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和立身之本,决定了媒体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必要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作为普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平台,媒体是受党的绝对领导的意识形态窗口和重要的宣传阵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仅有中央媒体的声音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地方媒体参与进来,以提升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图书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图书大众化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武器,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有效工具,有利于促进基层马克思主义者成长.本文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图书出版发行现状,解析马克思主义图书大众化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从形式、内容和出版宣传等方面探寻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3.
张璇 《青年记者》2012,(2):20-21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指马克思、恩格斯,以及马克思主义领袖们,如列宁、斯大林,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体系,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领袖们宏观的对传播的认识,一般的新闻思想、宣传思想,以及党报理论,如何做好党的宣传工作等等.舆论监督的思想、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人民报刊思想、党报思想、新闻职能思想、新闻宣传策略等等.本文主要是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新闻思想体系中将他们对于舆论监督的认识、观念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4.
朱虹 《东南传播》2021,(3):54-5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路径研究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个历史阶段,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日本、法国与苏俄路径三个空间维度的演变过程,进一步发展出多元路径探索、比较视角转向、跨学科理论运用以及地方性传播的研究趋向.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路径研究脉络,探索引入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来拓展马克思在中国传播研究视野,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  相似文献   

5.
“机制”被理解为由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与外部事物的有机联系所成型的系统,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机制”.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需要对其内在传播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难怪一些学者指出:“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也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出现了危机,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宣传家及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他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并为此贡献了毕生的力量.瞿秋自在中国近代哲学传播史上,第-个系统地传播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中,他是继李大钊后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实践相结合是建党初期我党各项工作的重心.早期共产党人通过理论教育、媒介宣传及实践斗争等途径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进程.  相似文献   

8.
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源于协同理论和大众参与传播理论.多位互动协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根本旨趣和发展结构上的契合,决定其符合社会现实,可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推进的协同性、同步演进的系统性、共建共享的互动性、突破路径依赖的复合性,不仅有助于破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困境,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念超 《青年记者》2012,(15):34-35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通俗化的宣传、普及和推广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接受、掌握,并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需要外力的推动,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需要"建设一支从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专业队伍".  相似文献   

10.
王飞 《编辑之友》2016,(4):107-112
通过对建党初期的宣传活动分析,可论证中共在创立时期,就开始注重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传播理论与实践.将“宣传”理论纳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赋予了中国化的“宣布”与“传播”之义.建党初期的政治传播主要由传播组织、传播媒介、传播路径、传播对象、传播目的五方面组成.其相互作用并彼此关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党的宣传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黄璇 《大观周刊》2012,(11):34-3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史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同时吸收各种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解放战争时期,面对中国“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复杂国情、中国共产党运用多种途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经验与启示也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体的勃兴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造就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空前契机,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里的大众化不仅仅是指马克思理论通俗化和形象化的问题,更多的体现在民众的参与程度。马克思主义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从而达到提升人民大众社会主义觉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理论要被群众认同、接受,就必须用他们听得懂的通俗的语言,看得懂的简明的书。面向群众的通俗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成为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生动、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①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各种新闻媒体在宣传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要实现通俗化、形象化。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问题辨析(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的研究一直非常重视,并取得很多进展.但在所谓"早期传播"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却长期存在一个问题:有些文章把外国资产阶级学者歪曲或批判马克思学说的言论,当作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言论;把这些言论在中国报刊上的发表,当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种现象在最近发表的一些文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下  相似文献   

15.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闻传媒的重要使命,也是新闻传媒健康发展、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新闻传媒要充分发挥信息传播功能、舆论导向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道德养成功能,改革传播方式方法,增强传播实效性,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业务研究     
本期《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征文》栏目刊登的宁波人民广播电台钱耀敏撰写的文章,对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阐述。文章指出,向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媒体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媒体必须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文章从七个方面对创新传播路径作了分析阐述,这是对我们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经验总结,对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位互动协同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源于协同理论和大众参与传播理论。多位互动协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根本旨趣和发展结构上的契合,决定其符合社会现实,可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推进的协同性、同步演进的系统性、共建共享的互动性、突破路径依赖的复合性,不仅有助于破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困境,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位互动协同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源于协同理论和大众参与传播理论。多位互动协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根本旨趣和发展结构上的契合,决定其符合社会现实,可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推进的协同性、同步演进的系统性、共建共享的互动性、突破路径依赖的复合性,不仅有助于破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困境,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理论武装,更广泛、更有效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传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深入分析融媒体时代的传播方法,为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央苏区时期,红色歌谣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特殊载体,本文从红色歌谣这一独特视角切入,探寻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苏区红色歌谣的传播实践及意义.苏区歌谣通过讴歌代表人物、阐释政治词汇、紧扣中心工作和再现民众生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具象化、通俗化、本土化和情感化传播.红色歌谣传播者运用园地制宜、技法多样、情感共鸣、贴近实际等策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最优化,其传播经验至今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