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当·斯密(Smith,Adam,1723-1790)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当时正处于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全盛时期.斯密总结了近代初期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并在吸收了重商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整  相似文献   

2.
转型时期的英国商人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在英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代美国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世界性的“帝国”,和商人对海外市场的积极开拓不无关系.也正是由于商人的积极活动,为英国向近代社会成功转型奠定了基础.中世纪晚期形成的英国商人阶层,通过手中握有的大量财富,积极投身于对外贸易活动中,积极开拓海外贸...  相似文献   

3.
英属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获得了无法估算的巨额财富,这些财富进入英国后,对近代英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政府利用这些财富维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有效地执行了各项重大政治、经济甚至军事政策,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英国产业界利用这些财富扩大了生产规模,改进了生产技术,为英国的产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总之,东印度公司的掠夺活动造成了印度的贫困与落后,但却加快了英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对英国成为世界强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代文明的兴起,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在西方近代社会历史进程中,却有着一个永远无法抹掉的污点——黑奴贸易及由其促生的近代资本主义奴隶制度.在从事奴隶贸易的国家中,英国一直是一名积极的先锋,并在18世纪初一跃成为最大的贩奴国,奴隶贸易和西印度的奴隶制种植园为其创造了巨大财富.然而,就在奴隶贸易发展至巅峰时,英国国内却出现了一股反对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呼声,并逐渐汇聚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英联邦     
在近代史上,英国是最早向外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之一,也是最大的一个殖民国家.到二十世纪初,英国占有的殖民地面积多达三千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它本土面积的一百一十倍;人口三亿九千三百五十万,相当于它本国人口的八倍以上.英国殖民者正是在残暴掠夺殖民地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所谓"英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地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英国统治阶级为了麻痹殖民地人民,维系其风雨飘摇的殖民统治,逐渐采用"英联邦"的新称号,并写入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以代替"英帝国"这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叶,英国最先进行近代文官制度的改革.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创立是英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确立巩固和加强了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不仅如此,英国的文官制度还为西方国家文官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仿效蓝本,在世界政治文明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7.
都铎时期是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时期.乡绅作为最大的土地所有者阶层,被纳入到近代国家的政治体制.他们行使国家的权威,接受国家的管理,其政治管理职能被"国家化"了.乡绅对都铎国家建构有着多方面影响.他们不仅作为国家权力的中介和延伸,担负着都铎国家政策的执行,而且大规模进入议会,成为都铎政策制定的积极参与者.尽管他们是都铎专制国家的被统治者,他们在这一时期也无意于争夺国家领导权,但是,都铎统治必须以他们的满意为前提.因此,作为正在形成的英格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乡绅不仅是这个国家的建设者.也是这个新兴国家的所有人.  相似文献   

8.
"经济人"假设的片面性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货币形式的财富概念,弱化了实体形式的财富概念,助长人们追求和放纵金融投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惯性;虚拟市场价格被投机家肆意操控的现实证明,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的,适合实体经济运行的价值规律已经不能涵盖虚拟经济的运行过程,"无形之手"的作用需要重新审视;"经济人"假设忽视了经济主体私利性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关系,从而缺乏社会财富配置的公平性的深度分析;市场主体的自治性品质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内在需要,不是可有可无的.利己与自治应该是市场主体人格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私有产权制度不能保障个人追求物质利益导致社会利益的自动实现.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西贸易中,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的大班是公司的商业代理人,是公司对华贸易的直接操作者。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近代史上英国殖民扩张的机器,它通过军事和商业贸易的方式从东方获取巨大的财富,为英国从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也为英国从民族国家走向世界殖民性帝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是人。这些在17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最具世界影响性的商业殖民机构里工作的人群的工作方式、人事管理、薪酬制度,对公司的发展壮大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英国食品立法肇始于16世纪都铎近代国家的出现及其对食品问题的制度性干预.在生产环节推行基于稳定的反圈地立法,保证粮食生产;在流通环节推行定价政策,保证为整个社会提供生活成本.通观都铎食品立法,可以看出其立法内容方面的家长主义态度、立法方式方面议会立法和特权立法并用、立法过程方面统治者和社会充分合作等特征.至少从食品立法的角度看,都铎保护社会、尊重社会,立法不仅是国家调控社会的工具,而且成为社会凝聚力在国家层面上的表现.国家和社会的良好关系无疑有利于英国现代化的顺利展开,并成为英国领先于近代世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日益深入,财富迅猛增长,但是道德并没有同步提升,两者的落差和冲突给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18世纪英国道德哲学家亚当·斯密的德性论倡导市场主体必须培育谨慎、仁慈、正义、自制等美德,才能克服市民社会的道德败坏,实现富裕与德性的并存.该理论可以为解决北部湾经济区的富德矛盾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英国自中古尤其是近代以来,以法律为主要手段,逐步实现了度量衡制的国家统一化,使得英国早于西欧其他国家完成了统一的民族经济秩序的构建,并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13.
维护国家利益和追求经济利益是近代英国外交政策制定的根本出发点,“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是英国外交奉行的至理名言。对于欧洲大陆.近代英国一直实行均势政策。  相似文献   

14.
缅甸作为东南亚的一个具有地缘战略意义的国家,在近代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与侵略。1942年5月,日本占领缅甸,渴望独立的昂山将军(Gen. Aung San)组织缅甸独立义勇军协同日军对英军的战斗,在日军支持下,反对英国殖民政府,宣布缅甸独立。缅甸人民对于同为殖民侵略者的英国和日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欢迎日本的到来,视其为解救缅甸者,另一面则急于将英国赶出缅甸,甚至有"英国人的困难,就是我们的时机。"这样的说法,这两种不同态度反映了当时缅甸民众反英亲日心态。  相似文献   

15.
大多数古代文明是从农业、从乡村开始。所以,在所有成熟的古代文明,对于乡村生活,不吝赞美。比如,古罗马、古代中国、近代英国,都有"田园诗"这样的文体。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是:在两个最为稳定的现代国家,英国和美国,乡村并没有随着现代化进城而隐退。由此隐约可以看出,乡村始终是美国国家精神的一个隐秘根  相似文献   

16.
近代早期英国治安法官的权力急剧膨胀,成为英国解决犯罪、贫困等社会问题的中坚力量。以国王与大法官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利用对治安法官的选任权,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敦促治安法官勤政为国。但充任治安法官的乡绅不靠国家薪俸过活的特点与有限的治安法官人选,决定了中央对治安法官控制的有限性。同时,治安法官通过财富积累、教育、血缘、姻缘与政治庇护等途径与中央政府建立联系,二者形成相互依赖的共同体,从而实现中央政府与治安法官的妥协与合作,这为英国社会稳定转型与国家有序治理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7.
英国文官制度在整个西方文官制度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英国也是西方国家率先进行文官制度改革的国家.它的文官选拔录用、晋升考核、分类录用以及统一管理等一系列原则.为其他西方国家进行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原则.其经验教训受到其比国家的重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改革的成效也是显著的.改革后英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世界工厂”,而且英国现行文官制度就是近代文官制度完善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爱德华·科克是英国近代早期的著名法学家。他坚持普通法至上原则,认为普通法可以审查议会制定法,并可裁定其无效。这一司法审查思想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未能在英国扎根,但在美国等海外国家得到了发扬。他还坚持司法应独立于王权,并提出"技艺理性"学说予以捍卫。这一司法独立思想直接引导了17世纪英国司法从依附王权到司法初步独立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英国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工业革命的最选完成 ,及上层建筑领导中的改革及其成就 ,使英国于 1 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特别是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 ,为进一步加快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提供了行政保证。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改革制度的国家 ,为西方及近现代许多国家的人事行政制度的改革提供了蓝本。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曾科 《教学与研究》2013,(2):104-10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第四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0月26-28日在湖南长沙举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及大陆地区的7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与世界意识"的主题,就"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文化观念的开放与世界意识的形成"、"近代中外关系与近代国家观念"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和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