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教育。在遵循其它教育原则的同时,若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发展,显然在统一要求前提下的因材施教的作用就显的更为突出。当今发展的社会、开放的社会对学生产生了新的影响,使今天学生的内在本质及属性产生了变化,因而深入探讨统一要求基础上的因材施教的内涵,研究怎样了解分析学生个体之"材",随之根据其"材"如何进行施教,是能否全面、深入实施个性化教育,效果显着与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因材施教之“材”多被理解为学生个体内及个体间的生理、心理和个性差异,学生的社会阶层差异被忽视了,因而有必要重新诠释因材施教的实施依据和原因.社会分层带来的不同阶层在物质条件、语言符码、教养方式、抱负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将深刻影响教育,成为影响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重要变量,也导致因材施教在实践中遭遇现实挑战:统一要求还是因材施教,能力分组还是混合编班,一视同仁还是差别对待,因材施教还是因“财”施教的矛盾日益凸显.产生挑战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基于教师行动的视角,其原因在于:教师了解学生不够充分,缺乏问题解决准备,价值有涉的课程,不平等的师生课堂互动,代表社会的学业评价.因此,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关怀弱势群体,实行积极差别待遇,实施补偿教育,促进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佳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永恒 《教书育人》2004,(4M):32-32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立的。宋代学者朱熹把孔子这-思想概括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强调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如能力、性格、特长、原有基础等,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法,给予不同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著名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发展。显然因材施教仍然是新课改教学中的“法宝”、只是随着教育的改革,因材施教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深化,如今因“材”施教中“材”除学生之“才”,还可理解成教材之“材”、教师之“才”等。  相似文献   

5.
高峰 《小学生》2010,(7):42-42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倡导“因材施教”,于是有了个性迥异的七十二圣贤,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不同的人在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我们教师要正确认识,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实施个性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就是对孔子“因材施教”的继承和发展,它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周璐 《文教资料》2012,(6):180+185
"因材施教"是教师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识材"、"辨材",掌握学生个性差异;注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教育;与学生对话交流,不断地探索"因材施教"的实践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开展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叶长森,常辽华因材施教语出《二程遗书·卷十九》:“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前进.随着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和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尤其随着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发展,初中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产生了新的变化。集体化“一刀切”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于新课改要求,而分层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可以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主动性。本文以综合性学习为切入点,旨在发挥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优势,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教育产生于社会,反过来又服务于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教育就不能、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教育的原则(包括因材施教原则)也应如此。随着社会变革出现的新现象,盛行多年的应试教育受到冲击,被提出质凝。伴随着商品大潮的席卷,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对教育的要求的不断变化,我国的各类学校大量涌现,可以说它们的培养目标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材不同,这就必然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总之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从广义上讲“教”可以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而狭义上“教”可以理解为学校教育,这里的“材”从广度上讲指社会上一切受“教”的人,而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学校的学生。这样解释似乎完满,  相似文献   

11.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其关键在于整合多方之“材”以形成合力。本文从针对学生之“才”积极实施个别化教学;针对教材之“材”有效实施任务型教学;针对教师之材大力倡导个性化教学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整合多方之“材”,以激活英语教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近出版的《胡克英教育文集》,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胡克英是我国教育学界的老同志,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教育实验研究的提倡者之一。他提出,“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提高教育质量,实验必须先行”。他特别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认为个性就是通常人们说的“有头脑”、“有思想”的人。他对国际上提出的“教育个性化”有自己的解释。他说,“教育个性化”与因材施教不尽相同,“教育个性化”的“战略目标指向:教人因其材(个性),教人尽(充分解放)其材,教人展其材。”胡克英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他认为,任何道德准则要内化为道德信念,必然有…  相似文献   

13.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是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立的。宋代学者朱熹把孔子这一思想概括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强调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如能力、性格、特长、原有基础等,提出不同的要求, 选择适当的教法,给予不同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显然,这一教学原则在当时是极具应用价值的。然而,在现阶段,因材施教的实施却陷入了困境。因材施教”的先天缺陷 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之一,强调的是教师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从表面上看,好像把学生摆在了…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育中确立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而现代社会又要求培养有个性的人才,探索两者完美结合的路径,是素质教育的诉求。面向全体。重视的是学生群体的共性:因材施教,尊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就教育目标而言,要求做到基本要求与特长发展相统一:就学生个体而言。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并以此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从教育评价、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在重大改革之中,要求教育工作者逐步适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求在教学中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这只有因材施教原则落实才能实现.在实际教学中,因材施教原则的“材”,是指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才能品德、心理品质、意志性格和兴趣爱好等方面;“教”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所谓因人而教、因材施教,实质上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教育,同时又能面向多数,抓好首尾两头,使学生在德、智、体、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因材施教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材施教是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其理论根据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其目的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施以对对性的教育,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目前,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和模式的统一比,以及班级授课制本身对因材施教存在的一定制约,使因材施教的原则难以体现,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使因材施教从概念到模式走出传统的检括。首先,因材施教要充分体现现代社会多层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一、语文教学个性化的意义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更多地强调统一。要求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以相同的测验接受统一的评价,从而甄别出学生成绩的优劣。这种看起来相当公平的教学,是以“假设每个人都是相同的”观念为基础的。其结果造成教育机制上缺乏合理、完善的个性培养运作模式,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充分的重视。然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度个性化、自主化的人。所以,个性化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一)素质教育的呼唤。“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教育”。素质…  相似文献   

18.
“个性化教学”包括“个性化教”和“个性化学”。“个性化教”,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还要善于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准确把握学生的差异性以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个性化学”,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相似文献   

19.
论个性化成才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素质教育的核心,实质上就是个性化成才教育。个性化成才教育的前提,是承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要有针对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自己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个性化成才教育的关键,在于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要强调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不要过度负责、过度导向、过度要求。个性化成才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一、“因材施教”法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方法,始创于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这一术语,是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总结孔子教育经验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其关键是要对学生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