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蔡(王熏)”的“(王熏)”字,名字典未收,课本亦无注音及解释。在此,我想对这个字作点臆测。蔡(王熏)是虚构的人物。《三国志·魏书》中牵涉到蔡瑁之处,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典略》等书籍,均无言及“蔡(王熏)”其人。这个虚构人物的取名应与其兄的名字有一定的关系。蔡瑁字德圭,瑁、圭皆玉属。《礼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白虎通》:“合符信者,谓天子执瑁以朝,诸侯执圭以觐天子。《说文》:“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圭与  相似文献   

2.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分 ,共 1 9分 (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内 )1、“未闻”属于○……………………………………①存疑术语 ②注音术语③校勘术语 ④释义术语2、“浑言”属于○……………………………………①特殊释义术语 ②注音术语③校勘术语   ④存疑术语3、“剡 ,锐利也。从刃 ,炎声。”见于○………………①《方言》 ②《释名》③《说文》 ④《尔雅》4、“父之弟曰仲父。仲 ,中也 ,位在中。”见于○……①《方言》 ②《尔雅》③《说文》 ④《说文》5、“永、悠、迥、遐…  相似文献   

3.
释“球”     
“球”的今义指一种体育用具,它的初义又是什么呢?《辞海(1999年版普及本)》解释道:“①球形物体;②同‘谬’,美玉。也指玉磬。”《辞源》则作:“①美玉;②玉磐;③今借作‘毯’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道:“①美玉;②玉磬。”综观以上几种辞书的解释,“球”在古代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美玉,二是玉磬。这似乎是没有分歧的。然而,“球”果真可以释作“玉磬”么?笔者认为,“球”的初义为“玉”,并无“玉磬”之义。  相似文献   

4.
璽①、壐② ①是繁体玺字。封建时代皇帝的印信叫玉玺。唐李商隐《隋宫》诗有“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不过玺作为印信,秦以前并非至尊所专用。蔡邕《独断》说:“玺者印也,信也。天子玺白玉,螭虎钮。古者尊卑共之,自秦皇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相传秦始皇得兰田之玉,命其相李斯篆曰:“受命于天,既受永昌”。自此帝王之印信专名玺。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得秦玺,世世相传,号称传国宝。其实从  相似文献   

5.
“椎”字的义项,通常有4个,即:①槌子,敲击的器具。如《史记·留侯世家》中有:“为铁椎重百二十斤”.②朴实。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有:“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③椎zhui,脊椎骨.《素问·刺热》中有:“三椎下间主胸中心.”(三椎:指第三节脊椎骨)④作动词“打击”用。如关汉卿的元曲《救风尘》:“早努牙突嘴,拳椎脚踢,打的你哭啼啼。”  相似文献   

6.
信的别称     
在古代汉语里,信有很多别称:鸿雁:旧说鸿雁可以传书,《汉书·苏武传》中有“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 武等在某泽中”。此后,便常以“鸿雁”来代指书信。尺素:素,白绢,古代通常用长一尺的绢帛写字,后来就将尺素引申为书信,如:“驿寄 梅花,鱼传尺素”(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鱼书: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曾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此后来称书信 为“鱼书”,亦以鱼代指信使。如:“渐行渐远渐无穷,水洞鱼沉何处问”(欧阳修《木兰 花》)。锦书:书信的美称,如:“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晏…  相似文献   

7.
早在两千多年前《用易》里,我们的祖先就指出,“言有序” (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周易正义》)。①历来学者都把这看成是关于修辞的名言。其实,与其说“言有序”是在讲修辞,不如说它是在讲句群。作为边缘科学的句群,它本来就与语法、修辞、逻辑、文章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对“言有序”作上述理解,则一点也不奇怪。事实正是这样。这里所谓的“言”,外延是比较宽的。范文澜先生在其《文心雕龙注》里说,“然则称言与称句无别也。总之句读章言四名,其初但以目其势,从其终境称之为章,从小有停(垂马之)言之则为句,为曲,为读,为言。”②唐代成伯瑜在其《毛诗指说》里说,“因言成句亦谓之言”。③宋  相似文献   

8.
试析墨家逻辑发展之进程周文英折中孙诒让等人的意见,《墨子》可以切分为四:①《亲士》《修身》《所染》似为“后人以儒言缘饰之”而掺杂进去的,不是墨家言论。②《备城门》以下十余篇是“禽滑厘所受兵家之遗法,于墨学为别传”。③《经·说上》《经·说下》《大取》《...  相似文献   

9.
刺幽王弃良用邪,国事危急。集释是天疾威①,敷于下土②。谋犹回逾,何日斯沮③?谋臧不从,不臧复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④!①《集传》:“曼,幽远之意。”《译注》:“曼(mtu民)天,即皇天、老天之意。疾威,暴虐。”②《传》:“敷,布也。”《译注》:“下,指天下。”上二句言皇天暴虐无道,灾难遍布天下广《传》:“回,邪。适(yu育),辟(僻)。”《集传》:“犹,谋。沮,止。”《译注》:“谋犹即谋略。斯,助语。”二句言政策谋略邪僻,哪天结束这错误?另一说是:《传》:“沮加咀),坏也。”《传流》:“何日斯沮,言…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① 曰 :《诗》② 有之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③ 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适④ 鲁 ,观仲尼 ⑤ 庙堂车服礼器 ,诸生以时 ⑥ 习礼其家 ,余祗回 ⑦ 留之 ,不能去云 ⑧ 。天下君王 ,至于贤人 ,众矣。当时⑨ 则荣 ,没则己焉 ⑩ 。孔子布衣 ,传十余世 ,学者宗 之。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 者 ,折中 于夫人 ,可谓至圣 矣。[注 ]:①太史公 :这是司马迁自称。他曾担任太史令的官职。②《诗》 :《诗经》。③“高山”两句 :见《诗经·小雅·车》。止 ,通“之” ,一说为语助词。景行 ,大路。仰望高山…  相似文献   

11.
著名的《二十四史》作者很多,很难牢记。牛翰杰同志曾自编韵语记忆《二十四史》作者,效果很好。 司马班范陈房沈① 肖姚魏李棻② 征寿刘煦欧阳宋③ 薛修脱濂廷玉臣④ ①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房玄龄:《晋书》;沈约:《宋书》。  相似文献   

12.
用“铤而走险”而不用“挺而走险”《现汉》:“[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大词典》分条释义,“挺而走险”条注明“挺,本作‘铤’”。《辞海》“铤而走险”条,注明“铤,亦作挺”。词频统计:铤而走险180,挺而走险0。《说文》:“铤,铜铁朴也。”《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急走貌。”洪亮吉《左传诂》:“按此字当从手廷;高诱《吕览》注:‘犹动也。’盖云动而走险耳。”“铤而走险”通用性强,宜作为规范形式。用“透彻”而不用“透澈”《现汉》:“[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理…  相似文献   

13.
孔子犹江海 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之,  相似文献   

14.
一、选择1.风筝起源于()时期。①春秋②汉代③唐代2.猴拳最早出现在()时期。①汉朝②隋朝③唐朝3.下列作品中,()不是作家冰心创作的。①《小桔灯》②《春水》③《园丁集》4.“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里的桥是指()。①南京长江大桥②武汉长江大桥③润扬大桥5.著名的迎客松位于黄山的()。①光明峰②慈光阁③玉屏楼6.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等习俗,插茱萸是为()。①驱邪避恶②清洁空气③驱蚊消毒④装饰房间7.最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①宫廷的侍从②种植的园丁③写生的画家8.被天文学家称作“地球姊妹星”的是()。①水星②金星③火星二、连…  相似文献   

15.
八年级《语》上册(人教版)《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本对句①中的“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即上述三句中的“外人”意思一样。笔以为此种解释值得商榷:句②③中的“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尚可,但在句①中作此解却不尽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6.
【原文】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①,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②,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者然③也,国亦有染。” 《墨子·所染》 【注释】   ①苍:深蓝色。   ②必:同“毕”,结束。 ③然:这样。 【思考】   一块雪白的丝绢随着染料的不同而改变颜色,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 ?【译文】   墨子经过一家染坊,看见有几个染匠正在把一束束丝绢丢进一口口染缸里。他聚精会神地看了半天,然后长叹一口气,说道:“这雪白的丝绢,丢进深蓝水就染成深蓝色,丢进黄水就染成黄…  相似文献   

17.
<正>《周处》“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句中的“蹉跎”,中学课本注:“年龄已经太大。蹉跎,这里是过时的意思。”此注不妥。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中的“唧唧”,解为象声词,向无异议。可它象什么声,则莫衷一是。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解释:①织布声,②叹息声,③虫叫声。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对《燕歌行》第一句中“残贼”的解释为“残暴凶恶的敌人”(见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3页注释⑦),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唐汝询对残贼的理解为...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对人才培养和起用的见解,始终是紧扣着北宋王朝百年承平之后改易更革弊政之需要的。“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王安石说“天人之道”,论“继天道而成性”①,关键在学。他肯定地调“可以学而至于哲。”②那么所谓“哲”反映在哪里?反映在穷理。王氏说:“为学者劳理也。”③穷理,不仅要读圣贤书,而且要“自百家谱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①这就是说,既要继承间接知识,因为“星历之数、天地之法、人物之所,皆前世致精好学圣人者之所建也”⑤,所以不可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