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型水库具有季节性温度分层现象,不同温度结构导致取水口下泄水温变化。为了控制下泄水温、降低低温水下泄对鱼类等产生的安全隐患,研究下泄水温对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模拟了不同工况的取水口下泄水温,结果表明在温度结构差别不大时其对流场的影响可以忽略,但温度垂向决定下泄水温。  相似文献   

2.
三峡水库2003年建坝蓄水成库以来,最大水面面积扩大到1084m^2,总库容增加到393亿m^3,水库区域的水量增加了约200亿m^3,水域生态系统也从河流生态系统迅速转变为深水河道型水库生态系统。受三峡蓄水引起的水文情势改变影响,水库范围内的全部支流水域从物理形态、化学结构和生态功能均发生了剧变,回水顶托作用使得支流的中下游彻底从河流形态快速地向库湾形态演变。  相似文献   

3.
对岩滩水库库区的垂向水温及下游水温进行长期监测分析,发现库区垂向水温的变化规律,初步判定岩滩水库为过渡型水库,且其对下游未产生下泄低温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水库库基岩石组成、水库地震活动特点、控制水库地震发生因素和地震产生的影响等,具有水库地震的一般特征,也有自身的特点。贵州水库地震具有以下特点:容易诱发地震的大型水库的基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大型以上水库才会诱发地震;水库地震的发生受水库水位影响明显;水库地震的强度受构造背景影响;水库地震震级小,影响范围小;水库地震容易造成"小震大灾"。  相似文献   

5.
利用EFDC模型模拟滇池外海2014年12个月的流场及温度变化过程。通过对湖体流场变化过程的研究发现,在浅水湖泊中,湖体流场主要受风驱动作用,在河口处主要是受河流驱动作用。对温度参数进行率定,EFD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滇池外海的水温变化过程。通过分析与水温相关的敏感参数发现,在浅水湖泊中,太阳短波辐射中快速波所占比FSWRATF和水体中太阳短波辐射的慢速衰减系数SWRATNS,以及水体中太阳短波辐射的快速衰减系数SWRATNF的变化对水温影响不大,对流热传递相关系数RCHC的变化对湖体表层温度的影响较明显。在此基础上,对水温分层进行研究发现,浅水湖泊水温在垂向存在分层,分层情况呈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汪建伟 《科技风》2014,(8):78-79
安康水库系汉江上游大型水利工程,水库建成后,库区范围内天然河道及邻近坡面被淹没,产、汇流规律发生明显变化。诸多差异的结症所在就是建库后坝址以上128公里长度的库区形成了一个水面宽广的人工湖泊,改变了原来河道的水文特性。现就与安康防汛关系较大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柬埔寨两个不同机组容量的燃煤电站工程为背景,研究了隔热堤在滨海燃煤电站工程中对温排水扩散和电站取水温升的影响。对比两个电站不同循环水量条件下隔热堤的作用及其对电站温排水影响范围和取水温升的影响,通过研究确定了电站的取排水口和隔热堤的布置方案,满足了电站取水温升的设计要求。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对大型深水群桩的设计、施工情况进行分析,采用钢平台钢护筒的施工方法,因地制宜,达到减少施工难度、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投资成本的目的。对大型深水群桩施工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水库属于我国基础设施之一,在防洪,蓄水、抗旱等多个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实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水库所充当的角色,更是至关重要。近些年来,我国小型水库的建造数量不断增多,为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是与此同时,水库的加固问题也越发受到关注。由于水库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深水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减少损失,制定合理的除险加固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文章针对小型水库的土石坝除险加固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3~2008年浙江省长潭水库多点水质监测数据,探讨了水库水体中溶解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潭水库大部分时间水体中溶解氧都处在Ⅰ类水平。溶解氧浓度以冬季的为最高,夏秋季节比较低。年度间溶解氧水平夏季变化较大,冬季变化相对较小。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长潭水库水体溶解氧浓度与水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并存在DO=9.479-0.074T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凸模、凹模、压边圈各自温度及其分布的均匀性是镁合金薄板差温拉深成形加工过程中需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将直接影响镁合金板材差温拉深效果、模具使用寿命.设计了电阻环形线圈加热凸模和压边圈、室温冷却水对凸模进行冷却、PID温度控制器控温的镁合金差温拉深模具温度控制系统.使用表明,该系统反馈及时、温控精度高、模具温度分布均匀,提高了镁合金薄板加热质量.  相似文献   

12.
以滞留水体为地表水源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水温初始温度分布分析.根据水温控制方程和水流控制方程建立了二维初始水温模型,求得了水体初始水温的数值分布,并对计算结果和实际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该温度分布模型可以应用于地表水源热泵初始水体的适应性研究,为动态负荷下水体水温变化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下垫面作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水源,对气候的形成及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地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对探究气候变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581个气象站1961-2010年0cm地温、气温数据,将全国分为8个区域,采用相关分析、M-K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0cm地温的时空变化、区域分异以及季节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0cm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0cm地温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000年突变后升温趋势更为明显;中国大部分地区0cm地温都表现为升温趋势,且北方地区较南方升温更加明显,在过去50年中,南北温差呈现缩小的趋势;就各季节而言,冬季升温最明显,夏季升温最弱;相关分析表明,气温与0cm地温变化趋势及程度在大部分地区很相近,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及20世纪后期,0cm地温与气温变化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气温的变化,0cm地温的升温幅度更大,突变时间较晚。  相似文献   

14.
深圳冬季多层地温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深圳冬季不同天气影响下地温日变化,结果表明,没有冷空气影响的晴天,地面温度和浅层地温呈现正弦曲线日变化,白天高,夜间低. 各层地温振幅、位相不同,地面温度振幅最大,越往深层,振幅越小,位相越后,周期越长. 地温垂直结构也有日变化,正午时段从地面到40cm 土壤,温度随深度降低,40cm 以下地温随深度升高. 凌晨从地面至320cm 土壤,地温依次升高. 冷空气影响下的阴天,地面温度和浅层地温也呈现正弦曲线日变化,但日变化幅度远小于晴天;地温垂直结构,除了正午前后几个小时地面温度要高于5cm 地温外,其他时间从地面到320cm 土壤,温度依次升高. 冷空气影响下的阴雨天,地面温度和浅层地温随时间逐步降低,地温从地面到320cm 土壤依次升高. 无论是晴天、阴天,还是阴雨天,160cm 以下深层地温,其日变化幅度均小于0.2℃.  相似文献   

15.
对龟箱养殖广西拟水龟在3个温度水平,5个照度水平,共15个温度照度组合处理组下的生长和摄食情况进行了研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和照度对广西拟水龟的生长和摄食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温度和照度的交互作用仅对广西拟水龟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最佳温度照度组合为温度30℃,照度50lx。水温28℃时,最佳照度为100lx;水温26℃时,最佳照度为150lx。  相似文献   

16.
张新乐  张树文  李颖  谢云峰  匡文慧 《资源科学》2008,30(10):1564-1570
基于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反演长春市的地表温度,分析长春市城市热场分布的空间格局,定量描述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地表温度特征,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组合格局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结论如下:①长春市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在城市热岛内部,地表温度差异也很显著;②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地表温度具有明显差异,各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温度平均值排序为:工业用地>道路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公共建筑>其他用地>公共设施>绿地>水域;③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影响城市热环境,随着500m×500m格网内所占面积比例的升高,不同用地类型的平均地表温度呈现出显著差异;④植被和水域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含有绿地或水域的格网,随着二者面积比的增加,地表温度逐渐降低,温度降低的过程可以用线性方程模拟。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与波动对龙羊峡流量的影响及未来趋势的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气候变化与波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位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库流量变化与气候条件的响应关系,发现气温、降水及蒸发的波动变化对水库流量有很大影响,依此关系建立了流量预估模型;并根据气候模式输出数据经降尺度处理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对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龙羊峡水库流量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未来两个时期(2010s、2020s)龙羊峡平均流量均较基准期(1988年-2008年)增加,但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流量变化有明显的差异,其中A2情景下平均流量分别增加6.3%(2010s)和6.1%(2020s),B2情景下增加20.0%(2010s)和10.7%(2020s),据此,未来气候变化对龙羊峡灌区的可能影响将利大于弊,但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浙江长潭水库富营养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远康 《科技通报》2012,(1):173-177
饮用水供水水库一旦进入富营养状态,极易暴发藻华,将对水资源的利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根据2007-2008年长潭水库库区污染调查、水库水质监测等数据,采用水质模型模拟主要入库营养物质变化对表征水库营养化水平的主要指标叶绿素的影响,分析水库营养控制指标和削减量。结果表明,长潭水库主要营养控制指标为总磷,在现有入库总磷基础上,削减75%时,可控制水库叶绿素小于10 ug/L,能基本抑制水库营养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1951-2012年科尔沁沙地气温在突变前后的时空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促进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发展、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的顺利开展,本文利用1951-2012年科尔沁沙地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区气温突变特征及突变前后时空演变情况,结果表明:①时间上,年(季)最低气温首先发生突变(1981-1987年),平均气温次之(1981-1994年),最高气温最晚(1985-1999年);冬、春、秋、夏季依次发生突变;②年最低气温突变后比突变前、冬季气温比夏季气温变化更剧烈;年、春(秋)季气温变化剧烈程度按最低、平均、最高气温依次减弱,冬季与之相反;③突变前春季最低气温升温速率为0.50℃/10a、突变后秋季最高气温升温速率为0.75℃/10a,二者对升温贡献最大;④突变前后多年均值增量最大为冬季最低气温(1.86℃),气候倾向率增量最大为秋季最高气温(0.72℃/10a);年内季节多年均值增量变化顺序与其增温速率增量变化相反;⑤空间上,年气温各要素突变后倾向率变化范围均较突变前增大,年最低气温突变后显著升温面积比突变前增大6.79%;突变后,除科左中旗地区平均气温外,自东向西沿新开河到西辽河以北地区升温速率大于以南地区升温速率。  相似文献   

20.
苏腾  黄河清  周园园 《资源科学》2016,38(5):948-955
黄河宁蒙河段的水文和水温过程近几十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迫切需要评估这一变化对河道形态、凌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致灾效应。利用同水位河道过水断面形态参数分析方法,选取宁蒙河段稳定封冻区域(石嘴山-头道拐)的石嘴山、磴口、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和头道拐5个主要水文站,根据2008-2013年凌汛前实测断面资料,计算相应年份5个水文站同水位下的河道断面面积、平均水深和深泓点高程。结果表明,宁蒙河段近年来凌汛期的径流量和水温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下泄流量过程有助于减少凌灾发生的几率;各水文站凌汛前的断面面积和平均水深等断面形态参数呈逐年增大的趋势,深泓点高程不断降低。河道过水断面形态的这种变化增大了凌汛期河道的过流能力,有助于缓解开河期可能出现的凌汛灾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