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国新文学中,仅就小说美学的发展历程而言,现实主义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真到美又从善到美的真善尽美的审美原则,从雅到俗又从俗到雅的雅俗共赏的审美格调,从情到理又从理到情的情理兼胜的审美情趣。小说美学的这种流变轨迹显示出了现实主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从比较学的角度,从纵横两个方面总结了中外诗歌对中国诗歌会诗人蒲风的影响。蒲风的诗歌首先吸收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营养,特别是“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以及早期的普罗诗歌。其次,蒲风的诗歌也深受苏俄红色诗歌的影响,尤其是普希金、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因此,蒲风的诗歌是盛开在中外诗歌双重土壤上的一束现实主义之花。  相似文献   

3.
生生不息的现实主义张亚军在我国漫长的文学发展历程中,现实主义始终是文学创作的主流原则。建国以来,现实主义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结果表明:每当现实主义受到冲击,文学便会出现衰落和停滞;而每当现实主义为我们提倡并正确理解,文学就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一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6.
陈丹青先生是擅长人物画的艺术家,在艺术上始终坚持现实主义。上世纪八十年代,凭他的《西藏组画》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历程碑式的地位与声望。把中国油画创作从伤痕美术的政治情结和形式美中解放出来。本文论述了陈丹青先生的创作生涯的三个历史分期与艺术特点,纵观其创作历程,反映出中国现代油画三十年蓬勃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杜诗有"诗史"之称,杜甫的生活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性格及遭遇使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形成了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本文总结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在其讲述事实,反映现实,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此外在他诗歌中爱国主义与人道主义贯穿始终的特点也体现了其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穆旦不仅是九叶派中最具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人,而且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杰出的诗人。当然,说他的诗最具现代主义倾向,这是就其整体主导的倾向而言,并不是说他一概排斥中国古典诗歌和现实主义的传统。他毕竟生活在中国,生长在这片具有悠久古典诗歌传统和深厚现实主义的土壤上,不可能不受到来自这两方面的深刻影响。只是这种影响在他的诗中并非以一种直接的方式体现,而显得较为含蓄和曲折。也就是说,穆旦在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实践中,溶入了现实主义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四十年代的中国诗坛,现实主义已发展为革命现实主义,以艾青、田间、臧克家为代表的自由体诗歌,掀起了新诗发展的第二次高潮,自由体新诗成熟了。他们的成就更确定了现实主义在诗歌潮流中的主导地位。解放区的新叙事诗及诗派展现出崭新的风貌,以国统区为主的七月诗派深化着现实主义的精神。任何诗派,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力图从九十年代诗歌写作的现状入手 ,讨论现实主义的问题。本文认为 2 0世纪占中国文学思潮主流的现实主义不可能不对现有的写作提供经验和影响 ,而中国现实主义概念本身的缺陷又使九十年代诗写在其探索上为它提供了借鉴。但九十年代诗歌写作却在自己非常谨慎的时候陷入另一种误区 ,即以全面否定的形式进行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徐志摩对新诗形式美建构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对中国新诗艺术形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代替的。他对诗歌艺术形式美的追求是在当时历史场景中做出的自我选择。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使五四新诗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水平,对此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把"幻象"视为新诗的内在质素,闻一多谈"幻象"常常用意象来表述,其创作的意象大致存在两个有机联系的系列,即"红烛"系列和"死水"系列,体现着不同的审美特征。闻一多新诗形象所构建的幻象,包含着观念的具象、描叙的事象、诗人的心象、自然的景象和戏剧的场景等。闻一多新诗的幻象创造提升了中国现代新诗的艺术水平,推动新诗进入新的建设时期。  相似文献   

13.
生存宿命的哲学意识是陈梦家《梦家诗集》诗歌的精神指向。具体来看,这种精神指向在《梦家诗集》中主要是通过形而上生命本体和人的普遍生存处境,爱情、向往和梦想,人生当下行为和现实情形等几种题材内容的诗歌得以体现的。同时,《梦家诗集》诗歌也传达出了生命所具有的挑战宿命的“过客”精神。  相似文献   

14.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先驱,意象派运动的发起者。庞德具有“中国文化情结”,他的诗歌翻译与创作曾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而中国“五四”运动后诞生的中国新诗又深受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启迪。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曾得益于中国古典诗,反过来又对中国的新诗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借鉴与转换中,传承与创新兼备的诗学理念影响了现当代东西方诗坛。  相似文献   

15.
徐祯卿撰述颇丰,大体可分为诗文集、倡和集、诗论、子史杂著四类。诗文集有《迪功集》六卷,《徐迪功外集》上、下卷,《徐迪功别稿》五卷,《迪功集》六卷附《谈艺录》一卷《重选外集》四卷,《徐昌谷全集》十六卷等;倡和集有《太湖新录》、《江南春词》、《朝正归途倡和》三种;诗论有《谈艺录》一卷,另有《诗谱》三卷疑非徐祯卿所作;子史杂著有《新倩籍》、《异林》、《翦胜野闻》三种。徐祯卿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赋、文上,子史杂著则给其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6.
新诗的节奏单元是音顿和意顿,由此建行构节形成音顿连续排列节奏和意顿对称排列节奏两大体系。新诗的用韵方式有传统式和现代式两种,新诗韵律除节奏和诗韵外还有同音堆集等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17.
30年代中期 ,李健吾、朱自清等人的诗学批评 ,肯定了李金发诗歌在意象的创造方面的价值。李金发自身的诗歌意识 ,也十分重视意象创造在诗歌中的地位。诗中拥有的“移人的异国情调”,使他关于异国风情、文化、习俗的描写 ,以一种新奇的气氛和色调进入新诗的意象世界。他笔涉女性时敏锐的感觉与细腻的观察 ,给诗中的意象带来了特有的异国的色彩。现代大都市充满矛盾的生活和气息 ,进入他的感觉和想象 ,使他的诗中出现了一些富有新鲜感的多样呈现的城市意象。这些异域城市意象创造的尝试 ,在新诗现代性的发展中 ,具有美学探索的前驱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客籍诗人蒲风是中国诗歌会中最优秀的诗人之一。1924-1934年间,蒲风创作了大量的进步诗歌,出版了代表作《茫茫夜》,并发出了鼓动民众大胆破坏旧社会的呐喊声。1932年他加入"左联"后,自觉参与中国诗歌会开展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积极倡导诗歌大众化运动,不但用诗歌纪录了20世纪30年代灰黯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情状,还通过创作诸多可以谱曲传唱的短诗践行了其诗歌歌谣化的诗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刘继业的《新诗的大众化和纯诗化》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构建新诗历史叙述的故事框架;二运用聚焦与深化的研究方法;三注重史料梳理与辨析的态度。刘著的注重史料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新诗及其历史的共识,从而减轻现代新诗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地理的角度,可以很好地考察金末中州的诗学发展。金末诗学代表人物元好问在对唐诗学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走访了中州的各个地区。这一过程分为三乡论诗、汴京交游、嵩山著述、南阳求索四个部分,最终元好问唐诗学理论涵盖体现了中州区域内各方诗论家的观点。金末中州文学地理具有中心性、包容性及活跃性的特性,并在元好问唐诗学探索的过程中集中反映出来。可以这样认为,金末中州文学地理具有良好的文化生态,并孕育出元好问唐诗学这一时代文论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