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主持人的媒介形象因其可视可感而受人关注。作为节目文本中的标志性符号,主持人的媒介形象具有实现传播功能的工具性特征。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从传播关系层面和文化语境层面去认知主持人的媒介形象。从形式特征到审美内涵,尽可能丰富地认识和把握主持人的媒介形象,有利于电视节目主持人自身更好地调整传播策略,明确职业使命,以更为积极的姿态融入电视节目传播并影响当代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地市报是党的宣传事业的主力军、生力军。在当前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牢牢把握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对象、新内涵、新任务、新途径、新方法,更好地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帮忙而不添乱?本文总结出了办好报纸要牢牢把握“十性”、发挥党报“十大”职能、把好新闻宣传“十关”、新闻写作注意“十字”、加强队伍建设“十讲”。  相似文献   

3.
赵光怀 《编辑之友》2016,(10):71-75
“中国梦”是一个综合性传播符号,包含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三个层面的话语主体,国家梦和民族梦属于集体话语,人民梦兼具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的双重属性.不同话语主体具有不同的内涵,共同构成一个话语整体.在叙事模式上, “中国梦”具有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双重属性,国家话语和民族话语偏向宏大叙事模式,人民话语偏向日常叙事.不同叙事模式具有表达同一话语主体内涵的适应性,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话语主体、不同的传播语境和不同的受众群体,灵活运用不同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4.
彭鹏  曹娟 《现代传播》2023,(12):48-54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既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也是不断应对现实挑战、建构未来传播话语体系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范式上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其话语表达、话语动员、话语更迭显示出主旨明确、推陈出新的创新内涵,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具有高度的同步性、契合性。与此同时,需要认识到,当前多元文化场域对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的主导力、吸引力、阐释力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未来话语体系的智能化深层构境中,需要洞察“视觉化”传播趋势、嵌入“算法式”传播话语体系、构造“沉浸式”传播话语体系,从而巩固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内在情感关联。  相似文献   

5.
陈上康  张建功 《传媒》2021,(15):50-52
少儿电视节目传播的本质是优秀文化的传播,主持人则是电视节目的重要传播符号.当前主持人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主持人肩负着文化传播者与文化产品制造者的双重职责,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尤其要深刻意识到自身的职责,抵制诱惑,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做好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如此才能赢得少儿受众的喜爱,才能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播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数字时代如何更好地推进传播研究,从而不断加强学科自主性,建构中国自主的传播学知识体系,是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进入“万物皆媒”的数字时代,詹姆斯·凯瑞关于传播研究转型的思路和方向仍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具体言之,只有将“人”作为价值标尺,才能深刻把握媒介和传播技术的本质,从而为传播研究注入思想和理论的“活的灵魂”;超越狭隘的媒介观,紧紧抓住媒介尤其是数字媒介这个关键变量,重点思考如何将其从“背景地位”提升至“前景位置”,这不仅是夯实传播学学科基石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提升传播学学科地位的重要之举;数字传播形态相较传统媒体时代发生了质的变化,传播如何以促进公共生活福祉为核心旨归,通过共享的符号体系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的文化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研究的格局和高度。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开启了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进程。论文认为,新型主流媒体应把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媒介深度融合落实到“人”的要素上,这是由中国传媒生态的三重逻辑决定的。新型媒介制度实践作为一种“体系”实践,首先是包含了受众和用户主体的实践;作为制度性公共产品,与执政理念相互契合,互为表里,“人民至上”是其核心;媒介深度融合之“深”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之“全”正是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两个维度,其交叉点正是社会行动者的传播公共性建构。全民主体、全民参与、全民分享、全民认同,这些构成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质的规定性”内涵。将“人”放在传播的首位,是向真正的传播本体的回归,这是新型主流媒体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霍雪辉  刘雪莲 《传媒》2023,(12):58-60
中国话语是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的自我表达,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要超越物理距离、文化区隔和国家边界,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为推进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缩短与受众的物理距离,克服国际传播中的空间距离衰减效应,提升信息到达率;利用定制化传播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消解国际传播的飞去来器效应,增强话语说服力;依托多元主体克服与受众的社会距离,破解国际传播的“回音室”效应,强化传播穿透力。平台、形式和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广度、精度和能见度,形成多元立体高效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梅慧 《当代传播》2012,(1):105-107
信息爆炸、技术高新、文化多元,媒介产业化进程加快。传统模式和理念被打破,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播音员和主持人也以新的表达样式面对受众,为媒介市场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有些播音员、主持人价值取向偏离常规轨道,过度的"人际化"、"娱乐化"、"三俗化"引发各界热议。在媒体这个文化传播平台上,播音员和主持人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要满足受众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建构播音话语审美空间,引导大众提升情感,促进传媒和谐传播。  相似文献   

10.
<正>节目主持人,是电视传播中个性化的主体,是电视媒介文化的人格象征。节目主持人,是电视传播中个性化的主体,是电视媒介文化的人格象征。他们集社会性与人际性于一身,积极能动  相似文献   

11.
龙青云 《新闻通讯》2013,(10):53-54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当今之势,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主流思想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更有影响力。目前,社会思想多元化,媒介生态也发生了变化,盐城晚报作为有着810万人口的盐城市主流媒体,以评论聚焦热点新闻,以有温度的言论彰显“民生情怀”,时刻关注民生,把握群众诉求,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为报纸注入了文化灵魂,提升了地市晚报的传播力,扩大了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一、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下。评论聚焦社会热点新闻。以主流媒体的思想引领正确舆论导向晚报言论要想吸引读者、赢得读者,就必须关注民生热点,抓住社会焦点问题,及时、准确地亮明主流媒体的舆论态度,在第一时间介入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而实现主流媒体与民意的对接,以更有效的主流“声音”影响社会公众,为“和谐社会”汇聚正能量。  相似文献   

12.
话语权是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中国古代就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君无戏言”之类的古语。传统中,话语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修辞学和诗学,主要研究演讲和文学艺术,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典范性研究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随着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传播方式超越人际交流,话语概念及含义有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让民生新闻更“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敏  宋娟 《新闻世界》2009,(10):127-128
《新华字典》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民生新闻”是“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结合而产生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在以“国家”为主体和内涵的传播活动中,口语传播一直是其主要形态之一.在积极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下,加强对国家话语中口语传播现象、规律的研究,既是理论需求,更是实践的迫切需求.文章将着重从修辞学、语言学、话语学等视角就国家话语中口语传播的形式、主体、特征、问题及对策等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以期为拓展国家传播的范畴与深度,提升我国国家话语传播主体的口语能力与话语权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越剧如何更好地适应跨媒介场域内的传播机制并利用其进行有效传播。【方法】文章以“B站越剧视频的受众接触动机调查”问卷和高点击量的越剧相关视频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媒介受众分析。【结果】强互动性和碎片化的弹幕促使新时代的戏评体系得以建立,评论主体、体裁、载体都实现了下沉。同时借助B站跨区域联动的优势,“闯入者”与“破圈者”有机会里应外合,实现媒介效率的最大化。交叉分析发现越是了解越剧的观众对越剧融合创作的态度却越消极。【结论】戏曲传播要重视“长尾效应”中头部戏迷和长尾群体对视频需求的矛盾,利用“圈层”实现“靶向宣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B站优势,更好地为越剧的跨媒介传播助力。  相似文献   

16.
任志萍 《青年记者》2016,(24):33-34
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中说:“语言不再表征现实,不再是用来强化主体的工具理性的中性工具,语言变成了,或者更确切地说,重构了现实.”①新闻引语在借用“他者”话语来表达、佐证、补充报道主题时,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对不同“他者”话语权的选择和分配.这种选择和分配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来看,体现着报道者对不同引语话语来源者社会身份和角色的建构. 本文以搜狐新闻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期间使用了引语的24则“民生新闻”②为例,讨论以“普通百姓”为语源的引语中所隐含的社会身份及社会角色认知,并针对现实认知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引语选择和引语视角的角度提出“引语重构”的相关建议,希望有助于民生新闻更好地实现观察民情、洞悉民心、倾听民声的传播服务宗旨,使其更好地起到政府和百姓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话语范式是库恩的范式理论在话语学领域中的实践和应用,囿于范式理论内涵的复杂性和相对主观性,话语范式的现实分析往往需将其放置在一个具体的话语情境,网络脱口秀节目则是新媒体话语实践最为充分的应用场景。其中,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作为特色鲜明的话语应用主体,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话语范式。以网络脱口秀节目及其主持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话语主体、话语样态、话语功能三个维度,思考相对于传统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话语范式“祛魅”特征,以及在新媒体赋值赋能下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话语范式的构建和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汤劲 《新闻界》2007,(1):97-98
一视觉文化“是视觉性占主因的当代文化”,它“指一个文化领域,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是“经由视听媒介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它与单纯由文字媒介传播形成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相区别”。视觉文化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化本土性的意义不仅表明人生活的处所和环境,而且反映了人们的身份认知和文化认同。文化本土性是文化传播中的自我指涉与他者认知的统一,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遗传性和传承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符号性与语言性的特点,大众媒介在"本土性"的坚守与重塑中能够透过处所和身份的认知发挥重要作用。跨国媒介集团通过实施本土化、他者化和当代性的传播战略和伎俩,会极大的淡化本土性、消解本土性。要重建本土文化生态,文化主体和大众媒介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对本土文化基因的探寻、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竞争尺度的把握和传播战略的调整,强化和突显本土性,激活本土意识,从而改变全球文化的语境,转移世界传播的重心,在交流合作的氛围中逐步将本土性文化上升到全球性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文化核心决定了文化的基本方向,媒介品味塑造了传媒的媒介形象。本刊“组织传播”栏目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品味,增强对于碎片化、异质化、多元化的媒介文化的欣赏力与鉴别力,为读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大众文化产品。本栏目所提供的传播平台可以当作是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旨在建构“公共领域”中自由地公开和表达意见的舆论场,在“组织社会”中维护共同的“普遍利益”,发扬学术期刊的传播宗旨,促进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产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