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登尼玛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四川师范大学教科所所长,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2008年度重大招标课题"汶川地震灾区文化重塑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主持人.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多元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2.
震后灾区学校制度重建研究的总目标为:用现代教育文化、管理理念和社会制度建设的成果重新审视灾区教育制度。发现其缺失或不健全的要素并加以完善;针对板房时期学校教育教学的特殊要求,创建板房学校制度;面向灾区教育发展美好的未来,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与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既能促进灾区学校教育重建又能为广大学校科学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支撑的民主的、法制的、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公正透明的、运转高效协调的现代学校制度,为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速度的灾区学校教育重建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震后灾区学校制度重建研究的总目标为:用现代教育文化、管理理念和社会制度建设的成果重新审视灾区教育制度。发现其缺失或不健全的要素并加以完善;针对板房时期学校教育教学的特殊要求,创建板房学校制度;面向灾区教育发展美好的未来,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与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既能促进灾区学校教育重建又能为广大学校科学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支撑的民主的、法制的、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公正透明的、运转高效协调的现代学校制度,为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速度的灾区学校教育重建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正>时常看到有人说,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或者"在语文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说的有大学教授,有中小学教师,有教研员,也有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看起来,这样的说法似乎很重视传统文化。然而遗憾的是,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9,(5):6-7
中华传统文化是创造和发展新时代的内涵基石。但多元化知识结构中,其他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在中学教育中稍显"暗淡"。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坚振兴力量,在中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必要的。本文对中学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及必要性、存在的问题深入探析,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院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完备的课程体系是主渠道,其首要问题是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借鉴以"经典、常识、技艺三大模块"为主要内容的观点,采用"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模式,提出了"古为今用""循序渐进""生动活泼""与时俱进"的教学思路,对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校感恩教育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才内心思想及意识培养产生积极引导作用。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高校学生"中国梦"意识形成的根本,对净化学生心灵产生积极作用:一是以高校情感教育为出发点,缔造高校学生纯洁心灵;二是将高校情感教育作为基础,促使高校学生形成感恩意识;三是以感恩意识为根本,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感恩教育实施;四是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为目的,提高感恩教育"针对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感恩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并对高校感恩教育发展指引了新方向,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将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路径上,应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开展"主题+体验"式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提高灾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康复教育能力的必要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地震远远未成"过去式",当前,灾后心理重建工作的重点已逐渐从"心理急救"转向提供中长期的心理支持。灾区中小学教师是灾后学生心理康复教育的主要力量,应高度重视灾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康复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心理康复教育能力,帮助教师调适自身心理状态,引导和促进灾区中小学心理重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学术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不同的命运:由被批判、排斥与边缘化,到被重新认识与评价,进而成为教育学术民族化的思想之源,再到创造性的转化为现实教育变革的资源.当代教育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否定",反映了教育学术现代性诉求过程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选择由"自弃"走向"自尊"、"自信"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的转化是中国教育学术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是国家支配形态正当性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教育可视为公民个体通过文化认同达至国家认同的一种构建方式。国家认同的两张面孔、政治认同的现实挑战和国家认同的文化根基,是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依据。通过指向文化身份认同、关涉文化符号认同以及承载文化价值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三条路径。然而,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成民族歧异和造就内部分裂的温床。重塑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需要坚定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立场,秉承文化公民身份的教育理念,确立"大一统"认同的教育目的,构造国家、民族共同体的教育愿景。  相似文献   

12.
文化教学是华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活动又大大拓宽了华文教育文化教学的领域。五禽戏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健身运动,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因五禽戏具有趣味性、体验性等特点,非常适用于华文教育海外华裔青少年文化教学,尤其适用于如"寻根之旅"之类的短期教学,是较为科学、高效的华文教学资源。五禽戏融入华文教学不仅扩充了华文教育的内容,而且有效地传承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校应具有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抗震救灾精神已经上升为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精神都具有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地震灾区高校校训应合理汲取抗震救灾精神以及传统文化精神与地域文化精神,同时肩负起传承创新文化之重任。高校也应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宣传,更好地发挥校训的育人功能,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是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法论原则落实于教育实践。要通过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于人生。要讲究教育形式和方法,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在多元文化教育上,我们的核心教育理念是——"文化自尊"和"文化尊重"。"文化自尊"的教育,主要通过民族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感受文化的丰富性,培植民族文化尊严。"文化尊重"的教育,则是通过面向世界的教育帮助孩子们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其他文化。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19,(5):129-131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更需要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五常"之理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道德观念已深入人心,其包含的"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内容,对于中国当代青年学生来讲也是耳熟能详。将传统文化的"五常"之理应用于新时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以一种创新性思维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  相似文献   

17.
日本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的“传统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已将成为一个"文化创造型国家"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方向。"传统与文化"教育被寄予了创建国际社会、日本社会、区域社会以及学校社会的重任。2008年修订的课程标准新增了有关传统与文化的课程内容。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传统与文化"相关内容通过展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传统与文化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这种内容组织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传统与文化"内容仅限于三年级有关区域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单元与六年级的历史单元中,而且缺乏从传统文化在今天和未来的价值、传统文化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这两个视角来组织,这将是日本"传统与文化"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灾区人民在经历了地震带来的巨大损失后,重建家园是更为重要的任务.某种程度上说,重建工作是举国上下的任务,在给予灾区人民物质支援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给予灾区人民精神激励,精神动力能够为灾区建设提供更为持久,更为顽强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民族精神转化为灾区人民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地震灾区教育重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四川省地震灾区的教育事业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尽快按照教育现代化标准重建.率先实现地震灾区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地震灾区重建的紧迫要求,也是实现四川省教育现代化、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实现地震灾区教育现代化.首先应弄清灾区教育发展现状,然后要以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基本思路进行重建,从而推动灾区和整个四川省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语言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文章从"听"传统文化、"说"传统文化、"读"传统文化、"写"传统文化四个方面论述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