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个大人物,可以说没有诸葛亮便没有“三国”,也便没有《三国演义》。因为在《三国演义》里,三国鼎立是诸葛亮出山后力挽狂澜始得以形成的。诸葛亮不仅在《三国演义》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在我国文学画廊里又是个“绝世妙人”(毛宗岗语)。在他身上,集中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贤相辅助仁君推行的仁政)和人物理想(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最巨大最光辉最理想的知识阶层人物)。可以说,一部“三国”,就是为诸葛亮立传的。这从篇幅的安排上也可见一斑。《三国演义》120回,写97年历史。其中诸葛亮活动时期27年就写70回,而诸葛亮出山前25年仅写34回,诸葛亮死后的44年仅用16回就草草收场了。不仅如此,突出的还在于作者为了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对《三国演义》的看法,称其"太实则近腐"、"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对《三国演义》总体上呈贬斥的态度对后人看待《三国演义》或多或少产生了影响,但是反观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就会发现其评价是有失偏颇的,或者说是与事实有矛盾之处的。  相似文献   

3.
《失街亭》节选于《三国演义》第95、96回,写三国后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征南蛮泸水班师后北伐攻魏的一次军事行动.这是诸葛亮所谓“五伐中原,六出祁山”的第一个大战役。开始时蜀方节节胜利,以后则以街亭失守而失败。《失街亭》由三部分组成,按《三国演义》的标题,即:马谡拒谏失街亭;武候弹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先生曾说《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之后便说了上面题目的那句话。之前曾写道:小说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闻亦仍宋平话,又加推演而作之,论断颇取陈、裴及习凿齿:孙盛语,且更引“史官’及‘后人’诗。然据旧史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淆,故明谢肇淛(《五杂俎》十五)即以为‘太实则近腐,’清章学诚(《丙辰札记》)又病其‘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也’”。鲁迅先生在这里似乎在铺陈前人之言论,实则包含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从他后面的结论即可看出,章学诚  相似文献   

5.
学界普遍认为《三国演义》人物描写存在“定型化”和“类型化”的缺点。对此应作具体的分析。无论从小说整体来看,还是从具体的人物形象来看,(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都是有得有失的。曹操是写得最成功的一个奸雄形象,作者既写了他自私、虚伪、残忍、奸诈的一面,也写了他具有雄才大略和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的一面。曹操的描写虽也有败笔,但具有复杂的性格内容,就不能说是“类型化”的。刘备和诸葛亮具有明显的“类型化”的缺点,但也各有其写得成功之处。主要缺点是如鲁迅所指出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编造的诸葛亮“空城计”是颇有知名度的。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也爱读《三国演义》,非常佩服书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他也成功地摆过诸葛亮式的“空城计”。 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当时郑成功在福建东南的思明州(厦门),金门等地坚持抗清,清朝再次对他诱降。为了逼他就范,又派出郑亲王齐尔哈朗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带领三万大军会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基本观点 ,即得人才方能得天下的观点。蜀国之所以能与魏、吴成三足鼎立之势 ,其根本原因在于刘备和诸葛亮能用人。刘备用人的“仁治”之道和诸葛亮用人的“法治”之道 ,这两条路线各有不同的特色 ,在蜀国的建立和发展中 ,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各自的特点又都为蜀国的灭亡留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8.
嘉靖本《三国演义》中姜维投降蜀国之后,其母亲一直在魏国,魏国大都督曾真还以此相信了姜维的诈降计而损失惨重,但事后既没有提到姜维去接其母亲,也没有提到魏国人捉拿他的母亲,而考诸史料这一段描写与历史不尽相符。这不但不符合姜维作为“孝子”的性格,也违反了魏国时自己的“逃将”的家属不拿不问的正常逻辑,毛宗岗本中增加了“诸葛亮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这一细节,使这一“疏漏”得到修改。毛宗岗修改了《三国演义》中的“逻辑错误”。  相似文献   

9.
一部气贯长虹的《三国演义》让我饱览了蜀国名相诸葛亮的风采:羽扇纶巾正气凛然,绣口一吐就是蜀国半壁江山。让我们再度枕着飞流直下的沧桑,走进历史,走近诸葛亮。“自古雄才多磨难”,孔明幼年丧父丧母,家境贫寒,黄巾起义爆发后,随叔父诸葛玄南下荆州避难,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早年的苦难生活,养成诸葛亮早熟的个性,他严谨,周密,对自己颇具信心,常自比管仲、乐毅,可看出他自己对未来仕途期许极高,绝非如《前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名士派”。裴松之在《三国志》注解中也曾记载:一日,诸葛亮对徐元直等表示:“你们将…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写的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每当我读到这一部分时,就会为马谡的死感到惋惜。马谡是蜀国名臣马良的弟弟,素有才名。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是他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颇得诸葛亮的赞许。由此可见,马谡也可以称得上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但是,也正是从《三国演义》中,我发现诸葛亮并不聪明。 第一,作为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每日陷入具体事务,事情不分大小,皆决于己,这是领导者的大忌。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决不会这么做的。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53岁病死,自然与他事必躬亲、操劳过度有关。这能说他聪明吗? 第二,诸葛亮不仅不会用人,而且往往在关键时刻或重要地方用错人,并导致严重后果。战争无情义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战中,在华容道上把关、张或关、赵两人位置对换一下,这…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是正面的、充满智慧的 ,甚至达到神化的地位 ,但是作者却不得不尊重历史的结果———蜀国最终灭亡。为了将《三国演义》之蜀国灭亡与诸葛亮形象塑造的逻辑统一起来 ,书中在描写诸葛亮智慧的同时 ,也设下了很多暗笔 ,如描写了诸葛亮在战略指挥、用人方面的错误和缺点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提到他,我们便会想起《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等故事。作为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写更是极其生动。小说中,诸葛亮借着满天大雾,把20只战船开到曹军寨前擂鼓呐喊,曹操怕有埋伏不敢妄动,便派弓弩手放箭。结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说《三国演义》“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此说一出,六十多年来一直为诸多学者承袭引用。有的学者认为,《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形象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缺乏纵横诸方面的发展变化,处于古典式的和谐与静穆状态,因而都是“类型化典型”。这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历来褒贬不一。毛宗岗称赞《三国演义》有“三奇”,又可称为“三绝”即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而近人则认为这正是《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缺点,“三绝”是道德类型,人物是类型化而非个性化的。其实,毛宗岗是有艺术眼光的,《三国演义》里写得最好的的确是诸葛亮、关羽和曹操。刘备是“仁君”的典型,张飞则是鲁莽英雄的代表,但是,刘备纯粹地“仁”,张飞一味地“莽”,缺少独特的风采神韵。在《三国演义》之后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类似的人物。而诸葛亮、关羽和曹操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有人认为《三国演义》中袁绍等人,并非绝对化,是与“才”敌为“不才”,与“不才”敌则又是“才”者,因而是个性化的典型,似乎比“三绝”更成功。实际上,袁绍性格虽较复杂,更接近历史人物的原型,但并非成熟的个性化典型,其艺术魅力难与诸葛亮、关羽、曹操相匹敌。  相似文献   

16.
一部《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特别是他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故事,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不是如《三国演义》中所写的神乎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其中尤以诸葛亮最让人津津乐道.诸葛亮,字孔明,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而使其名声大噪.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被作为“忠贞”与“智慧”的化身,尤其是对“智慧”,简直神话到了先知先觉的超人地步,即所谓“三绝”之“智绝”,对此,后世史论家有人更多地强调其玩弄权术,诡计多端,如苏轼《诸葛亮证》中就谈到诸葛亮“仁义诈力之杂用”的问题,即使是把诸葛亮塑为智绝贤相的毛宗岗,也在一些杂注中对诸葛亮略自微词,鲁迅更是批评作者“状诸葛之多智慧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然而,这些观点无法改变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诸葛亮的智绝贤能的形象,也无法改变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9.
姜俊丽 《成才之路》2009,(32):83-83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众多精彩故事中的一个,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描写精湛,人物传神。课文节选部分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有诸葛亮、马谡、司马懿,事实上,马谡和司马懿都是作为陪衬来烘托诸葛亮的。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课文截去了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领列柳城一段,这两段写司马懿善于用兵,而本文的重点人物是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的内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后半部分内容写孙吴与曹魏的明争暗斗,故截去。节选部分集中表现诸葛亮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严明。在其形象的刻画上,生动、传神、逼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中对于孔明哭泣的描写有其特殊的意义及作用。孔明的痛哭表现的内容各异,但究其总的根源都是为了蜀汉的兴复大业。他的痛哭在刻画人物性格的同时也把人物的悲剧性表现出来了。孔明倾尽毕生精力为了蜀国,他的眼泪也尽是为了蜀国而流。分析诸葛亮的眼泪可以深知其辅佐之路的艰辛与不易,也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在蜀汉兴复之路上谋略的运用与其悲悯众生的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