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在绘画方面,苏轼既有丰富的创作体验,又有见解精深的绘画思想。苏轼的美学思想无论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史还是在当代都是非常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他对文人画理论上的建树,使文人画很快成为了一时之风尚,以苏轼为代表,推动了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开创了文人画的新时代,影响企及北宋及其以后的中国画坛。  相似文献   

2.
陈佳 《文教资料》2011,(3):84-85
文人画是中国所特有的绘画形式,本文从苏轼入手,研究了文人画的发展渊源、形成的思想依据,以及苏轼在文人画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在分析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置苏轼于绘画艺术史中,更为详细地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艺术思想集儒家中庸、道家清净、佛家超脱为一身 ;强调创造 ,追求新意。至元末明初 ,经董其昌等人“发扬光大” ,终成文人画的基础理论。然而 ,其中被人们广泛引用的观点“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吴生虽妙绝 ,犹以画工论”等是否就代表了苏轼的原意 ?联系苏轼的许多论述可看出 ,他既重“常形”,也重“常理” ,强调的是画家全人格的表现。苏轼一生中对吴道子都是高度赞赏 ,即使在《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一诗中 ,也是将吴道子与王维并列为值得尊崇的大师。对苏轼画论断章取义的理解 ,既是文人画在初创期获得发展空间的主要手段 ,也是导致文人画在很长时期内流于空泛、概念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结合中国文人画、尤其是宋代画论的理论语境,细读苏轼的具体表述,苏轼的绘画理论自成体系,作为早期的文人画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绘画本体论、创作论和审美风格论。  相似文献   

5.
苏轼正式提出了文人画的概念,书画结合中追求自我情感和"不求形似"的表达,文人画"不求形似"的理论呼声随着文人画家队伍的不断壮大愈来愈高,更多的文人画家在创作中躬身践行。元代是文人画发展兴盛的特殊时代,更加追求"不求形似""逸气""意趣"、自我情感的抒发,但"不求形似"理论的崛起、高涨和实践却不是同步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文人画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与其他的绘画种类区分来研究。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又称士人画,一般认为其产生和发展可追溯至魏晋,兴起于宋代,以苏轼为表率的文人画家渐渐取代了相对意义上的画工画,成为绘画史上的主流。文人画发展壮大后,关于文人画的创作者——文人画家也倍受关注,而文人画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培养模式也相应的值得我们关注,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研究理解文人画内涵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苏轼艺术创作的形神观主要是由"赋形""传神""意气"等组成,苏轼对神的观照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上,他突出的贡献有两点:一是从气化形神到艺术形神动态转化过程中,苏轼以自身艺术创作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将"神"意化和韵味化。苏轼"文人画"主张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同时揭示了诗情画意的审美理想是苏轼对"形"与"神"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8.
张光辉 《文教资料》2013,(14):72-74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是中国国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画的一个交集,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个画种。中国绘画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一个定论,就是"文人画"以北宋苏轼为祖。作者分析了苏轼对中国文人画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苏轼与文同共同创立的湖州竹派,标志着从北宋开始的文化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倾向。苏轼以其精于诗、文、书、画的全方位艺术修养,为中国绘画提供了丰富而又新颖的艺术经验和理论观点,并使书画一体的艺术实践在墨竹绘画中得到了定形。苏轼创造的“湖州竹派”这一中国画艺术的新形态,打开了中国文人画的大门。  相似文献   

10.
文人画的产生 ,使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和新的境界。它成了画家抒发个人主观情绪 ,表现作者个性的一种艺术手段 ,对中国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人画作品大都是立足现实 ,直面人生 ,渗透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意义。像苏轼、倪云林、徐渭、朱耷、郑板桥等 ,这些有影响的文人画家 ,他们的作品总是流露出一些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因此 ,我们在研究文人画时 ,除研究其娴熟的笔墨技巧外 ,更要研究文人画的思想性。通过笔墨技巧探讨作品的思想性 ,才是研究文人画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现行高中美术教材中直接源于苏轼的书画作品较少,但以苏轼为代表的蕴含中国传统文人画精神和价值的书画作品在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以人民美术出版社(以下简称“人美版”)出版的高中美术教材为基础,从苏轼相关内容的教育价值挖掘、教材中的基本情况和教学实施建议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北宋文人画在理论上强调画要有诗的韵味和格调,诗也应该有画的视觉效果,并以此把文人画与其它画相区别。特别是以苏轼为代表的诗画同一性的观点影响画坛深远,成为我国文人画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胸有成竹     
宋代有两位画家,他们的画在我国绘画史上被称为"文人画",他们就是大文学家苏轼和他的好朋友文同。苏轼不但文章和诗词写得好,而且书画也很有名。苏轼作画追求自我陶醉,他向文同介绍经验说:"画竹,必得成竹于胸中。"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少有的全才,文以豪放气派开一代新风,文人画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里程碑,书法造诣居宋代四大家之首。然其仕途坎坷,数次迁任,知密州太守时,是其思想和书风转变的重要时期,近年来研究苏轼在密州的学者专家,大都把目光放在了他的思想、政绩与诗词创作方面,而对他居宋代"四大家"之首的书法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就苏轼书法分期特点及倡导的"尚意"、知密州时期书风转变因素作探析。  相似文献   

15.
苏轼在艺术领域明确地提出了诗画同源的理论。在绘画上他重常形,重笔墨意韵,追求神似的绘画观点,一反两宋画院的旧习,开一代“文人画”的先河,这对后世传统中国画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艺术史上,苏轼主要是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而不是专门的理论批评家。但是苏轼作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以后中国十一世纪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作为文学史上一位成就卓越的古文大师,他的理论文字,特别是以“辞达意”说为重要内容的创作理论,不仅是当时古文运动的重要理论文献,也是古文运动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理论标本。今天对于我们探讨苏轼的文学活动及创作实践,揭示作家创作的一般过程,进而对于研究整个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的发展实际,无疑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发轫于唐,于北宋形成体系,至元勃兴臻于大成,经明清继续发展,主要代表画家有苏轼、赵孟頫、徐渭、郑燮等。其特点是,画家多有出世态度,寄情于山水、花鸟、竹木,重视文学修养,强调诗、书、画结合,不求形似求生韵,追求笔情墨趣。文人画对中国绘画有相当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绘画史上,元代绘画占有一个很特殊很重要的地位。它一反南宋那种客观写实的画风,继承发展了北宋苏轼等人为代表的文人画的趣味与理想,打起了“尚意”“尚韵”的大旗,给后世面坛以巨大影响。这其间,《画鉴》一书的作者汤垕,可以说起了承前启后、推波助澜的作用。可惜,我们的一些画论史在谈元代画论时,往往对汤垕略而不提,重视不  相似文献   

19.
对于李清照的《词论》,后来的词论者一般认为她的词学理论与苏轼是相互对立的。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笔者从李清照的苏学渊源、个人经历角度对《词论》进行分析,认为她的词论对苏轼的词作及理论有着更多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赵孟頫明确提出“书画同源”的理论,为文人画强调用笔找到了理论根据,另外还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深化了绘画的内在功能,并将这些理论贯穿于实践中,推进了文人画的进程,在文人画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