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记·秦始皇本纪》虽然记载了秦始皇坑杀方士儒生一事.但对坑杀的具体情况却没有明确叙述。河北青县一中刘振修老师《秦始皇是如何“坑儒”的》一文引用了一些《史记》以外的材料,以求补充说明司马迁记载的不足,揭示秦始皇杀人手法的残忍。正好我对坑儒事件也有所关注,现在此谈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作为秦始皇加强思想专制措施的“焚书坑儒”,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讲解秦始皇“坑儒”的知识点时.大多数老师给学生的解释是秦始皇下令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和方士坑杀,“儒”指“儒生”。即推崇儒家学说的知识分子。如此会误认为秦始皇打击的对象是方士和儒家学说及其追随者了,道家、墨家、名家、纵横家等其他学派的支持者不在打击的...  相似文献   

3.
为方士的卢生 ,在神秘色彩下大搞反秦破坏活动。他编造“亡秦者胡也”的谎言 ,引发了一场大规模北击匈奴的战争 ;他愚弄秦始皇过隐居生活 ,干扰了秦国的正常朝政 ;他鼓惑六国士人抨击秦始皇及其集权政治 ,引起了震惊史坛的坑儒惨案 ;他攻击秦王朝广招士人参与政治和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 ,激化了秦与士人之间的矛盾。他所制造的政治事端 ,严重地影响了秦王朝的历史进程。因此 ,在秦史研究中不可轻视卢生其人  相似文献   

4.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集中于首都咸阳加以销毁,铸造了钟噱(音ju,古乐器)和12个各重千石的大铜人,置于宫廷之中。秦代一石约折合现今37.5公斤,以此推算,12个大铜人就重达45万公斤。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12个如此巨大的铜人?这个问题虽有不少人作过探索,但至今仍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秦始皇铸造铜人是出于迷信,是为了“祥瑞”。秦始皇相当迷信,曾封泰山,禅梁父,访神州,求仙人,轻信方士之言,竭力搜寻长生之药。《汉书·五行志》也记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  相似文献   

5.
《秦史稿》依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中讲述的这两条材料,判断"坑儒"事件的存在,然而这是不可靠的。其理由表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坑儒"记载的史料来源不可靠,它不是来源于《秦记》,而是民间传说;记载"坑儒"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诸要素不细不全;《史记》中多处提到秦始皇的文化暴政,但是口径不一致;曾做过秦朝博士,到汉代仍任博士的伏生、叔孙通等儒家学者谁也没有谈论过秦始皇坑儒的事情。卫宏在《诏定古文尚书序》中讲述了"坑儒"故事,但没有交代材料来源,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前辈学者都没见过这段材料;秦始皇密令人在骊山陵谷中温处种瓜结实的情节缺乏科学根据,也不符合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卫宏所讲坑儒故事与史实不符,经不住检验;设计圈套坑杀儒生不符合秦始皇的个性。由此判断,秦始皇一次坑杀460余名儒生和一次诱杀700名儒生的结论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6.
王骞 《文学教育(上)》2011,(19):156-156
历史上,一直流传着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而秦始皇到底有没有坑儒呢?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中明确记载着有关秦始皇"坑儒"相关事件的经过。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方士对于秦朝命运的重大影响。本文认为:“五德终始论——秦为水德说”为秦始皇的严刑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之肆无忌惮地推行暴政;秦始皇对仙的渴求导致了对人的杀戮,其求仙活动大大激化了与臣民的矛盾;在反秦斗争中,方士和谶语起着号召群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旌儒庙碑》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当年秦始皇坑儒的故址“坑儒乡”(今陕西临潼)建立儒庙时立的碑。它是唐玄宗尊儒反法,攻击秦始皇“焚书坑儒”,为反动儒生鸣冤叫屈、扬幡招魂的历史见证,是我国历史上反映儒法斗争的一份极好的反面教材。  相似文献   

9.
屈超耘 《学习之友》2006,(12):21-22
我从小就认为,秦始皇是知识分子的大敌人,他之所以搞坑儒,是为了推行愚民政策,以达到长久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友人游“坑儒谷”归来,谈及时下一些青年中出现的“读书冷”,感慨良深。 在发感慨之前,他简略谈及所游之地:“坑儒谷”在陕西临潼西南洪庆村。据后汉学者卫宏在《诏定故尚书序》中说:秦始皇焚书,怕天下不服,儒生反对,便秘密地于骊山深谷中冬暖之处种瓜,并豫设伏机。瓜结实,诏令博士诸生七百人去参观。儒生们正为冬天结瓜之事“相难不决”,便发伏机,从上填土,把他们活埋。后来,“坑儒谷”由唐玄宗下诏改为“旌儒乡”。时至今日,尚有  相似文献   

11.
一《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真正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艳艳,难与并能。”《离骚》的作者是屈原,明确地记载于去秦未远的司马迁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两千年来,屈原对《离骚》的著作权,没有人提出疑问。到本世纪初,四川学者廖平(廖季平)却认为《离骚》不是屈原的作品,而是秦始皇时方士所拟的“仙真人诗”。秦始皇  相似文献   

12.
史载:秦始皇儒生460余人于咸阳,白起赵卒40万于长平,项羽秦卒20万于新安;此外,秦王嬴政还有邯郸之,项羽还有襄城之、对田荣的降卒之……这类“”(也写作“坑”)字之义,有的学者未作解释,只是含糊地说是“杀”,而更为通行的解释则是:“...  相似文献   

13.
【题解】阿房宫,秦宫名。《括地志》:“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一十四里。”今西安城西北约十公里的阿房村附近,当地人称郿坞岭。《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六年灭六国统一天下,“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六国的美人、珍宝都被掠进秦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就在“丰镐之间”“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  相似文献   

14.
(本节内容较多,必需掌握重点,以安排两个课时为妥。) 全节分四部分:(一)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开始形成。(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焚书”“坑儒”。(四)秦和匈奴的关系。教学时应突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此为中心,把秦开创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历史意义和建立最高皇权及巩固统一的各种措施的积极作用,“焚书”“坑儒”、秦和匈奴关系等教材内容皆环绕它来阐明。  相似文献   

15.
针对马执斌先生于2010年2月24日在《中华读书报》发表的《“焚书坑儒”辨》(下简称《辨》),周思源先生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秦始皇坑儒事件被马先生旁征博引之后,非但没有说清,反倒变得更加确定无疑了。他主要驳斥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方士是由原始巫师阶层演变而来的群体,是秦汉时期非常活跃的社会阶层。起初方士的主要活动是寻求炼制长生不死的仙药,扩大神仙思想在社会上的影响。由于秦汉时期的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特别热衷于不死仙药或是升仙,对方士尤为重用,方士们也积极利用五德终始说和封禅说干预国家政治,力求使方士、方术在封建政治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对秦汉时期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方士小说是仙话的重要一支。方士小说是方士盛行的产物,是方士故事在文学上的反映。本文研究的是方士小说中方士“冥通符咒”之类的神术。分为两部分,观星象、察云气是方士利用古老的占星术和天人感应哲学来测算人间事物,以获取帝王的信任和生存地位,表现方士追求神仙家与天地同寿的最高境界。用图纬、行卜筮是方士借鉴古代巫术,以身体、语言行为或符号来控制自然。方士小说夸大了方士之术的“特异功能”,客观上宣扬了封建迷信,但也为小说史、科学史提供了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贾谊《过秦论》一文中提到:秦始皇“将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这十二个金人,随着朝代的兴替,时移世易,后来到哪儿去了呢?这个问题,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曾参考古籍,作出过比较详尽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秦始皇统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都出现了新局面.当时所采取的措施与其实际效果,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以往,学术界对秦代的政治、经济论述较多,但对文化教育方面则未给予充分的评价.本文拟就有关秦代教育的若干问题,作概括的论述,以期引起适当的注意.一、焚书、坑儒的问题讲到秦代教育,自然首先要谈到焚书、坑儒.因为这是有关学术政策和教育政策上的大事件.对于这两桩历史上的大事,两千年来学者们的评论很多;对于焚书与坑儒的真相,已逐渐清楚.在这里作者拟作进一步的辨析.先说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博士仆射周青臣对始皇歌功颂德,而博士淳于越却以“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的观点来对废除封国制提出非议.这场争论的结果是,丞相李斯提出焚书与禁私学,得到始皇批准实行.这是由政治制度问题引起思想问题的争论.更进一步引起统治者对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教育制度、教材教法)进行改革,采取严厉的措施.对于李斯所说的一番话,有细读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天下”,在今天指全世界,在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指全中国。《过秦论》中的“天下”,与“宇内”、“四海”、“八荒”同义避复,指的是后者,这是十分明确的。但有论者谓,《过秦论》“天下”一词凡十一处,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一处指“全中国”外,其余诸如秦孝公有“席卷天下”之意,山东诸侯“以致天下之士”、秦始皇“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以及陈涉起义“天下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