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的教育正日益关注人的生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旨在关照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教师是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创造者,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有学生“幸福地学”。因此,笔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关照学生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应建构教师的幸福。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尤其是要求课程及时、敏锐地做出反应,必须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学校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交往的过程中建构的,课程既是教师的,又是学生的。教师的幸福要借助于课程这一载体而得以实现,同样,学生的幸福也要通过课程的学习而得到。 长期以来,学科中心课程在学校教育课程实践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  相似文献   

3.
徐有芳 《中学文科》2009,(11):68-68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课程生活化”和“生活课程化”是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我们应该在物理教育中实现“课程生活化”和“生活课程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层次、全方位的变革。家庭作业作为学校教育在校外的继续与延伸。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包含在本次课程改革研究的范围之内。但自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家庭作业问题,这个存在问题最多的教育领域的改革却严重滞后。基于当前家庭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家庭作业应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它应该是联系以教育世界为代表的学生科学世界与其生活世界的桥梁而非阻碍学生进入生活世界的“鸿沟”,而“新课程家庭作业”正体现了这一内涵。  相似文献   

5.
季红英 《双语学习》2007,(6M):72-7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又绿校园,教育第一位的问题是“使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园地、遨游的天堂、成才的乐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应让语文课堂因为有“想象”而鲜活起来,我们理应让学生在有“想象”的语文课堂中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又绿校园,教育第一位的问题是“使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园地、遨游的天堂、成才的乐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应让语文课堂因为有“梦”而鲜活起来,我们理应让学生在有“梦”的语文课堂中幸福成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陶媚娜 《甘肃教育》2011,(18):58-58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2l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引导者,课程通过教师的实施和引导,才能更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尤其是要求课程及时、敏锐地做出反应,必须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学校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交往的过程中建构的,课程既是教师的,又是学生的.教师的幸福要借助于课程这一载体而得以实现,同样,学生的幸福也要通过课程的学习而得到.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视当前的中小学课程,其困境和误区就在于把学生定格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念给予我们新的启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要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重建学生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迅猛发展.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渐渐深人人心,“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和相应的教学方式深得教师们的认同,很多人众口一词地喊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方兴未艾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的全面推进正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理念,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措施,意义重大。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教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体现时代要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使得“教育回归生活化”“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强调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的内容.充分利用家庭、生活区以及社会的课程资源.使得课堂与生活实际保持一种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实践和生活成为了学生自身发展的一个源头.  相似文献   

13.
王娅 《辅导员》2011,(24):70-7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 现学生主体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程改革者一直主张教师 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 设者和开发者、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等等(以下简称“五者”)。并要求教师具体怎样做才能适应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等等。教师到底是什么?教师在短时间内能 不能成为“五者”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笔者妄揣浅陋, 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方兴未艾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的全面推进正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理念 ,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 ,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 :重新理解教育 ,重新理解课程 ,重新认识学生 ,重新设计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措施 ,意义重大。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规定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 ,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是针对我国传统教育弊端进行的一次全新改革,它涉及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资源、教材教学、评价体系、课程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而“教师是实验取得成功的关键”,“课程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师走向课堂才能真正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在课堂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  相似文献   

17.
帮助残疾学生正确看待“三生”(生命、生存和生活)是特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三生教育”是关照主体人生的教育,旨在帮助残疾学生认知生命,提高生存发展能力,从而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三生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关注残疾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教育方法上,强调残疾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在教育智慧上,用爱触摸残疾学生的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8.
唐淑华 《辽宁教育》2002,(12):31-32
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诞生既适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发展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一、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1.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课程。这一课程首先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黄艳芬 《天津教育》2005,(11):25-27
多年来,我们上海道小学坚持在课程改革中找出路,在创新中求发展.走出了一条改革课程结构、构建“大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育人之路,逐渐形成和显示出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我们认识到,在学校教育中抓住了课程也就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学校凭借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凭借课程来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并且,我们在课程改革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前期课程改革带来的巨大收获,成为我们今天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深入推进课改的强大引擎。  相似文献   

20.
在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中学教师肩负着来自社会诸方面的厚望,同时与学生们一起承受着中、高考的压力。然而,当前的中学教师群体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存在着职业倦怠。教师的生存状况需要改善,这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而且,在“解放理性”被普遍认可的当代,教师作为与学生具有同样意义的“人”的存在,他们的生命幸福理应受到同样的关照。教师对生命幸福的追求,需要教师主体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信念、精湛的专业素养:也需要社会、学校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环境、资源,这是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为使人、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美好的理性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