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红云 《科教文汇》2007,(11X):193-193
纵观长长译河,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文学翻译领域笔绰耕耘数十年,不仅硕果累累,而且提出了有独创性的文学翻译新论,使之成为翻译领域一大系统。其中包括被称之为“美化之艺术”的本体论(三美论)、方法论(三化论)和目的论(三之论)以及优势论,再创论等。本文拟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去体会许先生《唐宋词一百首》中所体现的其文学翻译理论中“三美论”和“三化论”的要旨,去领略诗译中许先生独创的艺术之美及盎然诗情。  相似文献   

2.
孙娟 《科教文汇》2010,(22):50-51
许渊冲教授在实践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三美"论,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翻译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传播了中国文化,也提高了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本文旨在用"三美论"解读许老英译李商隐《无题》的上片,再现原诗中的"意美"、"音美",看译者如何"戴着镣铐跳舞",指出在诗歌翻译中以"三美"论为指导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李津津  黄光文 《中国科技信息》2010,(15):223-224,257
因为其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音韵、对仗等修辞技巧,对联的英译难度很大。本文以"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英译的三个版本的得失为例,探讨了运用许渊冲的英译三化(浅化、深化、等化)理论,再现对联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何晗平 《科教文汇》2008,(34):52-53
关于翻译是否可能的问题,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绝对可译论、绝对不可译论和相对可译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必然会造成文化亏损和语言美的损失。因此,语言的可译性是相对的,完全等值的翻译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可译论与不可译论之争存在由来已久。现试从哲学理论、英汉习语翻译实践与文化趋同三个角度对翻译的可译性进行论证,从而证明翻译不仅可译而且对当今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不可译论的根源来于对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的畏惧,译者应不畏艰难,为译出精彩译文而努力耕耘。  相似文献   

6.
黄忠廉教授大胆摆脱传统议论,提出了"变译理论",为以忠实为主旋律的中国译论研究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但诞生伊始,变译理论便引起学界的一片质疑,尤其对文学翻译中的变译.本文结合一些学者的批评性思考,根据其理论内涵,试图廓清变译的几个规定性特征,从而澄清一些学者对它的不解,并促进这一新生的理论体系更加清晰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徐媛媛 《科教文汇》2011,(25):135-136
在文学翻译中,要想体现原作的精神风貌,尽可能地传译作品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风格可译论和不可译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风格有限可译这一辩证的观点。笔者认为,译者应努力克服可译性限度,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余叶盛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163-163,176
探讨了翻译领域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复译现象,提出复译重在超越和创新,而非简单地重复机械翻译。现以市场上两个较权威的《沉思录》译本为例,从微观层面提出译本比较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忠廉教授大胆摆脱传统议论,提出了"变译理论",为以忠实为主旋律的中国译论研究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但诞生伊始,变译理论便引起学界的一片质疑,尤其对文学翻译中的变译。本文结合一些学者的批评性思考,根据其理论内涵,试图廓清变译的几个规定性特征,从而澄清一些学者对它的不解,并促进这一新生的理论体系更加清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张欣然 《百科知识》2021,(21):62-63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特殊的格律和句法韵律的特点,更决定了诗词翻译的难度.我国诗词翻译以许渊冲先生的成就为最大.许教授以其杰出的诗词译文作品和深厚的理论研究,被称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倡导的"三美"初见于鲁迅的《自文字至文章》.在鲁迅的"诵习一字,故其所函"的三美释义中,意美感心,音美感耳,形美感目.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原则得益于其在中国古诗词翻译实践中的感悟和体验.因而,"三美理论"对文学翻译,特别是"唐诗中意象、韵律以及情感的传递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以诗译诗,以韵译韵"的美学主张下,诗词翻译应突出诗意的"意境美"、神韵的"情感美"以及音韵的"节奏美".而"形象美"将汉语的平仄、韵脚孕育于英文的扬抑、音韵之间,体现了"诗词句式的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尽可能的形似".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已经广为人知,但是文学翻译因为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区别对待.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高度重视和原作者的情感交流.只有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全面的情感交流才能尽显原作的精神本质和译作的创造性并真正实现译者和原作者的跨文化的交流,最终体现文学的艺术之美和文学翻译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方华文教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以它的独特叙述风格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和精神享受.它从不同角度追溯了20世纪中国翻译界的译人、译事、译著和译论的百年历史.它系统介绍了这段漫长而又丰富的译史,由此填补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和国际译坛的极大震动.  相似文献   

13.
刘文波 《科教文汇》2015,(3):172-173
自译是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卞之琳的"英文诗自译十一首"具有鲜明的自译活动的特色。分析卞之琳的自译策略可见,他对原作语言形式和内容风貌的翻译处理都灵活变通,或是对原作的表达句式和节奏韵律进行调整,或是在内容上进行创造性的增益、删减或改换。但译诗都基本保持了原作的整体风貌。卞之琳的自译实践为研究译作与原作、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翻译策略上也给其他译者以启示。  相似文献   

14.
崔兰 《科教文汇》2012,(10):75-76
翻译是"技术"、"艺术",还是"科学"?这个问题至今难有定论。但无论如何,"翻译学"这个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译界学者所接受,并且大多早已积极投身于"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当中。而中国目前的译学建设不得不说受到了西方译论发展的影响。本文对西方译论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所引起的问题,即国内译界不少学者所提倡的"中国译学"的建构问题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璐 《科教文汇》2007,(11Z):185-186
黄忠廉教授大胆摆脱传统议论,提出了“变译理论”,为以忠实为主旋律的中国译论研究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但诞生伊始,变译理论便引起学界的一片质疑,尤其对文学翻译中的变译。本文结合一些学者的批评性思考,根据其理论内涵。试图廓清变译的几个规定性特征,从而澄清一些学者对它的不解,并促进这一新生的理论体系更加清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唐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背景,通过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英译的分析,阐述了许渊冲翻译理论中意美、音美、形美的内涵,彰显了"三美论"对唐诗英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园园 《科教文汇》2009,(7):250-250,262
《后殖民语境中的翻译——爱尔兰早期文学英译》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授、翻译研究描写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玛丽亚·提莫志克(Maria Tymoczko)博士关于文化翻译研究的一部力作。此书通过对早期爱尔兰文学英译作品的研究,介绍了爱尔兰民族利用翻译这一武器来反抗英国殖民主义和文化压迫的过程,由此阐释了后殖民语境中翻译与政治的关系,井开创了殖民地文化研究之路。本文介绍了该书的主要贡献,并提出了我国在这后殖民领域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要搞好翻译,必须处理好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人类文化的共性决定了其可译性,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其特殊性,这就使得其可译性产生了限度.我们可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解决不可译性问题.然而在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差异,使这种流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9.
黄涛 《今日科苑》2007,(12):227-228
在更好的理解翻译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明确翻译的目的和重大意义。在总结以往的日译汉翻译经验的同时,不断的大胆实践,巧妙运用日译汉翻译的技巧,探索日译汉翻译的新思路,新方法。促进中国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希望能为中日在更加广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袁滔 《科教文汇》2014,(17):97-98
小说翻译不能仅以是否传达相同内容,更应以是否再现原文风格,表现原作文学与美学意义为评判标准。积极修辞作为小说中使用最频繁的艺术现象,其可译性研究为如何使小说译文和原文在风格上保持一致,避免翻译中的风格丧失提供了新的路径。以《水浒传》中积极修辞的英译为例,通过具体分析小说中的积极修辞及其在译本中的可译性及限度,从而探讨保留原作风格的重要性和应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