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从思维特色、结构特色和语言特色等三个方面阐释沈从文批评文体的印象主义特征。本文认为,沈从文的批评文体既有民族底蕴又呈现了现代意识,达到了古典审美性与现代学理性的高度融合,这种打通中外、融会古今的批评方式,对当今的文艺批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思维特色、结构特色和语言特色等三个方面阐释沈从文批评文体的印象主义特征。本文认为,沈从文的批评文体既有民族底蕴又呈现了现代意识,达到了古典审美性与现代学理性的高度融合,这种打通中外、融会古今的批评方式,对当今的文艺批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思维重视类比?和谐整体?辩证、妙悟等方式方法,对文艺经验批评方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性的不断深入,中国文艺批评逐渐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根脉。把中国传统文艺批评方法注入到现代文艺批评中,通过扬弃,实现古代文艺经验批评的现代转换,才能形成和发展具有民族特点的当代文艺经验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4.
李琨  王莎 《考试周刊》2011,(5):30-31
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作为二十世纪中期西方主导的文艺批评理论,它倡导和重视细读文本本身,以文本的语言、意象、构成等作为其重点研究对象。新批评派不同于实证主义的文学批评,他们主张把文学和科学加以区分。他们也不同于印象主义的批评,印象主义认为,天下没有,也不可能有、不应该有客观的批评;新批评派与之相反,他们认为文学批评应该具有客观性,应该有规律、有规则。  相似文献   

5.
清朝刘熙载的《艺概》是我国古典文艺批评领域里的一部杰作,其文艺批评方法独具特色:在哲学方法层上主要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指导,注重伦理式批评、知人论世和中庸辩证法;在学科方法层上注重阐发前人,概论方法和意象批评法。得当方法的运用使作品成为文艺批评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学,研究者面临的文化环境和指导思想都是不可更易的。第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环境,以及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文艺批评传统。对此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在接受它们潜移默化影响的同时进行时代的创造性变革。第二,建设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学的指导思想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从文化类型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一种外来文化,它的批评原则、思维方式、具体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受制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批评对象,具有区别于中华本土文化的特点。要使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原理对建设当代中国的文艺批评学具有指导的有效性,要使我国的批评学建设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和中国固有文艺批评的结合点,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深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特别是法朗士、雷梅托等人批评理论的影响,强调批评的主观印象,重视直觉感悟、主体介入和情感动力。同时,他又在较大程度上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转型期多种文艺批评方法多种批评话语杂然并存的状态,提出应该以高度的理性原则对各种批评方法进行认证和规范。本文认为,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凡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文艺批评方法,都应该具备三种机制,即发现机制、超越机制、整合机制。本文对它们的运作程序详加透视,认为这三种机制相互衔接,配套成龙,文艺批评方法才能运转自如,才能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思想群的产生和思想的“增值”,实现了超越的认识,才不会流失或蜕变。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不仅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理论,而且自己身体力行,运用这些理论进行文艺批评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批评个性和批评风格,为其文艺批评理论提供了典范的践行个案。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西文艺批评,由于种种原因,西方人对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和由此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艺批评方法论比较隔膜,因此评价或失之过低,或失之过高;而中国对西方的文艺批评,一般亦持上述两种观点。中国和西方的文艺批评方法论,都立足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文艺创作,发展演进的道路不同,各有不同的建树。所以,中西文艺批评方法论应互相认识,互相对话,这才是坦诚的、建设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的特质与中国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文论需要认真反思。其致命缺陷是“西化”导致的自我消解。实际上.中国文学的特质是情采——言志缘情的情本体和讲究文采的辞本体;中国文论的主要特征是体验感悟的人文性;诗性呈现是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具有整体性、意象性和暗示性的特点;创作论是中国文论的核心;未来的中国文论由文道论、文体论和文术论组成。文道论是中国文论的基础理论,主要从学理上回答中国文学的来源、特质等“道”的问题;文体论是中国文论的分支理论,重点研究中国文体的要素、嬗变等“学”的问题;文术论包括创作论和批评论.着重探讨“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文学批评视野中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学致力于中国学批评的现代转型研究,但要将中国学批评成功地进行现代转型,首先必须澄清三个问题,即何为中国学批评的“转型”,何为中国学批评的“现代”,何为中国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中国学批评的现代转型是一项世纪性的课题,众多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而百年来的转型历史就是由这各种力量的“合力”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新批评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但是新批评对中国文论界的影响始终不大。英美新批评与作为中国现代主流文论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艺术理论上也有着鲜明的异质性。中国古代文论带有强烈的印象式批评特点,而新批评则带有强烈的形式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尽管新批评与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之间也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通之处,但是两者之间这些强烈和根本的异质性,决定了新批评在中国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境遇。  相似文献   

14.
着眼于中国当代文论是否患了"失语症"讨论中的三个焦点问题:即中国当代文论有没有全面失语;若失语,原因何在;当代文论失语与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有无必然联系,对"失语症"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立,是以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为基础的。如何看待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西方的关系中明确提出"开放的民族主义"的立场。论文首先重新诠释了"民族"的概念,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具有相关性,民族性中蕴涵着普遍性,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接下来阐述了开放的民族主义的基本要义,即坚持民族差异性和有容乃大的原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接受西方文学批评时,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其对象作为异质文化语境和经验的产物的复杂性,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学批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革命性影响。当代文学批评的策略乃中和之美,以宽容的精神、多元的价值观、对话的姿态倾听其他民族的声音。中国未来的文学批评应是一种善于吸收不同文化优势,能够研究和解释本土文学问题,体现本民族深层意识和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6.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借镜西学而不失中国文学本位,朱自清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展示出独特的话语阐释方式。将零碎散乱的意念整合成一个有机体系,朱自清的文学批评实践标举了横向研究模式,开拓出一条具有民族文化本位的体系建构路径。朱自清的所作所为彰显了一代学者建构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总体期待,展示了批评史学科前自觉时代的创辟实绩。  相似文献   

17.
论老舍的文学批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文学批评家的老舍,他的文学批评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及西方文学批评的某些特色,从而形成了颇富个性色彩的艺术审美型的文学批评观.抗战后,他的文学批评观逐渐向社会功利性倾斜,但基本上保持了艺术审美和社会功利的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批评中保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存在着一个先天的前结构,即传统的史学批评。中国古代史学意识的自觉先于文学意识的自觉,史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渗透于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从思想渊源来看,史学批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分析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现状,反思中国女性文学批评中批评视角缺失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建构基于两性和谐的既区别于西方女性主义又更贴合中国现实的具有整合意义的女性文学批评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中,王国维发掘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潜在体系,通过"意境论"对古代文论进行阐释并使之系统化;宗白华则是中国美学潜在体系的发掘者,通过"意境论"激活了一系列古老的理论范畴。他们首开了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先河,对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