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泳霖 《青年记者》2017,(21):98-99
跨文化传播活动自古就有,而对其的系统研究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被公认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开山之作,作者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被誉为“跨文化传播学之父”.书名“无声的语言”点明了全书的中心思想:人们不需借助语言即可交流.本书考察了语言之外的其他文化系统,首次为跨文化传播中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搭建了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
何艳  张景云 《青年记者》2016,(24):97-98
品牌跨文化传播,是指品牌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进入不同文化区域的传播和管理活动.品牌的传播不仅有内在的科学规律,而且需要根据输入国的外在社会文化特点和对品牌的既有认知和态度调整策略,更好地实现跨文化沟通. “隐含语境”概念的提出 “语境”一词是“语言环境”的简称,由波兰人类学家马利诺夫斯基于1923年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最早强调要从语言产生的环境本身来理解语言的意义,后来将语境细分为内部的“语言语境”和外部的“非语言语境”,再不断丰富“非语言语境”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司可  李涵 《采.写.编》2021,(2):105-107
本文对国内跨文化传播学科中使用率比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传播”三个概念,从理论和实践应用角度加以分析,旨在从三者含义和使用情况上进行区分。最后从语义角度,对“跨文化传播”学科命名提供“本土化”的解读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国内学者的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侧重戏曲的对外传播与异质文化对戏曲的接受、异质文化对戏曲的影响两个方面,学理意识上经历了从“比较文化学”到“跨文化传播学”的转变,这种转变必然带来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向传播层面的开拓,戏曲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大众媒介对戏曲跨文化传播的作用等方面的探索将获得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5.
拙作《试论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1期,以下简称《试》文),首次涉足跨文化条件下的新闻选择标准这一研究领域,随后,阎建设同志撰文《也谈跨民族文化新闻传播》(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3期),对笔者的一些观点作出了否定性的结论.笔者认为:跨文化传播目前在我国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而跨文化新闻传播更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笔者真诚地欢迎进行商榷的任何文章,这将有利于更加严密、科学地界定课题的概念与范畴体系.本文试图就阎文的结论进一步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关于基本概念问题1、“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新闻传播”首先,从概念名称上说,笔者在《试》文中的确没有明确使用“跨文化新闻传播”一词,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它“把跨文化传播当作跨文化新闻传播”.理由有二:其一,与“跨文化新闻传播”并列的概念还有“跨文化艺术传播”“跨文化政治传播”“跨文化经济传播”等等,它们都不涉及“新闻”价值问题,惟有“跨文化新闻传播”才存在“新闻”价值问题.《试》文之所以用“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一词,而没有使用“跨文化传播的艺术价值观”或“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等,足以说明作者是把自己所讨论的价值问题,界定在跨文化的“新闻传播”领域之内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袁胜  许清茂 《青年记者》2017,(2):108-109
在“走出去”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国内顶尖企业纷纷前往海外直接设厂并推广自有品牌,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向外国网民进行跨文化传播. 早在1960年代,日本企业就走上了国际化道路,其海外运营的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借鉴.为此,本文通过对比中日企业的美国子公司在推特(Twitter)上的传播,以期为我国企业国际形象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传播能力是国际汉语教师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在解读国际汉语教师的特点、培养目标基础上,提出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讨论国际汉语教师传播能力的构成,认为“传播学及跨文化传播学基础”“语言及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汉语及中国文化传播的模式与策略”等是国际汉语教师传播能力构成的三大部分,从而对现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提出相应的建议,最后以实践为基础,提出国际汉语教师传播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
徐萌 《今传媒》2013,(5):57-58
随着日本ACG在国内的广泛流行,日本ACG语言也逐渐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流行开来.但日本ACG语言在中国语境下出现误读这一显现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从日本与中国文化积淀、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以及日语与中文在某些“同字异义”词的使用上的差异入手,同时附带分析ACG文化背景对ACG语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对于这种误读出现的根源、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就这些词语进行正确定义,以还原其本身面貌.  相似文献   

9.
以影像制作为基础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是推广和介绍一个国家形象最为直接和直观的途径.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要受到来自文化及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要提高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效果,减少误读,则需要结合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在宣传片的视角、叙事结构、布局安排、内容选材等各方面都需要按照“民族化的内容,国际化的叙事”来把握.  相似文献   

10.
李晶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252-253
中国电影在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之时,它就成为了一个“Made in China”的中国品牌,代表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明.所以说中国电影肩负着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发挥着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本文通过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历史和传播状况两个方面对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进行概述,继而对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困境进行论述,最后探讨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杨海洋 《报刊之友》2013,(10):60-61
近年来,从Facebook在全球社交网站中的受欢迎程度可看出,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虚拟网络平台”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发挥的作用已是显而易见,随之而来的各民族、各种族、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碰撞、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Facebook上跨文化传播关系的建立过程、运行原理的分析,归纳出Facebook上的跨文化传播的特点,总结出Facebook在跨文化传播互动与融合中的积极作用,并呼吁用户警惕其在“语言霸权”和“文化输出”方面的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十年、“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实施五年以来,中国图书对外输出成果显著.中国图书的海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中国文化形象的塑造功能,提供了跨文化传播语境中重要的文化交流渠道.该研究基于对图书版权输出数据、商品图书出口数据的分析,对2006-2015年十年间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体量规模、地缘特征以及主题类型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分析,结合地缘文化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图书在“走出去”战略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而为我国图书的海外传播战略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宏 《青年记者》2017,(10):48-49
目前为止,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指向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考虑到现在的文化族群基本上是以国家为单位,所以,跨文化传播也可以视为一种国际传播.不过,在语义上,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还是存在微妙的区别,前者侧重文化交流,后者对应的是国内传播.  相似文献   

14.
叙事语境是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际传播的跨文化属性,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不同文化间的语境藩篱,从语言、图像符号的信息本质入手,以“平实的陈述,生动的表达”构建叙事语境,减少“中国声音”跨文化传递的失真率,提高“中国故事”的易读性和亲和力,为对外传播在域外“入脑赢心”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孔子学院不仅是一个语言推广机构,更是一个负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播机构。从国情、校情来讲,红河学院成功申办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文化产业、新媒体传播以及微观的传播层面,探索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力的提升策略。同时也提出了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保持平等传播心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麻争旗 《现代传播》2003,11(1):12-16
本文从符号传播、语言传播切入 ,提出了“翻译二度编码论”的核心理念及观点 ,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向度对媒介跨文化传播中的诸多命题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通天塔》为例,浅析非言语语言是如何进行跨文化的传播,并在跨文化传播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最后作者对影片中跨文化传播的思考。本文选取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非言语语言的传播镜头以及故事,运用霍尔理论从非言语语言的身势动作、空间距离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影片中的点睛语句"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可以映射出作者对跨文化传播的乐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言语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是非常重要,并且呈现积极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王海峰 《青年记者》2016,(26):53-54
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我国英语新闻媒体需要以提升对外传播效果为出发点,体现出对受众群体文化需求的尊重,并体现出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即实现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的平衡. 英语新闻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漠视文化”现象 我国英语新闻对外传播属于跨文化传播的范畴,因此,重视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是提高英语新闻对外传播效果的关键.与此同时,英语新闻也应当强调国内外受众的接受,从而确保英语新闻对外传播能够获得国际舆论支持并实现对外传播效果的提升.然而,我国英语新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漠视文化”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缺乏对受众文化差异的考虑以及欠缺针对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制约英语新闻跨文化传播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一 2014年12月12日,“多视角跨文化传播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会议由《外语研究》编辑部、《现代传播》编辑部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共同主办、广东省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承办.来自外语界和传媒界的诸多中外专家共同就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交流中最难消除的障碍之一,是人类无法共享一种通用的符号系统,而交流符号的“异质性”是跨文化沟通的天然屏障.所以,如何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认同,除了强化对各自语言的认知与理解之外,必须采用具有最大通约性的文化符号,进行“同质性”的符号传播,进而克服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理解偏差,以此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