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到今年5月20日,陈水扁在台执政就届一年了。尽管陈水扁在其新世纪《元旦文告》中说出了“一个中国原本不是问题”,却至今不能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尽管他一再声称“把握机会之窗”,恢复两岸海协会和海基会对话,却一直回避1992年双方以口头方式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并坚持“戒急用忍”政策,阻挠两岸交流;而且还说什么“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统一不是惟一选项”,继续搞所谓台湾“加入联合国”行动。台湾当局领导人缺乏缓和、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致使两岸政治僵局无法打破。“一个中国”日益成为两岸…  相似文献   

2.
陈伟国 《新高考》2006,(7):45-56
热点一 “统一”问题 ●热点背景 近来,台湾当局领导人决定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公然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严重破坏了两岸的和平稳定。温家宝总理在接受台湾TVBS记者的提问时,谈到: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台湾当局领导人阻挠开放“三通”,收紧以致限制两岸的经贸往来。台湾领导人的这种做法,违背了两岸和平稳定、互利双赢的大趋势,也违背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愿望,必将落得失道寡助的下场。  相似文献   

3.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这不仅是我们的立场,也见之于台湾现有的规定和文件。既然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就不存在所谓大陆和台湾谁吞并谁的问题。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困难的症结,在于台湾当局拒绝一个中国原则,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相似文献   

4.
论40~5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动性与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朝鲜战争为界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经历了从明确支持台湾回归中国到公开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 ,从“不介入”台湾问题到武力侵占中国台湾海峡的两大变动。这两大变动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台湾是否纳入美国的亚洲战略轨道 ,是否与美国的全球利益有利。美国的利益需求才是美国对台政策变动与稳定的出发点和立脚点。  相似文献   

5.
台湾问题是中美日三边关系中的一个焦点。美日联手干预台湾问题的战略图谋在于共同遏阻中国的统一与强大。中国面临的中美关系安全困境与中日关系安全困境相互作用,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空间受到挤压。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美国和日本将不会扮演积极角色,对此我们不能抱任何幻想。要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要利用中美日之间的共同战略利益敦促美日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要最大限度地争取台湾民心,为和平统一奠定民意基石;同时,要针对“台独”分裂势力,做好不得已时用“非和平方式”粉碎其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台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从其“变”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三条“不变”的基本规律。根据这些不变的规律,中国必须围绕自身国家利益制定对台工作的基本方略,同时要借助于“大两岸”(中国—美国)关系推动“小两岸”(大陆—台湾)关系的发展,要继续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加大两岸经贸整合,最终实现中国的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7.
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但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之间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纵观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我们总可以发现美国人的身影,美国为了自身的战略利益,不断违反中美公报中的有关规定,插手台湾事务,甚至利用台独分子破坏中国统一大业。进入新世纪,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仍未放弃“帝国情怀”,这就决定了中美将会在台湾问题上继续斗争,而中国一定会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8.
两岸加入WTO后,在WTO组织框架内,两岸经贸必将进一步发展。一年多来台湾当局对台商赴大陆投资和大陆商品进入台湾做了一定程度的松绑,有利于两岸经贸。但台湾当局至今未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九二共识”,片面限制祖国大陆资金入台,迟迟不实现两岸直接“三通”,阻碍了两岸经贸的发展。两岸经贸,今后要靠两岸企业借助市场机制来共同推动。  相似文献   

9.
台湾问题涉及中国主权,牵动两岸人心,是中学生关注的热点。中学涉台教育要以尊重史实筑牢两岸互信的社会基础,以同宗同源激活两岸融合的文化基因,以“一个中国”作为两岸统一的政治基石,以经贸合作夯实两岸双赢的经济基础,促进中学生对台湾问题的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发展认同,引导学生系统思考台湾问题,理性表达爱国情感,不断厚植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0.
中共“八大“将党的对台政策由武力解放调整为和平解放有着复杂的背景:国际形势的趋于缓和;台湾岛内形势的趋向稳定;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美台军事合作关系的加深;两岸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共识等等.这种政策调整,孤立和抑制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为后来党提出一系列新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领域,传统的理想主义价值观和新时期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产生了冲突。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在于自身学识和道德水准的提高,因而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慎独”修养工夫对其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敬畏、热爱自己的职业,自觉规范言行,不断提高学识,是“慎独”工夫对教师自我完善提出的基本内容和要...  相似文献   

12.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是一个中国,决非两个国家,这是历史和法律所证明的事实。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论述了台湾的法律地位,驳斥“两国论”与“公投台湾前途论”这两种“台独”论调,并分析了《反分裂国家法》的特点及其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指出《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和平法。是指向“台独”分裂活动的法律武器。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法律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代表。陈水扁企图通过“公投”的方式搞“台独”是违法的。“台独”不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同时也违反了国际法和台湾地区的现行“法律”。“台独”分子的阴谋永远不会得逞。  相似文献   

14.
两岸经贸关系自1979年开始交往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两岸经贸的发展,特别是台资企业在大陆的迅速崛起,在台湾岛内引起了不小的联动效应,如工商企业“投资热”一波胜过一波,民众各界“登陆潮”一浪高过一浪,朝野党团推动两岸“三通”前仆后继,台湾当局“戒急用忍”戒不住两岸经济融合等。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两岸人民的密切往来和经济的更加融合,台湾同胞最终会在事关台湾前途的重大问题上做出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15.
台湾问题有国内和国际两大因素,台湾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出发。本文主要是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层面对台湾问题进行法理分析,强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是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中国的诗歌,无论是在文化认知、理解功能方面,还是在文化融合功能方面,都表现出与西方文人想象中国的作品迥然不同的特征。在文化认知功能方面,随着历史的流变,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的诗歌呈现出一种逐渐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我"与"他"的不平等关系转换为"我"与"你"的平等关系的态势。在文化理解功能方面,台湾人与大陆人同文同种,拥有共享的历史和共同的民族文化。这就使得,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想象中国的过程,往往就是他们强调换位思考在两岸对话过程中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过程。在文化融合功能方面,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受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思维的影响,主张让不同的文化多元共存,达成一种相互协调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台湾问题最终要解决,但如何解决,成为海峡两岸争论的焦点。本文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立场、台湾的现状以及台湾的前途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对于台湾来说接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台湾危机”是中美两国在朝鲜停战后围绕问题的初次交锋。在这次危机中,中美双方围绕一个中国的原则展开了激烈斗争。中国政府决定炮击金门,是为了通过有限的军事行动,在全世界面前突出台湾问题,表明中国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守立场;而美国政府给自己的脖颈上套绞索,则是其推行“划峡而治”、“两个中国”政策的必然;作为这场危机的结局而开始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则成为中国政府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图谋的另一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而设计。香港回归12年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展现出勃勃生机。香港的成功实践为两岸和平统一起到了示范作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国策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是实现两岸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一直是台湾问题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在政治上表现为注重发展美台实质关系,支持台湾“拓展国际生存空间”;经济上密切合作,以经促政,以台制华;军事上强调对台安全承诺;扩大对台军售。虽然今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干预台湾问题的可能性在增加,但受中国因素,国际环境因素等的制约,其影响也将在某种程度上受限,美台关系在一定时间内不会有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