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9年5月3-5日西藏南部和东南部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及其中尺度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期间欧亚中高纬地区为三槽两脊型,孟湾风暴(法尼)登陆减弱后的低压(槽)和高、低空急流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高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低空西南风风速大小与降水强度有明显的关系。孟加拉湾特强气旋风暴"法尼"登陆后外围云系不断上高原,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水汽通量大值区向高原移动,不断地为降水区输送水汽;降水期间,强的上升中心为-1.6Pa·s~(-1),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19~20日发生西藏南部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通过对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和物理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高原南部区域性大到暴雪过程500hPa环流形势为南、北支槽型,北支横槽底部偏西风携带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与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辐合抬升,形成降雪天气;南支槽及其槽前西南暖湿气流是产生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由于南支槽强度较强和稳定维持,槽前强盛的西南气流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有利于大到暴雪暴雪天气的产生,落区主要位于南气流移向的左前方(高原南部);高空200hPa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强辐散,抽吸作用加强,有利于中、低层水汽辐合上升,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地形的动力抬升作用也有利于南部强降雪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1,(1)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实测降水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8年冬季金华市连阴雨发生的环流背景和主要影响系统,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环流形势不属于典型的欧亚阻高型及北方大低涡型,北方冷空气输送主要依靠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高压脊前偏北气流。连阴雨期间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偏北,低纬南支槽异常活跃,槽前西南气流输送的暖湿空气与脊前偏北气流输送的冷空气在金华市上空持续交汇形成切变线与锋区,造成了金华市异常连阴雨天气。而当南北支槽同向叠加,低层冷暖空气对峙形成准静止锋时,降水达到最强。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对2月份聂拉木日降雪≥50毫米的历史环流做了对比分析和环流平均,发现高原上存在明显的南支槽,有特大暴雪时500hPa的560线在35°N以南,且560线在高原上偏南的程度和降水强度有正比关系。通过卫星云图演变和水汽输送特征,发现此次过程南边系统有阿拉渤海和孟加拉湾两个系统,跟降水时段对比可知,阿拉渤海云系起关键作用。高低空急流配合有利,高空急流使得高空辐散抽吸有利于地面气旋加深发展,低空急流的强大西南气流把阿拉渤海和孟湾的水汽能够输送到高原南部。另外,藏南特殊的地理地形,对此次强降雪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1998年—2021年间发生在朝阳地区的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朝阳地区发生大、暴雪天气共计40次,出现在10月—12月、2月—4月,其中11月出现频次最多。根据地面影响天气系统分为蒙古气旋(东北气旋)型、华北气旋型、江淮气旋型、地面倒槽型4种类型。蒙古气旋(东北气旋)型降雪出现频次最多,降水强度较小、范围较小,动力条件、水汽条件最弱,降温幅度最强。地面倒槽型降雪出现频次次之,降水范围不定,强度也是有大有小,高层辐合最强,水汽条件相对较弱。华北气旋型降雪范围多为大范围或局部降雪,水汽条件相对较好,上升运动较强,850 hPa平均风力最小,主导风向最为分散。江淮气旋型降雪范围广、强度大,水汽条件更为充沛,低层急流均为偏南风急流,低层辐散最强。  相似文献   

6.
利用1953-2008年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大气环流指数资料、浙中地区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对浙中前汛期(5~7月上旬)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偏多年南压高压强度较常年偏弱,高层气流辐散偏强,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西伸脊点明显偏西,纬向环流偏弱.经向环流偏强,印度西南季风和...  相似文献   

7.
通过亚欧500hpa天气环流特征场和各个物理量场的分析表明2006年8月中旬开始我区有一次明显降水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受两高之间切变线的影响和有两个水汽通道西南-东北向和东南-西北向的输送,对应的前期西部相对湿度较大,中后期中东部相对湿度大,相应的低涡气旋的发展也是自西向东.  相似文献   

8.
通过亚欧500hpa天气环流特征场和各个物理量场的分析表明:2006年8月中旬开始我区有一次明显降水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受两高之间切变线的影响和有两个水汽通道西南一东北向和东南一西北向的输送,对应的前期西部相对湿度较大,中后期中东部相对湿度大,相应的低涡气旋的发展也是自西向东。  相似文献   

9.
《西藏科技》2016,(汛)
2015年汛期那曲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气象干旱,中西部各县一度达到中等以上强度干旱。利用那曲地区7个有人值守气象站2015年5~8月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月平均气温距平值、月蒸发量、月日照时数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500hpa、200hpa月平均场和距平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那曲地区作物生长季节的水分分布非常不平衡,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的水分补充平衡量,牧草生长所需水分严重不足,导致牧草生长季缩短,牧草高度不足,枯黄期提前;日照时数较常年同期值偏多,相对湿度明显低于常年同期值,底层空气干燥导致大气水汽条件弱,可降水条件就差;气温异常偏高;对500hpa环流场和距平场分析,2015年5~7月中低纬受高压区控制,不利于南部水汽输送,北部冷空气势力弱,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阻挡冷空气输送至高原,那曲地区主要以局地对流性降水天气为主,因此,降水强度偏弱,降水偏少。8月份整层系统调整南压,乌拉尔山高压脊减弱东移,北部冷空气势力增强,输送条件改善,那曲地区降水逐渐增多,干旱有所缓解;对200hpa环流场和距平场分析,南亚高压强度较弱,不利于低层气旋环流的发展,北部冷空势力弱,南部水汽条件不足,那曲地区降水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10.
针对2020年8月28日~29日青海省东北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站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模式预报资料等分析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强,暴雨降水落区集中,降水对流性质明显;(2)高低层配置有利于产生大到暴雨天气,500 hPa短波槽、700 hPa低涡、200 hPa高空急流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低层偏东南气流输送水汽,中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于青海省东北部造成此次大到暴雨天气;(3)中小尺度地面辐合线持续东移,为降水提供了触发机制;(4)降水大值区位于山谷之中,地形辐合对降水增幅作用明显。分析结果对今后预报类似大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对2012年2月20日至3月10日江南地区出现的历史罕见的持续连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的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伴随此次过程的异常环流特征为:(1)连阴雨期间,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稳定维持,强度偏强,我国北方地区长期由槽后脊前的西北气流控制,为连阴雨天气提供了持续的冷空气;(2)里海低涡不断分裂的小槽分成南北两支:北支加强了中纬度冷空气的输送;南支到达孟加拉湾后使得西南气流加强。(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以及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槽系统活跃,使得西南暖湿气流北上与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交汇产生降水;(4)雨带位于水汽通量湿舌区北侧,大致与相当位温能量锋区重合,冷空气活动在连阴雨雨势加剧中起了重要作用。(5)连阴雨期间维持着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配置,这对上升运动的加强和气旋性涡度柱上空抽吸作用的加强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受高空冷涡和低层暖湿气流共同影响,2017年7月5日~6日呼和浩特地区出现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本文利用micaps资料、卫星图像资料、新一代降水雷达观测资料等,对本次中南部偏大的暴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中低层的水汽充足,同时有西南急流不断输送补充水汽,850hPa的切变线影响呼和浩特地区,动力辐合与水汽同时配合,使6日08时前后降水持续偏大。地面场上存在气旋,有明显辐合,呼和浩特南部存在明显的地面辐合线,有利于降水的辐合加强,致使呼和浩特地区中南部降水偏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对孟加拉湾风暴影响形成2008年10月26~28日西藏中东部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动力和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卫星云图进行不断分析,结果表明:孟加拉湾风暴在影响西藏高原的关键区不断生成北上高原,形成西藏中东部持续强降水过程;伊朗高压与深厚的印孟低槽环流系统配置对冷空气和孟加拉湾风暴云系进入高原的引导,巴湖低槽南段和印孟地区发展的正涡度不断向西藏高原传递以及高原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印孟低槽前的西南气流引导、西藏中东部的西南风速辐合等源源不断的将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到高原,为孟加拉湾风暴作用形成持续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杨金虎  孙兰东  林婧婧  杨建玲 《资源科学》2015,37(10):2078-2085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西北东部地区1961-2012年盛夏(7-8月)156个台站逐月降水量、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个环流指数以及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定义盛夏持续性旱涝指数,对中国西北东南部地区盛夏持续性旱涝异常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来西北东南部盛夏持续性干旱事件发生略多于持续性洪涝事件,但持续性洪涝事件的强度明显强于持续性干旱事件。在持续性涝年乌拉尔山脊明显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南亚高压偏东偏强,而且表现为双峰型,低层风场表现为辐合,高层表现为辐散,垂直场上表现为上升运动,且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异常水汽能够输送到西北东南部,水汽散度场表现为辐合,因此降水偏多。而持续性旱年正好相反,因此降水偏少。利用前期大气环流指数对持续性旱涝指数建立的集合预报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从而为西北东南部盛夏持续性旱涝现象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44年(1971~2014年)内蒙古西部30个站点夏季降水逐月观测资料、NCEP环流及海温场逐月格点资料,使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合成分析等方法对44年内蒙古西部地区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环流海温背景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西部夏季降水空间分布为整体一致型,时间分布存在5年~9年的周期。(2)降水偏多年,从100hPa~500hPa,极涡发展深厚,强度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东亚大槽比较深厚,槽前上升运动强烈,700hPa水汽输送充沛;降水偏少年环流特征相反。(3)内蒙古西部夏季降水异常和前期春季海温异常相关显著。夏季降水偏多年印度洋存在存"-""+"偶极子震荡,NINO2+1区海温异常偏低,为拉尼娜现象;降水偏少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16.
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江苏省金坛市自2013年2月18日至2月19日出现了暴雪天气.从天气形势背景看,我地处于500hPa槽前西南气流、700hPa我地有西南风低空急流,本次过程是由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从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来看,金坛的降雪较大时段有两个,分别是2月18日22时至24时以及19日02时至04时,本次暴雪过程的云系是较为典型的积层混合云降水云系;云中的回波最高值较高,部分云区有对流性特征;云低层液(固)水含量较高,水汽含量较充足,这些是出现暴雪的原因之一.从天气雷达速度图分析,零速度线变为“S”状,说明了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出现了暖平流且近地面是反气旋流场;在降雪期间,雷达速度图出现了“牛眼”的结构,该结构表明风离雷达中心是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在降雪的后期,速度图有“V”型,即近地面层是东北风,而高层已转变为西北气流,表明受冷高压南下的影响,云带开始南压,标志着我市降雪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资料对2010年9月20-21日出现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在大尺度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调整时期产生的,500hPa高空槽和地面冷锋是其主要影响系统;强降水的时空分布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强烈的上升运动提供了强降水的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为强降水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多普勒雷达强回波带、速度辐合区和低层较强暖平流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正从地貌上看,整个喀什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北部有巍峨的天山横陈,南边耸立着雄伟的帕米尔高原,西边是凶险的喀喇昆仑山守护,东边正对世界第七大沙漠塔克拉玛干。三围极高山的环阻、塔里木盆地的洼地结构和距太平洋的超远距离,让印度洋的湿润气流无法到达,北冰洋寒流难以穿越,东南沿海的水汽只能半路折返,于是,千百年来"山川萧条极边土""平沙莽莽黄入天"成为人们对西域、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1980—1983年夏季 ECMRWF 资料,分析了1983年夏季热带大气环流的异常;指出1983年夏季大气对1982—1983ElNino 事件的响应,主要发生在北半球热带夏季风区,并且以东亚季风区最显著;引起1983年亚洲夏季异常减弱的主要因子是赤道印度洋至“海洋陆地”之间的纬向热力对比的异常减弱.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上中游地区盛夏旱涝变化及其环流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夏权  陈少勇  李艳  马敏劲 《资源科学》2012,34(11):2189-2196
利用黄河上中游地区45个气象站1961年-2011年逐月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其盛夏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相关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①该区盛夏降水总体呈下降趋势,1960年代初、1970年代中后期、1990年代为偏涝期,其它时期为偏旱期;②该区盛夏降水的前3种空间分布模态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反向型、东西反向型。根据REOF进一步将该区盛夏降水异常细分为高原东部区、渭河上游区、河套北部区、渭河下游区和黄河源区,各区降水趋势及周期变化存在明显差异;③该区盛夏旱涝变化与500hPa高度场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度低槽、鄂霍次克海高压、中高纬环流形势及100hPa高度场上南亚高压强度和东伸脊点位置密切相关。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强与南亚高压东伸脊点偏东可能是导致黄河上中游区盛夏偏旱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