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伟 《成才之路》2024,(5):141-14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为此,各高校应统筹家庭和学校资源,构建家校育人共同体,以合力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并能用理性、积极、健康心态去看待事物的大学生。基于家校合作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家校认识不统一、家校合作机制不完善、交流与合作平台缺乏或利用率低等问题,高校应和家庭达成合作共识,树立家校共同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断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同时加强家校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积极提高家庭参与度,并发挥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身心发展需求的客观诉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协同育人工作面临主体合作动力不足、合作机制实效性不强以及育人队伍专业化能力薄弱的现实挑战。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协同多元主体信任机制、大学生关键成长场景嵌入机制、育人队伍专业化发展机制,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协同育人效能。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是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保证,也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不可或缺的有效力量。拓展高校家校合作"广度""深度""厚度""信度"四个维度,助力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心理育人工作格局,实现育人资源优化配置,使心理危机预防干预能力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4.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小学阶段,学校和家庭作为构建心理教育环境的两个主体,应该开展有效的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教育空间。但是从目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来看,家校合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从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出发,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的途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家校合作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高校、家长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因种种因素限制,导致家校合作育人面临诸多困难,并没有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有待进一步推进和改善。通过育人主体、现实等角度分析合作现状,对家校合作育人的路径进行总结和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6.
探究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策略,为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及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有的高校存在辅导员心理教育知识储备不足、培训机制建设不完善、学生心理辅导方式单一、家校之间未能形成有效联合等问题。对此,高校辅导员需要明确自身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与优势,高校应丰富辅导员心理教育知识储备、完善培训机制、丰富心理辅导方式和密切家校合作,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一育人目标,学校应积极引进家校合作模式,凸显学校、家庭双方的育人角色及地位,齐心协力地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创新和优化,进一步激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活力。文章分析家校合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现状,探讨家校合作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家校合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运用策略,以期提高家校合作模式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进而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家庭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凸显,相应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也开始凸显。而目前存在若干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因素,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相似文献   

9.
聚焦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功能及其实现路径,分析课程思政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全面人格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及强化逆境应对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主渠道作用、教学评价机制、育人工作载体及教育主体间合作方面存在不足。为此,提出增强思政元素、构建心理育人课程体系、注重教学互动及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路径。这些路径旨在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并创新整合实践载体,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家校合作模式指的是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实现大学生教育,即学校教育时能获得家庭方面的大力支持,家庭教育时也能获得学校的有效指导,实质上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本文分析了家校合作模式的特点与优势,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对家校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普遍共识,也是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要充分认识构建高校家校合作新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高校家校合作的基本原则,明晰角色定位,优化合作内容,创新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魏晶晶  林静 《江苏教育》2023,(51):18-20
南京市雨花台区为有效应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协同优质心理医疗资源开展合作,构建“医教协同”的创新机制,确立协同目标,搭建协同平台,建立“四预”体系,加强风险防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医疗资源供给。这既满足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能赋能心理健康教师成长,整体提升校家医协同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用以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教育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国家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要求。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关注到家校合作平台的搭建,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和平台的扩展,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以推进。在当前家校合作之下,也存在传统观念、参与意识以及专业指导等方面的障碍。通过意识转变、教师素质提升、沟通平台搭建等形式,实现家校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家校合作能否持续并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取决于教育主体间的合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沟通等要素在合作系统中的动态平衡。学校应从构建保障教师和家长主体性发挥的家校协调系统、“参与式决策”支撑的家校合作目标达成机制、“意义共享”的家校合作信息沟通系统等方面促使家校合作从受抑到协同。  相似文献   

15.
家校合作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起着重要作用,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加强家校沟通,实行家校合作的联动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延伸心理危机预后处理,健全家校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提出的身体在场、局外人设限、共同关注的焦点、共享情感等互动仪式的四大要素,对于分析和解决家校合作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家校合作可以看作是微观情境中家长和教师之间展开的互动仪式。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透视家校合作参与主体的互动过程机制,可以发现现实中一些内隐性的困境,即家校合作的主体异质导致共同关注的焦点模糊,家校互动不良导致参与主体之间积极情感共享缺失,家校“虚拟”合作导致参与主体身体在场不足,家校合作形式化导致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仪式缺乏实效。基于此,通过构建家校育人共同体,增进家校积极情感共享,营造家校沟通际遇,完善家校合作制度化建设等路径,有效破解家校合作困境。  相似文献   

17.
医校合作模式是学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在心理普测、心理咨询、家校共建、复学评估和文化活动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以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为主要内容的医校合作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医校合作模式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多层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学必须更好地发挥家校联动心育的育人功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频共振,一起关爱中学生、理解中学生,让中学生在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应立足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搭建一个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营造健康的学校环境及家庭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应坚持德育为先、生命至上、潜移默化、家校联动、混合教育等原则。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的育人功能强调纾解学生心理焦虑压力、加强学生自控自律能力培养、健全学生心灵精神世界、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和优化校园和谐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家校合作育人工作也应因时而化、因势而新。对武汉8所部(委)属高校家长、教师、学生三个群体进行家校合作育人现状和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高校家校合作较中小学趋弱;家、校、生育人理念存在错位;合作方式、渠道和内容单一;家校合作缺乏系统性。有效开展家校合作,高校要成立组织机构,加强家校合作顶层设计和研究;更新育人理念,构建家、校、生合作育人共同体;优化沟通载体,畅通双向多元信息互通渠道;突出教育重点,健全贯穿大学全过程的家校合作体系。  相似文献   

20.
家校教育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家校教育合作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自觉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家校共同达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构建和完善家校教育合作的科学、可持续的合作机制来有效促进家校教育合作,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