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梳理诠释学的发展路径来理解新课程阅读与阅读教学。作者认为,在当代,诠释学对语文阅读主要应该是一种精神的呼应和契合,而在诠释学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显著,但这种影响主要应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和方法论意义上。文章指出,新课程阅读教学在挣脱传统阅读教学“确定性”的枷锁后,需要对无边疆的多元解读保持警惕,“阅读理论”借鉴诠释学理论,使用“文本”概念需作出谨慎的抉择,同时必须将“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作品的对话”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2.
语文新课程阅读观与阅读教学观,都受到当代诠释学发展的影响。梳理诠释学发展路径,有助于理解新课程阅读及阅读教学观,从而推动新课程阅读教学健康发展。新课程阅读教学在挣脱传统阅读教学“确定性”的枷锁之后,同时需要对无边疆的多元解读,即“过度解读”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3.
阅读:喧哗与骚动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新课程实施以来,阅读教学在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下呈现出了一些新气象,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课堂讨论热烈了,但琅琅的读书声少了;所谓独立的、个性化的解读多了,但合理化的推演少了;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独立阅读、多元解读、深度阅读多了,但误读也泛滥成灾了。不少人开始反思,阅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阅读活动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是什么原因让阅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陷入了“无中心”“无组织”“无结论”的“非指导性教学”的困境?笔者认为,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阅读教学元理论的纠缠不清。  相似文献   

4.
阅读期待视野理论认为,读者总带着一种期待心理来解读文本。只有当文本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且能开拓读者认知接受视域,才能将蕴藏在文本中的作者的“初始视野”和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读者的“现今视野”交融在一起,达到“视野融合”,使得读者从文本中领悟出作者、编者的真正意图来。因此,从“阅读期待视野理论”的视角分析阅读期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与功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吉林 《阅读与鉴赏》2009,(12):21-21,20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但一直以来,教师往往忽略阅读教学策略,盲目地传授知识.在阅读中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生硬地强加给学生.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学生很难“获得审美”,久而久之,就产生阅读和解读的惰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应深化课堂改革阅读教学形式.让阅读教学充分体现出光彩和灵性!  相似文献   

6.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强调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这些都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在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批判和超越。本文将就个性化阅读教学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的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7.
随着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当代文本解读的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即由“作者中心——作品中心——读者中心”。“读者中心说”强调读者对于文本解读的主导性作用,消解了作品原初的本意。在这一理论的支撑下,有人认为,阅读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凡阅读必是一种创造,没有不附带创造的阅读,一时之间,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的呼声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8.
刘贞惠 《考试周刊》2010,(15):57-5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在这里,我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谈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阅读教学因过于关注文本解读,忽视对学生阅读效果的关注而饱受诟病,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割裂课内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忽视对学生阅读迁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应该回归理性,追求效度:课内往课外拓展、课外向课内聚合、以写作促成阅读、让评价引领阅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培养学生阅读迁移能力的四种途径,能够起到“勾连”“聚合”课内外阅读的作用,真正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贯通.  相似文献   

10.
多元解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完善。但当前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存在着“放任自由”、“多元无界”的误阅读现象。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应该发挥教师的首席作用,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坚持非预设性的解读,做到“多元有界”,使“多元解读”这一教学新理念在阅读教学中保持应有的张力。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思考把阅读还原于阅读本身,把阅读当作学生生活的必需,这样,阅读的个性化、多元化成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阅读理解应特别注意多元,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相似文献   

11.
温儒敏教授指出:“阅读教学也要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在阅读课中要获取个性化的“体验与思考”.就应该学会“品鉴文心”。所谓“文心”,按照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名著《文心雕龙》中的解释,即为“为文之用心”。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后,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取向——感受性阅读进入我们的视野,为研究儿童的阅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感受性阅读引领儿童走感性解读文本之路,作为一种新的阅读取向,是与理性分析为主的阅读方式相对立的。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条分缕析的阅读教学操作理论是“举一反三”,旨在通过讲深、讲透课文,使儿童习得语言规则、发展语言;  相似文献   

13.
现代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是文本作者、老师与学生三者之间对话与沟通的过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质量的高度、深度、广度等因素决定阅读教学的质量。本文围绕如何解读文本进行阐述,旨在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日益推进的今天,关于怎样针对中学生特定的身份来进行多维的阅读训练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传统阅读教学中关于“主题思想”的提取仍然是整个语文阅读中的重点。作为文本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笔者以为.中学语文阅读的篇目,无一不是经过了长期淘汰、筛选和检验而来,从接受理论来说,它们的主题阐释注定呈现出一种历时态下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对这些经典作品的阅读.应该在一种开放和动态的环境中进行;从而让文章的主题得到充分的、多角度的开掘。同时对这种多元解读的本身也应采取开放的眼光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性判断。  相似文献   

15.
自主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的行为方式和认知特征。在中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要充分占有阅读的过程和环节,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批判性解读和创造性解读.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呢?“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下面就从阅读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一种“泛语文”甚至是“去语文”“非语文”的倾向仍弥漫在阅读教学之中。究其原因,这种阅读教学进行天马行空式的分析讨论,与文本渐行渐远,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有效阅读理解,最终还是教师替代学生阅读,学生接受教师的解读结果。  相似文献   

18.
“Supporting details”是对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主阅读文章后增设的“阅读策略”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材中“阅读策略”的解读,思考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围绕阅读教学的三大目的,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策略,特别是通过“Supporting details”关键词,不断探索英语阅读教学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张丽萍 《考试周刊》2011,(64):102-103
多元解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的方式及结果,是阅读领域的热点与成就,令人遗憾的是却出现了不少违背文本多元解读规律的“假多元解读”。本文从多元解读来探讨英语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要“关注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说什么都对,说什么都行,这种“过度解读”歪曲了多元解读的真正意义,使多元解读成了随意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