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中国左翼记者联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的记者团体.1932年在上海成立,随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于1936年自行解散。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针对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文化“围剿”,1929年下半年,中共江苏省,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就了大革命轰轰烈烈的局面。但蒋介石1927年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断送了大好革命形势和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此后,国共两党“围剿”与“反围剿”的战火不断。“9·18”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国共再度合作的时机逐渐形成,宋庆龄在这一历史际遇中,发挥了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朱德总司令在机枪训练班上讲话》这张照片的作者,是83岁高龄的红军老战士、我军最早的摄影家、原四野副参谋长、中将苏静。 1933年2、3月间,红军开始了第四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在大龙坪消灭了国民党第52、59两个师,缴获了一批蒋介石刚从外国进口的新式武器,其中包括一批新式的轻机关枪。反“围剿”胜利结束后,红军决定在江西遂川办一个机枪训练班,请俘虏的国民党士兵来训练红军。苏静时任红一军团司令部侦察科员(参谋)。他  相似文献   

4.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反击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文化围剿",党与党外左翼文化工作者在国统区办过不少出版机构,但能坚持到全国解放的却寥寥无几。生活书店能在当  相似文献   

5.
这是发生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一段插曲。当时驻扎在福建“剿共”的十九路军因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在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的率领下,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签定了“联合抗日反蒋协定”。由于共产国际的瞎指挥,使这一“协定”不能实施,联合反蒋反日统一战线中途夭折,其结果导致了福州政府士崩瓦解,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全面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这一插曲终成为一首红色悲歌。  相似文献   

6.
李秀卿 《编辑之友》2011,(9):116-119
一1931年3月16日,学新闻学的袁殊从日本回国,在上海创办了一份报纸《文艺新闻》。袁殊当时还没有接近左翼文艺,所以报纸政治色彩不突出。鉴于当时国民党当局"文化围剿"的恶劣环境,冯雪峰想到将这份报纸发展为"左联"外围刊物,以为左翼文  相似文献   

7.
1931年3月24日《湖南国民日报》第七版刊登了一篇劝降文章,大标题为:“彭德怀、黄公略赶快率部来归”为了向中央革命根据地继续发动“围剿”,由蒋介石亲自导演的一幕招抚丑剧,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第五次“围剿”红军的方案,名曰“铁桶”计划。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共产党员莫雄将这份绝密情报及时交给我党地下交通员项与年,项与年历经艰难,来到红都瑞金,将绝密情报交给中共中央领导人。党中央获此情报后,立刻作出了大转移的决定,使10万红军脱离了险境,国民党“铁桶”围剿计划落空了。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侵略者控制最严密的中心,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和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为打破这种“围剿”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在这里得到了最集中的反映。随着白色恐怖的加剧,从1933年下半年起,“左联”和“社联”已经没有可能再出版自己的机关刊物。但是,革命的文化工作者以不屈不挠的努力,在1934年又陆续创办了一批  相似文献   

10.
知识与趣味     
红军的第一张报纸——叶报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张报纸是——叶报,就是用植物叶子做成的报纸。报纸的创始人是一个叫郭小才的红军战士。 1930年8月下旬,蒋介石指令何应钦拼凑十万兵力,以江西省长鲁涤平为总司令,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12月下旬,在毛泽东和朱德的亲自指挥下,红军一举粉粹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围剿”,歼灭敌人9000余人,  相似文献   

11.
2000年 8月 10日,中国记协收到国务院的批复通知:“同意将 11月 8日确定为‘记者节’的具体日期。”这是全国新闻界同仁的一大喜事。  欣喜中,有位同事问我:听说解放前曾有记者节,时在 9月 1日,起因是什么?而今,将记者节定在 11月 8日,根据何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在对中共革命根据地加紧军事“围剿”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加紧文化“围剿”。国民党中央于 1933年重新“修正”了“新闻检查办法”,并在全国重要城市都设置了新闻检查所。检查所指令其辖区内的各家报刊必须送检小样,凡对…  相似文献   

12.
王增勤 《湖北档案》2008,(12):40-42
1933年9月底.蒋介石集中一百万兵力,自任总司令,对江西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此时,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秦邦宪)把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了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李德命令红军全线出击,企图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红军遭受重大伤亡,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被迫不断向敌人围攻和防守比较薄弱的粤北方向收缩。1934年10月初,中央红军主力已经完全丧失在根据地内粉碎敌人“围剿”的可能性:准备进行战略转移。但是从哪个方向突围呢?中央红军再一次把目光放在了粤北。  相似文献   

13.
刘小梅 《档案时空》2014,(11):11-14
这是1932年盛夏发生在上海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清晨,上海警备司令部对面的霞飞路,新来了一位中年相士,他的身旁放着一只画有太极八卦图的旧木箱,头戴黑色礼帽,三绺短须,鼻梁上架着一副铜框眼镜,着咖啡色竹布长衫,飘逸脱俗,颇有几分仙风道骨。他叫卢志钦,是中央苏区的特工人员。原来,第二、三次反“围剿”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红军高级指挥员使用的地图是从地方保安团缴获来的,误差很大,给战术决策带来了不少困难,也使红军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牺牲,为了对付蒋介石发动的第四次“围剿”,红军总部急于要找到湘、赣、粤、闽等省的军用作战地图。  相似文献   

14.
今年8月,中国记协报经国务院批准,将11月8日确定为中国“记者节”。这是全国新闻界同仁的一大喜事。了解新闻史的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前也曾有记者节,时间是9月1日,那么,这起因是什么?而今,将记者节定在11月8日,根据何在?民国时期的确也有过记者节。它的首次明确提出是在1934年,而得到全国新闻界大多数同仁的真正承认则是在1935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但对中共革命根据地加紧军事“围剿”,而且还在全国范围内加紧文化“围剿”。为进一步封杀进步书报的出版,国…  相似文献   

15.
左翼文化包括左翼期刊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并没有受到中国文化界的重视,在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那里,好像扔掉一个“错误”一样扔掉了中国的左翼文化,而不是在对其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超越它所存在和发展的那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6.
宋侃夫  齐特 《湖北档案》2016,(10):13-19
一、过平汉路 1932年9月初,部队从皖西北回到黄麻地区.这时,蒋介石集中30余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新集的大沙河发大水,国民党的飞机开始集中轰炸新集,主力部队在七里坪附近同冯寿二打了一仗,这是一场最激烈的战斗.蒋介石集中了他的嫡系部队胡宗南、上官云相等五个主力师,武器好,火力强,装备完整优良,并配有十几个团的杂牌军.  相似文献   

17.
蒋介石时期:据《空军军事学术》载文介绍,20世纪50年代,台军以“反攻大陆”为基本方针,进行军事上的各种准备。但是1958年的金门炮战,以及后来大陆成功试爆原子弹和氢弹,使蒋介石的“反攻”战略化为泡影。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30年代起,史量才主持的上海《申报》倾向民主进步,“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支持抗日运动,反对蒋介石“围剿”江西红军,多次发表斥责国民党倒行逆施的文章。蒋介石早已怀恨在心,决定要对史下毒手,交由戴笠指使其军统特务执行。史量才预感到“火药味”,便暂时离沪赴杭,在他的私人别墅秋水山庄“避风”。军统派人跟踪盯梢,还买通史家女佣,让她提供史的汽车牌号、动身返沪时间等情报。  相似文献   

19.
最近于旧书摊无意间翻阅到上海华通书局出版的《中国新书月报》(1931年第12号)上署名“一弹”的文章———《著作界的奇耻》。文章披露了当时那令著作界引以为耻的著作抄袭和讹误的现象。笔者作为一个专职编辑,读后感慨良多,深感此举蕴涵非同寻常的维权勇气。文章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这个时期,蒋介石集团刚刚建立了南京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政权逐渐加强;国民党新军阀统治更热心的是派系纷争和压制民主,更多的是对于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的禁锢,更多的是注重出版物政治内容的审查,以配合反共“围剿”的需要,使得国民党政府颁布的《著作权法…  相似文献   

20.
中共六大以后,中国工农红军的迅速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日益扩大,使得国民党反动派十分恐慌。1930年秋,蒋、冯、阎大战刚刚结束,蒋介石便集中力量,开始了对赣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残酷镇压——第一次“围剿”。为了统一指挥,1930年12月,蒋介石任命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南昌行营主任。陆续调集军队于南昌、抚州一带,共计8个师,约10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