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泛网络化”生存时代,网络空间已然成为社会舆论的虚拟生存空间,网络空间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舆论场域的新格局。清朗网络空间,治理群体极化,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具体实践,为研究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和解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极易受到群体意志的裹挟而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暴力、圈层对抗、群体致盲、价值颠覆,危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剖析网络文化生态圈青年群体极化的样态表征、理论透视及其引导理路,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现实性问题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性问题,提供些许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网络空间失范、失序对现实社会稳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进入“流量时代”背景下,形成诸多网络文化乱象,包括失范化的网络语言、低俗化的网络直播、复制抄袭的网络文化等。需剖析网络文化乱象的成因,通过发挥网络主体作用,加快先进文化建设、加强主体道德教育,培育网民文明素质、推进网络立法工作,强化监督管理成效等方案和对策,有效治理网络文化乱象,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3.
网络社群的空间隔阂是相对于其空间流动而言的另一种网络社群运行机制,受到现实空间、网络空间、网络社群运作机制的三重影响。现实空间中社会资本、社会阶层、代际差异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选择倾向,为网络社群的空间隔阂奠定现实基础;网络空间则将其特性赋能于现实因素,进一步加剧网络社群的空间隔阂程度;在日常的运行机制中,网络社群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活动来加强成员的认同感,创造社群边界。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这一工作面临着多重现实挑战:网络技术的局限性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效果提出挑战,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认同提出挑战,网络空间虚拟性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提出挑战。立足新时代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贯彻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新理念;牢牢掌握主动权与话语权,推进“单向育人”到“师生共建”的教学转变;完善综合实践育人,实现从“学习输入”到“学习输出”的评价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5.
开展网络空间德法协同治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网络文明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和谐文明发展。多年的网络治理经验、教训与成果奠定了基础。目前面临的挑战应成为网络治理改革创新的突破口。置身新时代,网络空间治理应该着眼建设网络文明造福人类的需求,重塑德法协同治理的理念体系,以公共治理的要求充分调动整合德法协同治理的各大主体,在调动行政、经济、文化等手段治理作用的基础上建构网络领域的德法协同治理体系,在治理目标、项目和环节上力求覆盖完网络空间所有乱象,健全协同治理的各项保障和督导考核机制,以此更好地助推网络发挥其正面效应,更好地助力网络文明与网络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6.
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开放、复杂且包容的全新场域,其生成的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聚合的引领力,具有其独特的意义,不仅有利于高效地治理网络和进一步维护国家安全,又有利于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营造一个清正的网络社会,而且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网络社会比现实社会具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特点,给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新的现实困境.因此,提升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应加强队伍建设,创新传播范式,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吸引力,以此提升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9,(1):111-1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以信息化时代为背景,从网络社会不良现象出发,通过对网络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找出当前我国网络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其原因,旨在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立法体系,从网络监管主体、网络法治思维等角度来保障网络主体的权益,达到净化网络环境,加强政府监管职能、促进网络社会的发展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拓展,以“普世价值”论、网络自由论、价值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恐怖主义等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思潮,不仅在网络空间制造各种乱象,而且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巨大困扰。拨开西方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乱象的迷障不难发现,从主体维度,西方对抗性主客二分的认知思维方式及其衍生出的独断论认识路径和狭隘的权力、阶级、利益立场是形成西方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乱象的根源;从客体维度,以虚拟性、跨时空性为特点的网络空间为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向中国汇聚、渗透、折射提供了新场域。为此,亟须寻求中国式主张及应对思路: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创新网络空间治理方式提供理念指导;明确国家在网络空间的主权责任与义务,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治理夯实主体条件;加强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积极走向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网络空间国际法治发展,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乱象治理提供法律基础;促进网络空间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塑造人类美好数字精神文明家园协同助力。  相似文献   

9.
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共同实践领域。法律对于网络败德行为发挥着引导、教育、惩戒、制裁等作用。法治社会建设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特别的资源和路径。以“权利意识”和“道德底蕴”为重点的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有助于培育理性的道德情感;以执法和司法为主要形式的网络法治实施能有效提升公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强化其道德责任;以网络服务提供商、行业协会及网络服务使用者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参与网络治理将增强网络空间的道德自律性和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网络空间中人的本质是现实世界中人的本质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与拓展,表现为虚拟劳动介入“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新模式、网络关系成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新样态、信息需要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新充实。这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科学性,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并在21世纪得以发展和丰富的例证。鉴于此,要从“自在”到“自为”,实现网络空间价值认同;从“单一”到“多元”,优化网络虚拟社会关系;从“特殊”到“共同”,建立网络“真正的共同体”,进而助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用“治理”冶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目标。其现实依据是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公民社会崛起,社会矛盾凸显的客观形势。创新社会治理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基本职责。现阶段,党和政府创新社会治理应围绕“激发社会活力”破题,节点在于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基本思路要求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坚持走中国式治理道路;要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上体现其实质内容;培育公民主体意识,不断发掘创新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创新社会治理思路要求具有内在的逻辑性遥  相似文献   

12.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研究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空间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利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如何有效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利用CiteSpace软件,定量分析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相关研究,分析其热点与发展趋势,发现相关研究呈总体增长趋势,热点主要体现在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网络空间安全治理及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要加强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人才培养,提高网络空间安全技术水平;提高网络空间安全认知度,完善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体系;积极推进国际间的网络空间安全合作,加强  相似文献   

13.
元宇宙是互联网演进的一种高级形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元宇宙里将逐步形成复杂的虚拟网络生态。探讨了元宇宙时空里,公安网络生态治理可能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倡导主流价值,建构理性主体;推进法治策略,打造网络文明;顺应技术发展,引导网络生态;培育正能量ChatGPT,净化网络空间;在现实世界“国家治理网络”的前提下实现元宇宙“去中心化治理”五种治理网络生态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中人的隐私安全保护逐步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关注的焦点。网络隐私安全是国民安全与信息安全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叉合集,隐私安全的保护是对互联网公共性这一乌托邦的消解。总体来看,网络隐私安全体系就是通过观念意识、技术工具和制度措施来实现公民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由活动以及个人私密的数据信息不受外部威胁和内部侵害的稳定状态。从某种意义而言,网络空间是一个公共性与反公共性同时存在的场域。大数据技术治理驱动下的个体隐私保护旨在建立大数据技术与个体隐私保护之间的联系,通过大数据实现“技术治理”到“技术赋能”的转变。因此,要加强网络隐私安全观念的培养,提升网络隐私安全技术水平,对网络隐私安全进行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但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观念与应对措施已经无法适应网络环境及其运行规则。在网络空间中,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种挑战正在从网络空间快速向现实空间渗透。由此可见,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势在必行,而首要任务便是建立区别于传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从正确的危机观、科学的防御观、系统的发展观等层面科学解读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网络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近年来的"网络暴民"现象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充分考查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中个体在对待社会热点事件时表现出的异同,有助于了解网络空间人的心理特点。根据网络空间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网络不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17.
伴随信息技术革命,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人们的共同家园,是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聚集联络的重要空间、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建设共建共享的网络精神家园,既是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时代诉求,更是治理网络空间现实问题的客观要求。在"互联网+"时代环境下,应在深刻认识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实现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新策略和方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网络空间中诗意地栖息。  相似文献   

18.
赵晓丹在《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撰文指出网络伦理失范的原因是:(一)道德因素引起网络失范。在互联网,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将会导致人的主观价值观标准模糊的自主意识降低,自律道德弱化,并因此而造成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现实社会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时,一部分意志薄弱者借助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手段在网络空间中移植、演绎、翻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丑恶行径。(二)网络技术监督控制不完善。网络技术本身也存在隐患。  相似文献   

19.
防范和化解重大疫情风险与挑战,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考验,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淬炼。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是有效处治重大疫情的必要保障机制。首因性、共振性、我者性和悬浮性共同构成互联网场域下重大疫情应对网络舆情正面引导的现实动因。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对于重大疫情应对整体工作具有事实澄清、社会动员、效能提升、坚定信心等价值功能。直面网络空间与公共舆论的双刃剑效应与交错复杂性,应着力从事实引导与价值引导并重、积极回应与议程设置同步、守正把关与监督约束协同、官方话语与民间声音互动等方面建构网络舆情正面引导的方法架构。  相似文献   

20.
原始公共领域由于设计的理想化和社会的国家化、媒介的商业化使之失去了存在的空间,而网络新媒介的出现又有可能使之成为现实。话语的理性表达方式构建将成为我国网络空间建设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