小说延续了《扶桑》、《第九个寡妇》等严歌苓创作中着力塑造隐却自我、性格执著、长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东方女性”一脉,向读者奉献出“地道”的日本女子多鹤和地道的中国女子小环这个形象。  相似文献   

8.
东西方文学史上两部奇书《金瓶梅》和《十日谈》有着相似相异的创作背景,通过对两性关系的惊世骇俗、特立独行的描写,塑造了迷失和寻找中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东西方不同文化观照下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9.
冯春园 《双语学习》2007,(11M):210-210,212
在作为“三幕日本悲剧”里一幕的《蝴蝶夫人》中,普契尼使一完美的东方女子形象——“蝴蝶”深入人心。而华裔作家黄哲伦巧妙的把这部名剧容入他的剧本《蝴蝶君》,并颠覆了这一根深蒂固的东方妇女形象。本文在解析“蝴蝶”形象的同时从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背蒂两个方面来探讨西方男人对东方女子形象幻想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谢磊 《文学教育(上)》2008,(21):152-152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讲述了一个杀子惩夫的悲剧故事。非常巧合的是,元代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也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同样是复仇,但复仇的主人公形象、复仇的强度和复仇的结局上却迥然不同,这充分反映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心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赵莹 《考试周刊》2010,(44):18-19
本文结合西方经典巨作《圣经》故事着重阐释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代表作《红字》中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意境中的《圣经》原型分析,旨在通过深刻挖掘作品原型因素,更深领悟作者深远的文学创作意图和辉煌的文学创作价值.加深理解这部作品蕴含着的广泛而深刻的主题与内涵。  相似文献   

12.
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性作家,以绅士婚恋题材写作而著称。《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分别为二人代表作。本文重点研究两部其中的绅士形象:费兹威廉.达西与爱德华.罗切斯特。本文通过对两人性格(伦敦蝴蝶与帝国鹰)、阶级立场(保守者与开拓者)及爱情观(爱情勇士兼男性引路人)异同点的探析,旨在说明两位绅士性格迥异,拥有不同的理想追求,但在爱情方面却一致充当着女主人公的男性引路人。他们绅士形象的背后充分体现了当时英国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3.
黄哲伦的《蝴蝶君》对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解构和颠覆,反映了美国华裔作家对西方文化的东方主义构想的抵制与反抗。但《蝴蝶君》呈现的另一种东方主义,让我们看到了身处两种文化冲突中的美国华裔作家既要力图摆脱西方主流文化强势影响,寻求自身文化主体地位的准确定位,又要争取主流文化认同的矛盾心态。《蝴蝶君》是黄哲伦文化策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来看,李伯元《文明小史》中的异国形象包括洋人、洋物和异域,作家以洋人形象反思"柔远"文化,以洋物形象表现晚清大量输入西方器物时国人缺乏辨别的能力,以异域形象表现追寻真文明的理想。小说折射出晚清社会自我认同的危机和李伯元的"边沿"书写心态。  相似文献   

15.
自从东西方接触以来,西方就展开了对东方的想象和建构。东方的形象,虽然在东方主义的漫长历史中形态各异,但总体看来,东方主义幻想中的东方形象又具有一定的模式性和持续性。本文以电影《蝴蝶君》为倒,结合东方主义历史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分析被模式化了的东方形象。对应于东方主义者的矛盾心态——对东方征服的贪欲与曲解的憎恶,“一半像邪魔一半像小孩”正是模式化东方形象的最好表述。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考琳·麦卡洛在《呼唤》中塑造了伊丽莎白、茹贝、内尔、玉等一批各具个性的女性形象。而伊丽莎白更是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独特情感。小说中的伊丽莎白天生丽质,外柔内刚,追求个性解放,明显带有作家自身的影子。伊丽莎白形象的塑造显然受作家自身的经历和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惊奇山谷》中的母亲形象不仅实现了由东方女性到西方女性的过渡,同时也在传承作者母女关系主题的同时承载了一定的东西方和谐互助的现实意寓。无论在艺术价值还是在现实意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可研读之处。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9,(48):4-5
华裔文学能被美国主流文化所接受,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功不可没,在其处女作《女勇士》中运用了北朝诗歌《木兰诗》中"花木兰"这一形象,并将此故事进行了改写。然而,两部作品迥异的时代背景却赋予了木兰不同的性格特点,文化影响文学形象的塑造,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下对木兰形象的对比研究,总结出"木兰"在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在长期的冲突、磨合之后最终走向融合,从而为这个艺术形象增添了新的意义与内涵。  相似文献   

19.
《蝴蝶君》呈现的是不对称的话语权,其主人公加利马尔的话语权被一个有着女气的东方男性宋丽玲所剥夺。西方对东方单一角度的误读与宋丽玲对东西方的深思是不对称的。《蝴蝶夫人》中爱情的单线性模式与《蝴蝶君》中爱情的多线性模式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20.
《沉默之鱼》是谭恩美实现全新突破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谭恩美对东西方文化和风光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描述。作家用十分幽默的文笔将东西方之间的差异、相互之间的矛盾以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的艺术碰撞向读者娓娓道来,作者在形象上构建了东方人积极正面的形象,同时对西方尤其是白人的形象进行了颠覆,消除了白人的种族优越感,体现了在世界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多元文化之间的共存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