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要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要认识中国的礼俗社会;要认识中国的礼俗社会,就要认识孔子的礼俗思想对构建这一社会模式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影响,我国民间传统礼俗中已经出现了兼有传统吹打乐班与西洋铜管乐队的现象。历史悠久的传统是否在当下全球化进程中被打破,传统乐班的地位是否渐被取代,传统礼俗文化是否会由此改变?在对客家地区三个兼有中西乐班的礼俗案例进行多角度分析中发现,传统吹打乐班依然是礼俗的主角,铜管乐队仅作为仪式配角。铜管乐队的加入没有改变传统乐班的主体地位,却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礼俗仪节,为传统礼俗锦上添花。作为礼俗中新兴元素——铜管乐队的加入体现的是中国文化所具有强大的包容与吸纳能力,这也是中华文化得以历久弥新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滕州辛绪及周边村庄加快了从传统礼俗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形成一种地方性礼俗:喝喜酒,不收喜礼。这一礼俗的形成既有地方历史文化渊源,也是传统文化观念在新时期同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礼俗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礼俗的形式,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引发我们对传统与现代不同文化观念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传统礼俗作为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具体承载方式,在传统社会事实上发挥了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中国传统礼俗文化通过情境化、仪式化等形式强化个体对国家、社会的道德责任与义务,通过仪式参与、情感体验等柔性方式开展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价值。推动传统礼俗文化与现代德育的融合创新,需要在深刻体认现代性危机的基础上,直面传统礼俗文化实践的现代误区,从回归本真生活的哲学立场出发,推动现代礼俗文化建设,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场域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姚伟钧先生长期从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尤其对中国饮食礼俗的研究贡献卓著。他的《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一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被誉为中国饮食礼俗研究领域的一部拓荒之作。该书出版后,姚伟钧先生仍不断开拓中国饮食礼俗研究的新领域,在民间饮食礼俗、民族饮食礼俗等领域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中国饮食礼俗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人的一生中,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礼俗,特别是出生、成年、结婚、死亡这四个礼俗,可以说是贯穿了人的一生.但由于科技的进步,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这些传统礼俗都逐渐发生了变化.其中丧葬礼俗相较于其他仪礼依然保留着较多的原生性,相应的,丧葬民俗音乐也就具有研究价值.在当今,学界普遍认为城市中丧葬礼俗的传统音乐出现严重缺失现象,那在...  相似文献   

7.
客家民系是比较保守的民系,虽然客家人迁徙到各地,却仍然传承着源自于传统之儒家礼俗。然而,礼俗会因为社会变迁、族群融合而有所变化,婚姻礼俗亦然。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客家婚姻礼俗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台湾的客家婚俗,也随着时代与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差别,至今仍可看出源自于原乡古代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相似文献   

8.
<正>礼俗是指礼仪与习俗,包括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仪习俗。中国的基层社会是由礼俗组织起来的社会,中华文化的模式已经融化在各种礼俗行为和礼俗活动之中。礼俗是中华文化中最稳定不变的形式,也最能体现一个族群的精神与气质。[1]在客家地区,礼俗是保持客家人精神与气质最充分的领地。在传统礼俗祭典,宰牲献醴,极尽奢靡,旌旗  相似文献   

9.
《白鹿原》描绘了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社会结构和礼俗形态;挖掘了传统文化的“仁义”精神、“济世”精神和自强不,包的精神;展示了本世纪前半叶传统文化在白鹿原这块文化沃土上从振兴到受挫再到退缩的历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在白鹿原五十年间的发展过程是其两千年发展历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东江地区日常礼俗主要通过婚姻礼俗、节日礼俗、丧葬礼俗表现。这些日常礼俗呈现出三大特点,即客家礼俗为主导的农耕性、传统落后性与现代性并存、多元性与特色性兼容。特色鲜明的东江日常礼俗又与东江文化密切相关。它不但是传承与发展东江文化的重要媒介,反映东江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标志,而且是东江文化变迁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家》为例,从作品中展现的丧葬礼俗描写展开分析,探讨了丧葬礼俗的礼、孝的起源,分析了这些丧葬礼俗描写在作品中对人物塑造、情节铺进等方面的作用,总结了作家对传统思想的吸收、再现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 ,中国的饮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盛誉。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 ,是世界文明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国传统饮食礼俗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集中、强烈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心理素质。因此 ,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饮食礼俗 ,无论是对拓展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 ,还是对深化中国社会生活史的领域 ,意义都很重大。然而 ,对于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的研究 ,学术界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至今尚未有一部论述中国传统饮食礼俗发展、嬗变的专著。为了填补这一重要而薄弱的…  相似文献   

13.
诞生礼俗是人生的开端礼俗,在人生诸礼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婴儿祝福、为产妇驱邪而约定俗成的各种礼仪和风俗。云南省楚雄市树苴彝族的诞生礼俗作为其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彝族子孙后代的文化习得与其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从求子、孕产、庆贺哺育三方面详细论述了树苴彝族独特的诞生礼俗,以期吸取诞生礼俗之精华,弃其糟粕,使彝族优良的诞生礼俗文化得以传承,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从而推动彝族社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丧葬礼俗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俗情与儒家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丧葬礼俗在五四时期受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从而产生新式丧礼观。在新式丧礼观的影响下,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俗也发生了变化。这种些微变化打破了传统丧葬陋俗的凝滞状态,并不断向民间渗透,它最终必将引起丧葬礼俗普遍性与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正>马克思主义民俗学奠基人之一拉法格在《关于婚姻的民间歌谣和礼俗》中写道:“在各族人民中,婚姻曾经产生了为数甚多的民歌,同时也形成了稀奇的礼俗。”由于各民族的生活条件,历史传统不同,民间礼俗各异,特别是婚嫁礼俗,真可谓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一个民族内部的婚嫁礼俗也因地域不同而不完全相同。故民间有“同族不同俗”的说法。“同族不同俗”不仅是表现形式不一,对内容的解释也众说纷云,因为各种礼俗,在长期演变过程中,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使得内容发生了  相似文献   

16.
礼——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建筑“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宗庙为光”皆源于传统伦理规范——礼。笔将“礼”梳理为礼俗、礼法和祭礼三个层面,进而分别论述了礼俗与“内外有别”、礼法与“尊卑有序”、祭礼与“宗庙为先”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人情”是世俗语汇,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概念,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联接方式.人情构成了日常礼俗的精神基础,礼俗社会围绕着人情展开,人情成为了一种社会聚合的文化表象.人们在家庭与社会群体中处处以“人情“的方式建立互动关系.人情在日常礼俗中有日常性人情与仪式性人情的区别,在传统人情往来中有优先、互惠、贮备与增值、动态均衡,以及流转的原则.在当今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时代,人情在日常礼俗中出现断裂与畸变.相互关怀的温暖人情日益稀缺,而以金钱与利益为导向的“人情”却正在腐败着社会,失去了传统的文化聚合的表征意义.如何保持传统人情固有的优良善性,发挥它促进社会团结的特定功能,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8.
顾笑寒 《职业技术》2006,(24):111-112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是越来越大,传统文化的含量也越发丰富。那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其中既有显形的如礼俗,制度等制度层面的文化;也有隐形的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诸如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层面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山岳信仰是古老的世界性信仰,中国很早就发生了关于山岳的神话、信仰与礼敬行为。山岳祭祀是中国传统祭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山岳祭祀经历了原始自然崇拜、神秘王权确认与帝国江山社稷保障三个阶段。人们由被动膜拜山岳,到主动册封山神,再到要求山神为我所用,山岳巍巍万年没有改变,但人与山的关系却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今人的山岳观念较之于古代人的山岳观念无疑有重大的改变,人们对于山岳已经由崇拜信仰转变为尊重感恩,因此祭山礼俗发生改变理所当然。如果在重视继承传统礼俗中的有益的祭祀原则与仪轨的基础上,根据当今社会伦理意识与民族文化建设需要,在复兴祭山礼俗过程中对传统礼俗进行适应性或者说选择性的传承,则既尊重与继承了传统,也遵循了当代社会的文化逻辑,是传承中的更新,符合文化演化法则,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从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选择平和县为切入点,通过当地各种传达心意的传统红包礼俗文化现象,来对闽南文化习俗进行探讨,由此引申出该文化对闽南地区乃至闽台两岸礼俗文化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