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属性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数与量是数量的两大构成要素,是数量关系的基础,而数感与量感的培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文章分析数感与量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指出小学生数感与量感培养的问题,探讨立足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感与量感的有效途径,提出重视数学运算,奠定数感基础;开展算理渗透,提升数感素养;开展数学操作,增进量感体验;积累生活经验,强化量感素养四方面策略,以良好的数感与量感支撑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陈婷 《理科爱好者》2023,(1):215-2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量感”这一核心素养内容,再次丰富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数感和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最为直观的两大因素,决定了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质量。以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对于量感等内容的关注度不高。新课程标准要求将量感的培养融入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进一步提升了量感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姬文霞 《天津教育》2023,(34):102-104
<正>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量感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数学基础知识,还能加深他们对换算和感知的理解,让他们从数学的角度感受生活,体验世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视角下对学生进行量感培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还能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为此,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标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量感培养。  相似文献   

4.
李洁琛 《家长》2024,(3):26-28
<正>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数学量感的关键时期。数学量感是指学生对数学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能力,包括对数学概念、数学问题和数学方法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是提高他们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数学量感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可以创设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徐宁倩 《学苑教育》2023,(23):52-53+56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即物体的大小、重量和长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精确的定量。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学生缺乏数学量感,尽管可以通过学习来了解测量单位间的进率,但是不能灵活地运用其来解决问题。这种现象值得广大教师关注,并在教学中注重“量感”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本文对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习题编制的探索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林巧妹 《家长》2024,(8):164-166
<正>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为培养学生的量感,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引进规范化的方案,制定严谨的教育计划,带动学生在学习期间建立对数量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和认知,引领学生在学习数量、数字符号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感知和体验,在生活实践、理实互动中形成量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效率。本文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进行分析探讨。一、学生的量感概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是一项核心素养指标。量感可被划分到核心素养的符号意识中,  相似文献   

7.
量感主要是指对物体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教学实践中,借助视觉、肤觉、触觉、感觉、知觉,促进学生度量自觉,培养学生量感意识,形成、发展学生量感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量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量感,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预测等能力,进而推动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中,量感培养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因此,笔者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以研究当中产生的认识为依据,分析了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现状,提出了在深度学习理念下培养学生数学量感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郑晨 《天津教育》2023,(30):173-175
<正>小学数学教师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开展“量感”培养,不仅能够进一步落实素养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量感素养,还能促使他们发展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在物体观察、物体测量过程中形成较强的数学直觉,建立良好的数学量感,进而实现对事物属性及特征的精准认识。对此,为了使“量感”培养达到应有的效果,本文从体验式教学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开展情境体验、直觉比较、物体估测、迁移想象、实践测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量感的具体策略。一、数学“量感”概述(一)数学量感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黄翠清 《考试周刊》2024,(16):76-79
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量感成为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从做好动力调动以提高学生兴趣,优化教学方法以充分渗透量感,转变评价方法以促进有效反思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量感”培养路径展开探究,旨在更好地落实以核心素养培养为重的理念,切实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11.
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度量教学中需整体把握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整体推进中落实量感的培养。基于整体教学,教学中需重视单位表象建立,理解度量意义;重视单位换算体验,体悟度量方法;重视单位形成价值,渗透数学思想,在过程中逐步培育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12.
数感是对于一项所有学习研究数学的人们都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是一项需要从小积累的技能。所以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力方式。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数感的教育需考虑学生能力,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首先为学生明晰什么是数感,再于点滴中不断渗透数感的培养。把数感教学从抽象化具象,以生活实例为学生打开大门,之后又凝具象为抽象,引导学生将数感运用到数学课程当中。深化学生的数学认识,培养出高数学素养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数学是一门既抽象又实用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培养其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应探究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单位量、正确选择参照量、合理推算特大量,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使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教师》2021,(2):23-23
"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高频词,常见于度量领域。尽管关于"量感"一词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说法,但综观长期以来的实践摸索,可以确认无疑的是,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操作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量感,对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数学眼光”的主要构成之一。本文将通过分析目前“量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及问题,结合《课标》的要求与笔者平时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围绕量感培养目标展开教程安排,教师需要有整合创新意识,对学生量感认知基础有清晰把握,以提高教学设计适配性,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量感体验认知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对学情有客观分析,针对性组织学生进行量感方向的学习,能够给学生学科素养成长带来更多直接帮助。  相似文献   

17.
量感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能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直观把握能力,提升学生对数量、形状和空间变化的敏感度。文章从创设可视化教学情境、组织可视化数学活动以及依托可视化推理项目等方面,对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策略进行研究。通过此类策略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概念的直观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陈素慧 《天津教育》2023,(27):101-103
<正>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了更加详细的论述,其中重点表现在“量感”这一内容上。量感指的是什么?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增加这一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本文就以上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从量感的概述、量感培养的原因、量感培养的措施三个方面展开探究。一、量感概述(一)量感的概念量感是学生在感知物体的长度、大小、  相似文献   

19.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致力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量感”是核心素养之一。具身学习着重于身心一体,从而实现大脑与环境及身体的互动生成,学生的量感培养离不开丰富的具身体验,而具身学习贴合量感培养的切实需求,通过情境具象化、体验具身化、操作具体化等具身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测量活动中提升“量”的认知、增强应用意识,并逐步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20.
数感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感的建立关系到学生的数学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正确认识培养学生数感的意义,把数感的培养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