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同构”是符号学的关键概念之一,是符号传播意义的终极机制,罗兰·巴特曾多次提到“同构”,遗憾的是他对此的阐释却模糊含混.“同构”一词在文学及艺术领域中大多取“异质同构”或“共同构成”之意,而在符号传播意义的视阈下,则是指某些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意指关系的唯一性、固定不变的特性,即某些符号的社会意义不可随意变更,是唯一性的,是被意识形态强制赋予的.但公众却并不留意这个意义是如何产生的,而是直接认同了这个意义,并将之视为“自然而然”的社会法则.“同构”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也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  相似文献   

2.
《感动中国》以年度人物形象符号渐次建构起多元化的价值共同体,其中却存在两种面相和双重逻辑的冲突与博弈,并直接制约着社会认同效应。在实践层面,价值认同的实现有赖于在价值同构和重叠共识两个层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同构”不仅涉及单个符号能指和所指间意指关系的唯一性规制,它还揭示了整个社会文化及伦理价值标准的形成机制.权力阶层将其意识形态强制灌输到社会文化和伦理判断中,规制了特定文化形态的精神内涵,抹煞了文化多元化的生存空间,却在“同构”的掩盖下将“暴力”变得理所当然,演绎着种种社会神话.挑战“社会权威”和“文化传统”,便是反抗了隐匿于文化背后的权力,定会受到整个社会的批判.然而,文化及价值观的演变正是在不断挑战“同构”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也正是在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中历经风霜.  相似文献   

4.
陈萱 《东南传播》2022,(1):86-88
消费社会中,商品的符号意义与价值愈发受到消费者的重视,符号消费成为现代社会消费的新趋势,不仅是消费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影响着文化传播与社会交往.博物馆文创产品因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受到大众的喜爱.博物馆文创产品通过外延性意指系统和内涵性意指系统进行符号建构,并引起消费者对博物馆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关注与认同.受众对文化的认同进...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小清新”成为青年人中颇为流行的一个名词,在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上广泛传播.目前,传统媒体对“小清新”的覆盖主要集中在概述性的专题介绍等方面,网络媒体则是“小清新”文化发源和繁荣之地.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减压宣泄、逃避现实和寻求认同的情感需求是其兴起的主要原因;从符号学和“消费社会”理论来看,追求“小清新”商品的符号价值以实现身份认同是其繁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王珊琪 《东南传播》2022,(4):127-129
伴随着社交媒介使用率的大幅提升,源于“火星文”与饭圈用语的字母化网络语言频频“出圈”,进入了大众日常视野中,其暧昧性与排他性的符号内涵,呈现出浓厚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围绕青少年文化表征实践形成的字母化网络语言,具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和话语建构方式。通过字符的“拼贴”与价值的“同构”,风格化的意义缩写使青少年得以在互联网空间实现表达自由、情感宣泄与集体狂欢。进而论之,青少年们以字母化网络语言为载体,以“情感共同体”的形式积极参与社会议题与文化建设,为其争夺网络空间话语权积累了可观的亚文化资本。而主流话语的引导有利于青少年更有效地参与网络空间、进行自我表达,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进一步纾解话语差异、形塑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7.
万琰 《青年记者》2017,(23):14-15
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首先将符号学理论应用于广告分析,指出符号意义本质上是由特权阶级人为建构的,并将渗透了意识形态的符号文本称为“神话”.①他将索绪尔的“能指加所指等于符号”视为符号表意的第一系统,并指出第一系统中的符号在进入第二系统后则变为一个纯粹的能指,与之对应地产生一个新的所指.巴尔特把它称为“内蕴意义”,也叫“隐喻”,而广告符号则正是通过“隐喻”进行意识形态价值的运作.  相似文献   

8.
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商品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同时,其社会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也凸显出来,符号取代物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物的符号价值是由大众传媒塑造的,是大众传媒在物与符号之间的任意联结。在大众媒介的作用下,作为符号的物成了人们身份、地位等的象征,人们展开了对符号的追逐,对商品符号的消费构成了人们进行身份识别的社会识别体系,在对商品符号意义的占有过程中人们形成了符号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
王智 《新闻世界》2014,(3):210-212
标签理论源于“符号互动”学派,是以社会主流价值认同为标准,将越轨人群“标签化”,以便更好的进行社会控制。媒体的贴标签行为贯穿整个媒体活动。媒体通过对社会越轨行为进行报道,引导人们从善弃恶,也指导着媒介的工作,但是对标签理论认识的不正确,会导致假新闻的产生,降低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消费社会的身份认同与价值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升梁 《新闻大学》2013,(1):106-112
共和国60多年社会大变局必然催生价值观大变革.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回答如下问题:消费社会人们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应该如何?第一,传统与反传统:在解构中迷失;第二,身份认同的多元视角:碎片却真实;第三,消费社会的价值重建:我是谁?我们认为,只有把国家认同建立在公民身份认同(以品牌身份认同为代表)而不是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才是弥合各种价值差异的唯一途径.捍卫民族文化,不等于闭门造车,不可拒绝“世界的”,不能将民族国家看做是一座“孤岛”,而应在民族国家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一座有机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以事物能指与所指关系链的断裂,揭示了消费需求无限性的本质。研究发现,符号与物的转换表现为“升维”和“降维”的过程,而伴随事物符号化的是不断替换的意义;意义的替换总处于“稳定”与“变动”的间歇区间,消费主体可以发挥能动性,不失时机地在符号消费中寻求与他人的关系互动。不过,这种关系建构出的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归属与认同,其中映射出的身份焦虑现象值得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出于救亡图存、强国新民的社会需要发现了儿童作为“未来之国民”的重要性,出于获得话语身份和社会认同的个体需求发现了关注边缘群体作为“资本积累”的价值,于是积极寻找有效手段来改变中国社会的儿童观念、形塑全新的现代儿童群像。童书译介出版是可行的现实路径,作为权威建构型知识生产者的赞助人或出版商在发现符号资本的同时实现了自我认同;作为文化建构型知识生产者的译者在进行符号资本转化的同时实现了职业认同;作为规范建构型知识生产者的评介者在深化符号资本的同时完成了群体认同。三类知识生产者积极推动童书译介出版繁荣发展,译介出版之新知成为解放、改造儿童的有利工具,译介童书成为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新媒介,知识生产者获得了为儿童发声的话语阵地和相应的话语权力。由此,对知识生产者的研究可以被视为一个有效的切口,去审视知识分子的话语身份和话语强权是如何与儿童现代性问题相联结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让·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出发,理解“审丑”现象中引导消费的符号生产机制及符号消费的表征。“审丑”现象中的消费主要通过符号意义与人之间的关系建构来完成,具体体现为情感符号消费、社交符号消费、社会符号消费三种形态。研究发现,在资本的控制下,以流量逻辑为主导的消费社会出现了这种倾向:事物的美丑已不再重要,我们进入了“审丑时代”,并引起大众的精神迷失与集体无意识,其中的价值导向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赵冬晶 《报刊之友》2014,(2):128-130
近几年,“小清新”成为青年人中颇为流行的一个名词,在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上广泛传播。目前,传统媒体对“小清新”的覆盖主要集中在概述性的专题介绍等方面,网络媒体则是“小清新”文化发源和繁荣之地。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减压宣泄、逃避现实和寻求认同的情感需求是其兴起的主要原因;从符号学和“消费社会”理论来看,追求“小清新”商品的符号价值以实现身份认同是其繁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政府传播与制造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府行为”与“解释政府行为”两个方面讨论了“制造认同”之于政府传播的价值与内在联系.认同的生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心理过程.发生于互动主体间的认同主要体现于事实与价值两个层面.政府作为制造公众对其集体认同的主体,无论对内或对外,都有必要了解公众现有的价值取向,理解其心理渴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之相符合的相应作为,努力成为公众的心 里寄托和信赖对象,真正实现公众高认同度的产生.无论面对国内民众还是国际社会,政府传播归根结底是政府执政理念、价值观的传播,只有通过努力获取国内外社会对于政府的认同,营造其对政府作为的同意,才能有助于政府施政与外交的有效进行.基于此,制造认同必然成为政府传播的主要目标和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以大众文化手段进行孔子符号化的视觉形象消费,在传受关系上发生了变化,由“要我认同”变成“我要认同”,受众的认知经验凌驾于传统符号意义的内涵,孔子的精神化因素,统一归纳在消费的符号生产机制之中,消费时代带来了符号化的视觉转向,视觉形象的生产与消费也由单一转向多元,由集体被动转向了个体主动。  相似文献   

17.
王少南 《青年记者》2016,(30):33-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意义重大,要发挥其理论指导和社会整合作用,从而在中国落地生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社会群体中形成高度的价值认同,而价值认同被认为是社会认同的核心.①在不同的社会建构机制中,传播媒体作为社会文化再现和表现的平台,是反映和建构社会现实、维持社会认同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交流中最难消除的障碍之一,是人类无法共享一种通用的符号系统,而交流符号的“异质性”是跨文化沟通的天然屏障.所以,如何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认同,除了强化对各自语言的认知与理解之外,必须采用具有最大通约性的文化符号,进行“同质性”的符号传播,进而克服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理解偏差,以此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  相似文献   

19.
占琦 《新闻知识》2023,(5):67-73+95
沉浸式文旅的风靡,使真人NPC作为一种新兴职业进入大众视野。从游客到玩家,从凝视到参与,从观赏到互动,沉浸式文旅体验中,真人NPC通过符号表征建构自我身份,既是文旅游戏的“摆渡人”,又是体验互动的“掌控者”,全知视角固化其角色地位和玩家认同。真人NPC通过符号包装重塑文旅场景,全感官包裹增强现实性的“真”,开放叙事再造合法性的“善”,深度互动营造戏剧性的“美”,全感官演绎场景维度。通过符号消费生产文旅价值,耦合游戏空间、文化空间和消费空间,黏合玩家对文旅场景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促进空间消费。真人NPC已作为沉浸式文旅景观存在,但“工具人”“舒适物”“消费品”的刻板印象,易使其在符号消费和过度营销中迷失自我,从而导致情感耗竭。  相似文献   

20.
视觉符号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明  罗忆 《当代传播》2007,(6):22-24
符号是自然和文化联结的桥梁,在跨文化传播中,以视觉符号为载体的传播模式显得尤其重要.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由于视觉符号的感知具有直观形象化的特征,受众对所承载信息的视觉符号进行同构联想,对符号意义产生更为直接的解读,达到跨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视觉符号成为当今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表征,其物化的表现已经遍及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强调着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同一性.本文旨在研究视觉符号在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