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正 《出版广角》2015,(7):90-91
在以渊源学、影响学、媒介学为代表的纵向传播被美国“平行研究”打破之后,尤其是受新媒体平行话语的解构与影响,电视主持人媒介的主流文化话语体系散落为平行话语的“国民意识形态”沟通与交流。电视人,尤其是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引导、把握平行传播的话语环境,在民生类节目中把握与幸福文明生活品质,建设世界文化对话的主旋律。同时,要融入“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等“人民本位”与民生主体思想文化体系,承续传统文化的仁爱、民本观,更好地提升民生节目的文化内涵,在“平行传播”主旋律构建的文化转型中,更好地重塑自我的主体内涵与文化内涵,更好地服务于时代与大众。  相似文献   

2.
说起主旋律电视剧,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中国电视剧的创始阶段。早起这类题材的作品大多由政府投资、拍摄,甚至延伸到放映、观摩环节,所以往往让人简单理解成政治宣传工具。然而,随着电视文学的发展,特别是观众审美需求的提高,这种单纯的样板戏似的作品不再适应时代的步伐,于是一场关于主旋律电视剧的探索活动开始了。主旋律电视剧收视热潮的出现是对这场变革的最好肯定。这些新时期作品既体现国家意志和政治思想,同时又蕴涵着人类所普遍拥有的价值内涵,并不断显现着时代要求。除此之外,从文学创作角度,这些作品也有着显著突破,以新的审美亮点促成了观众对它的关注与认可。  相似文献   

3.
1990年前后,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范式发生了从本体研究范式到文本批评范式的转变,这种转变适应了中国电视剧生产与传播的时代要求.随着长篇电视剧时代的到来,文本批评范式陷入困境,重启和推进电视剧本体研究范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并对基于本体研究范式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电视剧批评是随着电视剧创作的发展、繁荣而成长起来的,是随着电视剧理论的不断建树而逐渐深化的,也是随着电视剧产业的兴盛而呈现新的内容与动向的.回看历史与审观现状,我国电视剧批评的发展具有三个方面的走向:一、我国电视剧艺术批评变得多维而切实我国电视剧批评一直以艺术批评为主流,电视剧艺术批评随着电视剧艺术本体研究的深入和电视剧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探索到确立到多维角度的变化,愈来愈切合我国电视剧制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视觉文化语境里的主旋律电视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整体来看.近年来所拍摄的主旋律电视剧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在话语体系内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对图像的使用尚未上升到文化层面.未能自觉娴熟地使用。本文试图将主旋律电视剧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现象对照视觉文化的特征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6.
石慧 《传媒》2019,(9):45-47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市场涌现出诸多优秀的主旋律作品,如《平凡的世界》《人民的名义》《大江大河》等,取得了不俗的口碑和收视成绩,收获了人民群众的深切认可。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主旋律电视剧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局限,在各大视频网站和社交平台掀起追剧热潮,甚至吸引了不少“90后”“00后”的年轻观众。这些作品的成功,或能为电视剧如何有效传播主流价值和文化提供可借鉴的路径,而在媒体生态剧变的今天,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和传播也面临着新的时代困局。  相似文献   

7.
《视听界》2004,(5):94-95
央视影视部主任汪国辉在接受记的采访时承认,虽然今年上半年电视剧的收视率总体上来说和去年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但最近一段时间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收视率有些下降,“中央台播出的电视剧主旋律居多,但主旋律也要讲究收视率,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韪义 《视听》2023,(9):17-20
英模题材电视剧以英模人物为原型,体现主流价值观,是中国主旋律电视剧创作中的新发展。《大山的女儿》是典型的英模电视剧,它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角色塑造、叙事结构和内涵发掘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挖掘了新时代中国式的青年英雄角色、新时代叙事策略以及新时代青年初心与使命的内涵。正是这种艺术创新,让该剧有了不同于普通英模类电视剧的时代内涵,体现出新时代英模电视剧的新创作形态。  相似文献   

9.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电视剧生产和消费的大国.电视剧批评也成为二十一世纪电视文本解读中最可深入挖掘的部分.就目前的学术生态而言,总体上还是屏幕喧嚣、批评沉寂,电视剧批评还没有赢得核心的话语权,尚需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和历史化.我们应该回归到电视剧批评自身,以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文本、作者和读者三个方面在对21世纪新十年中国电视剧批评梳理中思考中国电视剧和电视剧批评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为电视剧的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其观众的精神生活已进入“电视剧时代”,同时也标识着“后戏剧”时代的来临,因此,优质电视剧的生产与传播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民族精神需求、艺术的基本规律为基点,对优质电视剧予以内涵界定;从健康的产业化运作、有效传播为出发点,指出了优质电视剧生产与传播的途径与保障。本文还重点对推进优质电视剧的发展壮大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电视剧的价值视野出发,探讨了传统美学在电视剧美学中的体现及其在电视剧艺术批评中存在的理论空白点,分析了电视剧作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平凡关学趣味的内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以来.文学作品的电视剧改编异常活跃繁荣,改编观念和实践亦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然而,与改编实践不相称的是改编研究与批评的落后.改编批评理念与标准的单一、狭隘,不仅使自身缺乏理性思辩,又往往不能触及到研究对象的本质.本文分析了当前改编电视剧批评面临的困境和原因.指出对改编电视剧的批评应当有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态度,多元视角与跨学科的立体审视是改编电视剧批评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经侦题材电视剧《猎狐》作为2020年首部经侦剧,其在经济犯罪的呈现上下足了功夫。在这部电视剧中艺术地建构起家国形象和英雄话语地位,对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国家意识形态再生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四尹鸿先生的文章 ,一如美国学者约翰·费斯克 (JohnFiske)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表现出来的那样 ,用一种“即便真诚也是自欺欺人的乐观主义”的姿态“去解读流行文化现象” 用文字游戏的技巧 ,虚构了当今中国电视剧的一幅“乌托邦”式的图景。对这幅“图景” ,尹鸿先生的解说有三点 :1 “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通过权力较量、谈判、协商”的结果 ,“建构了主流电视剧的特点”。2 这“特点” ,乃是“政治娱乐化 ,娱乐政治化” ,或者说 ,“娱乐电视剧主旋律化和主旋律电视剧娱乐化的殊途同归” ;3 在这种“殊途同归”中 ,…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视剧中的地域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萧盈盈 《现代传播》2005,(6):131-132
作为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电视节目样式之一,电视剧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表现题材的多样化,以及艺术手段的精湛,成为影响深远,与社会现实贴近而备受广大电视观众欢迎的节目形态。同时,当今电视剧的发展呈现出五彩纷呈的多样性,并产生了各种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流派”。一时间,见诸各种媒体的“京派”、“海派”、“东北派”、“关东派”、“岭南派”、“西部派”、“山西派”、“巴蜀风”、“楚风”、燕赵及苏南文化流派的评论,渐渐成为电视剧批评中的一大“热点”。它的着眼点不仅仅在其题材内容、风格特点上,而是向看电视剧文化内涵的层次延…  相似文献   

16.
后疫情时代的各种新兴媒体形成了不同的公共文化场域,其背后有着诸多话语权力的汇合碰撞。自媒体电影批评在经历了BBS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弹幕视频网站等媒体平台的变迁后,其概念界定、表征内涵和外延探讨也在不断更新迭代,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电影批评新时代的到来。从媒介文化的研究视角来看,通过梳理新媒介时代下的自媒体电影批评生产传播现状,着重讨论自媒体电影批评的涵义、载体、表征进行身份确认;再探讨其背后话语融合的现状。对于厘清自媒体电影批评的概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尤达 《传媒》2015,(22):42-4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原本植根于电视荧幕的电视剧,其制播模式似乎呈现出一种发展乱象.从电视台独家到跨屏播出,从台网联手到停止合作,从“4+X”再到“一剧两星”,与之伴随着的是电视剧定义被不断模糊:微电视剧、网络剧、自制剧、定制剧等.这一切的背后,折射出互联网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冲击,从“草根”逆袭到分庭抗礼,短短几年便掀起一场革命.究其原因是互联网自身媒体融合的特性决定了一场电视剧制播模式的革命.与之相比,之前的制播分离是一次体制改良,解决的是“制”的问题,“播”依旧在电视上播,媒介属性上电视剧依旧是电视的专利.面对互联网引发的这场革命性变化,传统电视媒体的态度几经转变:从不屑到震惊,从携手共赢到“师夷长技”,此间转折俨然可以成为一部颇具戏剧性的电视剧.  相似文献   

18.
“载道”、“劝善”、“教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评判标准。电视剧作为最具影响力和最典型的大众文化艺术形态,道德承诺理应是其基本的价值判断尺度之一,影象话语与现实世界的异质同构特点决定了它不应以疏离的姿态逃避话语现实。国产电视剧从肇始期就继承了这一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最初的《一口菜饼子》开始,到后来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剧生产、播出大国。2007年1月,广电总局发布公告,全国各卫视频道黄金时段只能播主旋律电视剧。主旋律电视剧的播出成为电视剧的主角,这样,创作出优秀主旋律电视剧就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主旋律电视剧是类型电视剧,类型电视剧有一定的常规,这  相似文献   

20.
尹鸿  张维肖 《传媒》2023,(2):16-18+20
<正>2021—2022年,中国电视剧和网络剧行业在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的宏观大环境下,配合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宣传任务节点,积极回应弘扬主旋律、强化正能量的要求,同时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和受众心理的复杂变化,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呈现出“减量提质、降本增效”的新常态。随着内容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网标”“剧标”先后出台,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社会效益优先成为剧集创制的必然要求。呼应大时代、唱响主旋律成为制作机构和播出平台的自觉选择。新主流影视剧在现实主义深度和艺术表现完整度上取得突破。“温暖+现实主义”成为创作主色调。融媒时代的微短剧、短剧、竖屏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