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教与真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里就体现了教学做三者的关系,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认为,教师在做上教,那就得以学定教;学生在做上学,那就是自主学习。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一派死气沉沉。教育的出路何在?现代中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石头城下、和平门外的小庄(晓庄),为寻觅中国教育的曙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生活教育实验。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动因中国的教育因其陈陈相因,在教育理论上毫无生气。教育与生活,教与学与做被生硬地割裂开来。教师在学校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在教室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行知认为,这种沉闷的教育空气的酿成,主要是教育理论上缺乏革新精神,没有新的理论贡献出来。  相似文献   

3.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一语道破教与学的真谛。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  相似文献   

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更是人文学科——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那么,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做人,教育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呢?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书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近年来,中学教学改革深入进行,一个可喜的明显特征是:教学理论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主体,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但切不可由此而忽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否则又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堂情景和课后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使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旧中国的教育:“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无论哪一个时代,“教死书”的教师没几个学生会喜欢,而课堂灵动,给学生高度自主性的教师往往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青睐。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创设人性化的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教师们应该静心研读原汁原味的课改理论,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出师之“讲”与生之“学”的黄金分割点。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意思显而易见:中国的教育只是死水一潭式的传授旧知识的教育,而不是充满生命力的创新教育。时至今日,这种"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现象还是存在,尽管新课程改革已是如火如荼,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除了功利的因素外,更多的是教师们理念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通不通》原载于1935年6月16日《生活教育》杂志第二卷第八期,主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对张耀祥先生在《教育杂志》上一篇批评短评的回复。张耀祥先生批评陶行知先生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一语言论不通。故陶行知先生写此文与张耀祥先生商榷,也是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句话到底是通还是不通的答复。  相似文献   

10.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批判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先生死教书、教死书,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传统教育中产生出的光辉命题。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伟大教学思想,首开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改革之先河,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造才能,并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之校训,开辟了一条培养一代创造新人的正确途径。在深化教育改革与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的"死"而提出建立的理论。他指出,传统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育,这种教育导致形成"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的社会。教、学、做三者不仅自身死气沉沉,而且彼此不相闻问。他要求,不仅要让上述所有的"死"字均换为"活"字,而且要将这三者的壁垒打通,"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  相似文献   

12.
高晴 《现代语文》2011,(11):160-16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把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之法概括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是教师的"教",一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考量分析,我们发现教学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学生的"学"是教学效率的决定性因素。陶行知先生把"教与学"的关系概括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教学合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在《我对教和学的思考》一文中,更是强调"学"的重要性:"我终于感到,唯一能对行为产生意味深长影响的学习,是个人发现并把它化为已有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朱春洁 《考试周刊》2013,(95):167-167
<正>从古至今,教育一直是一项神圣的事业。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发展到现如今的教学育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教学重心逐渐向德育过渡,即从原本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成绩的提高逐渐过渡到注重学生品性德行的培养。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出品德兼修的学生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高中语文教材几经修订,沿着社会发展的轨迹不断调整,不断增删入选篇目,时至今日,教材改革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语文教材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正是由于对于它的重视,往往使我们一叶障目,走向了另一个误区——“唯教材论”,它的危害性是巨大的。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  相似文献   

16.
正"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老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孩子先要教学做人。针对班上学生最近出现的做事马虎、不负责任,不知道感恩的现象,我在班上开展了一项"护蛋活动"。本次活动的规则是:每人带一个鸡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教人化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句话明确阐明了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的深刻道理。在我们日常  相似文献   

18.
常啸 《教师》2013,(19):1-1
被宋庆龄先生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提出"教育生活化",指出学校教师应该把做人的教育放在首位,致力培育真善美的活人。他大声疾呼":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1930年,陶行知应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之邀到南开演讲。当时,南开大学附设的南开中学和南开女中,在河北省会考中成绩不佳,几乎不及格。陶行知一见到张伯苓便向他道喜,说"我贺你会考成绩不好",并赋诗一首相赠:  相似文献   

19.
黄勇 《辽宁教育》2013,(8):24-24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批判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先生死教书、教死书,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传统教育中产生出的光辉命题。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伟大教学思想,首开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改革之先河,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造才能,并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之校训,开辟了一条培养一代创造新人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我认为应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通过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正如古人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