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工科的专业建设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此背景下,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使用实验室的频率大大增加,对实验室安全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在剖析高校新工科实验室安全的内涵和意义基础上,分析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在推进安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改革举措,包括“提高主体参与和防范意识”“开设安全教育通识课程”“明确职责,强化管理”“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加强应急处置演练”和“建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改革实践的要素、内容、方法、途径及意义,为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本文面向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智造赋能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转型模式。聚焦传统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智造赋能机械类专业升级的三种转型模式,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践教育四个方面改革创新出具体实施措施和方法,以期为各类高校机械类专业向新工科专业的转型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国现阶段正朝着工业化强国奋进,各高等院校也随之加强了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机械类专业作为理工科的重要专业,各地方高等院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应跟紧时代的步伐,积极响应当下所提倡的新工科建设.要深入理解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探索新培养模式,继续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本文以安阳工学院采用OBE教育理念进行机械类人才培养为例,对新工科背景下培养机械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模式进行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4.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0):273-276
该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提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创新模式,即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实验平台、加强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以及优化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3个方面。结合广东工业大学实践经验,从管理体制、资源利用、协同育人、开放共享、文化建设5个方面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模式和评价机制等不能满足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需对其进行改造和优化。文章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建设与实践探索,在机械类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机械、材料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基于项目驱动式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双师型队伍和以“产出导向”的合理评价机制,这对其他地方高校工科类专业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国内高校"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立足本校具体情况,进行"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完成了必要性分析、建设内容设计、案例及文末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新工科的教学理念要求培养具备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型工科人才,而高校实验室作为在校学生最重要的实践场所在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实验室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总结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一规划、二建设、三管理的"三步走"建设方案,并以西北工业大学测控与综合仿真实验室建设为例对方案进行详细解读。实际的教学与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案的提出能够为高校在新工科时代背景下的实验室建设与改革创新提供有益参考,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学实验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有助于提升国内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以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为例,结合伯明翰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介绍英国高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实验室安全常态化管理等方面的做法,从安全优先的管理理念、常态化制度化的安全管理工作、高水平专业化的实验技师队伍等3个方面分析总结英国高校机械类实验室的管理经验。国内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从细节做法和管理模式两个层面,学习和借鉴英国高校的先进做法。  相似文献   

9.
一般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阐述了高等教育改革给实验室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地方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实验室的特点,以我校为例,提供了机械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1种模式,并总结了按这种模式动作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在新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供不应求.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要求地方高校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推动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为此建立了机械创新实验室,致力于通过创新实践课程教学及机械类创新大赛,培养学生面向智能制造、数字孪生新趋势的创新思维能力、工程探索能力、实践动手能...  相似文献   

11.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实验、开展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和创新科技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安全管理是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对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至关重要,当前高校实验室建设高速发展,安全管理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并引发不少安全事故。本文就目前高校实验室特点、易产生的事故和危害、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强调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是实现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基本原则;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教育等是做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发展现状分析入手,阐述了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为促进高校实验室安全长效常态化管理机制的形成,提出了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视角,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构建一套符合高校特色和当前发展需求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新体系,为科研育人提供安全保障,为实践育人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针对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传统专业与智能制造、精密制造行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迫切需要,结合新工科建设的要求,提出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传统专业改造升级的思路。面向智能制造与精密行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CECCCDIO校企深度融合工匠型项目式工程教育为指导,以OBE理念为人才培养目标,对面向精密制造、智能制造业的高技能复合型机械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改革,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工匠型项目式一体化课程体系,面向行业需求开展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为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生物工程学院发酵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验技术人员,深入领会“三全育人”教育思想的核心,积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承担了实验室管理和实验课准备等工作,逐步开展全员育人、班导师全过程育人、创新实验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竞赛育人、课程育人、劳动育人、心理育人等工作。全面培养学生、服务学生的同时积极推进了实验课程思政建设,体现了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担当和能力,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全面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地。新形势下,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存在着交叉融合与开放共享,实验室人员流动性增大,导致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进一步加大。以黑龙江大学为例,针对新形势下化学实验室面临的新问题,通过各层面安全制度和多层级安全责任体系的建立健全,多层次安全教育体系的设置,信息化平台和安全保障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建设,构建了新形势下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实践表明,通过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实验环境。  相似文献   

16.
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科研实验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在剖析目前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物联网背景下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再认识、加大投入、促进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和提高人员素质的改革要点。分析和展望了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危险化学品申购和危险化学品过程管理的工作举措,对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水平,实现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精准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加强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是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家安全战略部署的积极回答和战略保障。厘清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内涵,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对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灵活的变通,开展教育方、被教育方与教育方法的多元协同,持续提高青年群体的国家安全素养,探索多层次复合结构的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逐渐凸显,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研究大都将科研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放在一起讨论,而事实上,相对于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层面上有很大区别。辨析了科研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在实验室安全层面上的差异,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实验室安全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并提出新的差异化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提升全员风险意识,加强对危及校园安全的多种因素的识别能力,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机制体制,加强安全教育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新条件下高校良性发展的必备条件。从对风险的界定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出发,在对校园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后,提出了优化高校安全保障机制、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