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学们在求并联电路两个支路的总阻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一支路的电阻R1是另一支路电阻R2的整数倍,经过本人的细心观察和理论推导,得到了一个快速求其总电阻的公式,即R总=R大/(n 1),其中,R大为两个支路中阻值较大的电阻,n为两个支路中较大电阻与较小电阻阻值的比值,即n=R1/R2(R1>R2).  相似文献   

2.
本刊1997年第11期发表了《浅谈求并联总电阻》一文,文中由n个电阻并联的总电阻公式1/R=1\R_1 1/R_2… 1/R_n推出:R=1/(1\R_1 1/R_2… 1/R_n)=R_i/(R_i/R_1 R_i/R_2 … R_i/R_n)文中指出,“其中R_i为n个电阻中的任意一个电阻”.依此,用R=R_i/(R_i/R_1 R_i/R_2 … R_i/R_n)(以下称上式)求并联总电阻,只有当n个电阻中最大的电阻等于其余各个电阻的整数倍时才较方便.其实,从上式的推导过程我们不难看出,R_i并不  相似文献   

3.
在电学中每当牵扯到电阻的并联问题时,部分同学感到并联电路难以理解。特别是并联电路电阻的计算问题,一是计算麻烦,二是浪费时间,下面有几种理解和估算方法供参考: 一、理解1、在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电阻的倒数之和。(1/R=1/R1 1/R2 ……1/Rn)。2、在电路中有n个相同的电阻(r)并联,总电阻(R)等于其中一个电阻的n分之一。(R=r/n)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课内提问时,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将三个电阻R_1=13Ω、R_2=6.5Ω和R_3=1.3Ω并联,求并联后的总电阻。正当大家按照并联电阻公式1/R=1/R_1+1/R_2+1/R_3进行繁琐地计算的时候,有一位学生很快地报出了R=1Ω的正确答案。我及时肯定了他思维敏捷、解答正确,还请他向全班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R1、R2两电阻串联的总电阻(等效电阻)R与R1、R2关系时,课本中的实验方法是:如图所示用伏安法测两只阻值已知的电阻R1、R2串联后的电流和总电压,用公式R=U/I求出R的值,然后看R1+R2是否等于R,若R=R1+R2,则说明:R是R1和R2的总电阻(等效电阻),从而得出结论: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即R=R1+R2.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在求并联电路两个支路的总阻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一支路的电阻R1是另一支路电阻R2的整数倍,经过本人的细心观察和理论推导,得到了一个快速求其总电阻的公式,即R总=R大/(n+1),其中,R大为两个支路中阻值较大的电阻,n为两个支路中较大电阻与较小电阻阻值的比值,即n=R1/R2(R1〉R2)。  相似文献   

7.
题目下列4组电阻,分别并联后等效电阻最小的是()组A.R1=8Ω,R2=14Ω。B.R1=6Ω,R2=16Ω。C.R1=4Ω,R2=18Ω。D.R1=2Ω,R2=20Ω。1公式法由1/R总=1/R1+1/R2有1/RA总=1/8Ω+1/14Ω,解得RA总≈5.1Ω。同理RB总≈4.4Ω,RC总≈3.3Ω,RD总≈1.8Ω,故答案为D。该方法不但僵化机械,过程烦琐,且结果不精确。2变换公式法由1/R总=1/R1+1/R2有R总=R1R2/(R1+R2)。因四个备选项中两电阻的和都相等,故在比较两电阻的积的大小中,谁最小并联后等效电阻的值就最大,显然选项D正确。该方法不仅浅显明了,且通俗易懂。3定值法由1/R总=1/R1+1/R2,有…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并联电路,常采用公式1/R=1/R1+1/R2+…+1/Rn来计算并联电阻,但遇到两个以上电阻并联时,采用该式计算既繁琐又易出错.下面介绍一种简便算法——口诀法.由公式1/R=1/R1+1/R2+…+1/Rn可得, 若RN为R1、R2…Rn中阻值最大的电阻,即Rn=R’,则上式可写为  相似文献   

9.
题目:下列四组电阻,分别并联后等效电阻最小的是( )组。 A、R1=8欧, R2=14欧; B、R1=6欧, R2=16欧; C、R1=4欧,R2=18欧;D、R1=2欧,R2=20欧。 1、公式法:由1/R总=1/R1+1/R2得:RA总=1/8欧+1/14欧,则 RA总≈5.1,欧;同理RB总≈4.4欧;Rc总≈3.3欧;RD总≈1.8欧,可知答案为D。该方法不仅模式僵化,过程烦琐,且结果不精确、易错。  相似文献   

10.
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1/R=(1/R_1) (1/R_2) … (1/R_i) … (1/R_n)=sum from i=1 to n (1/R_i) (1)这种方法可称为“倒数法”或“电导法”。当各支路电阻相等时,R_1=R_2=……=R_i=…=R_n,则R=(R_1/n)一般说来,实际的并联电路各支路电阻往往是不相等的。能否有办法让各支路电阻变成相等呢?下面让我们来研究图1所示的电路。该电路两支路的电阻R_1>R_2,如果用R_(21)和R_(22)两个支路代替R_2支路,R_(21)=R_(22)=R_1,如图2所示,两图表示的电路并联总电阻相等,图2是图1的等效电路。它们的并联总  相似文献   

11.
一、并联电阻一个结论的证明与应用 大家都知道,两支电阻R1、R2并联的总电阻的计算式为R=R1R2/R1+R2,利用此式可得到下面的结论:若R1+R2=R0为定值,则R随着R1、R2差值的增大而减小,随着R1、R2差值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1/R=1/R1+1/R2+……+1/RN,是并联总电阻与各分电阻之间的关系式.这一公式的来龙去脉不难理解,而在应用该式计算两个以上电阻并联的总阻时,既费时又易错.为克服这一不便,本文介绍一种比较简便、同学们又感兴趣的方法——歌诀法.  相似文献   

13.
[例题]在照明电路中,并联“220V,40W”的甲种电灯5盏、“220V,25W”的乙种电灯4盏及“220V,100W”的丙种电灯1盏.求该并联电路的总电阻.(设电源电压为220V)一、通常的解法是:(一)先分别求出三种不同规格电灯的电阻值:甲灯的电阻值:R甲=U2甲/P甲=(220V)2/40W=1210赘,乙灯的电阻值:R乙=U2乙/P乙=(220V)2/25W=1936赘,丙灯的电阻值:R丙=U2丙/P丙=(220V)2/100W=484赘.(二)再求出:(1)5盏甲种电灯并联后的等效电阻,R甲总=R甲/5=242赘.(2)4盏乙种电灯并联后的等效电阻,R乙总=R乙/4=484赘.(三)最后根据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公式求解总电阻.由…  相似文献   

14.
例题将R1=2欧姆、R2=3欧姆、R3=4欧姆的三个电阻并联在电路中,这三个电阻的电功率之比是多少? 错解:由公式I=U/R,可将电功率公式P=UI推导为P=U2/R,因并联电路各电阻两端的电压U相等,所以各并联电阻的电功  相似文献   

15.
教材中,计算并联电路等效电阻R的公式是:(1/R) =1/R1+1/R2+1/R3……+1/Rn.倘若电路中有多个电阻并联,其等效电阻值的计算较麻烦.例题有四个电阻,其电阻值分别为R1=30Ω、R2=50Ω、R3=150Ω、R4=75Ω.求这四个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值?  相似文献   

16.
一、推理无据例把电阻值分别等于2欧姆、3欧姆和6欧姆的三个电阻尺R_1、R_2和R_3并联,求总电阻。错解R=R_1×R_2×R_3/(R_1 R_2 R_3)=2×3×6/ (2 3 6)=36/11≈3.3(欧姆)剖析错解的原因是根据两个电阻并联时总的电阻R=RR/(R R),主观地推出错解中的三个电阻并联时的总电阻公式,这是毫无根据的。正确答案是:1欧姆。  相似文献   

17.
我们看下面的两个例题: 例1、两电阻R_1、R_2并联,若R_1=630欧,R_2=70欧,求总电阻。解:由1/R=1/R_1+1/R_2得 1/R=1/(630)+1/(70)=1/(63) ∴ R=63(欧) 例2、电阻R_1=200欧,R_2=50欧,求并联时的总电阻。解:由1/R=1/R_1+1/R_2得  相似文献   

18.
参考公式: 锥体的体积公式:V=1/3Sh,其中S是锥体的底面积,h是锥体的高. 球的表面积公式:S=4πR2,体积公式:V=4/3πR3,其中R为球的半径. 样本数据x1,x2,…xn的标准差s=√1/n[(x1--x)2+(x2--x)2+…+(xn--x)2],其中-x为样本平均数. 用最小二乘法求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b)=n∑i=1xiyi-n-x·-y/n∑i=1x2i-n-x2,(a)=-y-b-x. 一、选择题 1.已知全集U=R,集合A={x|x=2n,n∈N}与B={x|x=2n,n∈N},则正确表示集合A、B关系的韦恩(Venn)图是().  相似文献   

19.
推论一: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条支路的电阻都小.由并联电路电阻公式1/R=1/R1+1/R2可得因为,所以应用:例1 以下四组并联电阻中,总电阻最小的一组是[ ].A.两个10Ω的电阻并联; B.一个5Ω和一个15Ω的电阻并联;c.一个12Ω和一个8Ω的电阻并联;D.一个20Ω和一个1Ω的电阻并联.  相似文献   

20.
例1 如图1所示,R1、R2、R3、R4组成并联电路,已知R1=5Ω,R2=20Ω,R3=10Ω,R4=15Ω。求AB间的总电阻. 分析此题的常规解法是按并联电路总电阻公式求解,但电阻个数较多,运算复杂且易错.若应用最小公倍数则比较简捷. 这4个电阻阻值的最小公倍数是R=60Ω,故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