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中的“交互性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与环境处于互动平衡中,互动的中断会引发作为探究的“识知”过程。“识知”创生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支持人继续行动。“识知”的过程作为一种经验,被感知后具有了“意义”而成为认知性经验,有引导未来行动的功能;将其转化为符号时则构成杜威所说的知识,有助于创生未来更明智的行动。这一认识论内含杜威的“双重学习观”:一是基于个体的“行动—反思—行动”逻辑而呈现的“个体性学习观”,二是其交流理论中强调的个体社会性“参与”所呈现的“集体学习观”。对教师发展而言,前者为教师个体的反思性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后者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学习共同体这一具有民主精神的集体学习模式。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既改造了杜威以唯心主义哲学的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实践教育理论,又克服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羁绊,在行与知、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相契合。  相似文献   

3.
旁观和主观取向的传统认识论因难以突破简单化桎梏而陷入二元对立的“钟摆困境”,杜威提出的探究认识论为复杂性的重建开辟出“中间路径”。探究认识论集反思认识论与互动认识论于一体,以“实践转向”跨越先验本质的藩篱,既向相对不定性敞开,亦向相对确定性回归。它以“有根据的断言”作为阶段性成果,通过抽象与具象、分析与综合两种逻辑,借助困惑、预见、假设、推理、实验的五个思维步骤,呈现出“溯源—探索—省察”的三重“U型”学习环节构成的“直接经验感知—间接经验扩充—经验科学组织”的三阶“波型”学习过程。基于探究认识论的波型教导,可从营构探究兴趣的内在激发策略、提供探究资源的课程组织方案、采取探究体验的过程引导行动、创设探究表现的评价反馈举措等路径入手,让探究实践与探究认识交叠互生和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与杜威的“从做中学”都是针对当时国内的教育弊端提出的教育改良方法,有着相同的哲学与认识论立场,都是深受实验主义思想影响的产物,都有改造社会的理想追求。同时,陶行知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唯物主义知行观的影响,一贯重视知行关系,并且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5.
杜威实用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需要验证的“假设”,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人能动地探究世界的过程;真理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还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论意义。与此相关联的教学观是,教学是学生主动认知、验证、探究真理性知识的过程,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不仅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其成长的多种需要也得以满足,人之为人的特性得以彰显。杜威真理观为教学变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当代哲学已经从以语言哲学为中心转到以心智哲学为中心。心智是涉身的,心智哲学也是涉身的和经验、体验相关的。心智哲学与关注主体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及其相关联的语言能力,是一种体验型的哲学。语言不是认识论的工具,而是本体上的状态;言语就是身体,言语就是存在。认知语言学提倡人的主体性,研究心智活动及其外部表现,认为语言是人类相同的心智基础和涉身体验的外在表现,将对人类心智问题研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7.
自我有着多副面孔,例如生态学自我、经验中的主体自我、客体自我,以及叙事自我等。它们既然统称为“自我”,则暗示着自我的诸多面相可能分享统一的最小化结构。预测心智是晚近兴起的认知纲领,为心智活动构建统一计算原则:认知过程是基于生成模型的预测误差最小化过程。援引预测心智的晚近成果,特别是借助朱利安·齐沃斯坦(Julian Kiverstein)的洞见,尝试论证生态学自我作为包含自我最小化结构的初始自我,是由整合关切、身体与行动三要素的自我模型所实现的。进而,经验中的主体自我(呈现为在场感、拥有感与施动感这三种现象性感受)在预测心智框架下,亦可视作基于自我模型的认知机制在意识层面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哲学史上,实用主义对传统认识论的清理和改造十分彻底且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杜威是这一使命的最终完成者.笔者拟通过杜威对"知识的旁观者理论"的批判和对"实验的认知理论"的构建这一最具代表性的视角,来透析和折射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变.  相似文献   

9.
事实和意义是两种不同的认识对象,二者对应着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对于事实要以认知的方式去把握,对于意义要以理解的方式去揭示。认知事实和理解意义有很大的区别,不应将两种认识方式混同起来。近代认识论对认知方式有深入的研究,但对理解方式有所忽略。现代认识论把注意力转向意义理解问题,为认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10.
预测心智作为当代认知科学中炙手可热的心智模型,它巧妙地将心智、大脑以及行动整合成了一种统一的概念框架,为我们把握乃至破解心智的终极奥秘提供了独特的密钥。不过,囿于笛卡尔主义心灵图景的影响,人们在解读这一心智模型时总是深陷内在论的泥潭而无法自拔。因此,要想准确地解释与把握预测心智的真实面貌,那我们必须超越传统表征主义认知范式的藩篱,并将其安置于更加合理的认知图景下进行合理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自然主义认识论是奎因对于传统认识论问题给出的解答,也是奎因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奎因认为在处理人类认知问题上,不能期望拥有超越人类现有认知能力之上的一劳永逸的答案。自然主义认识论正是在现代哲学语言转向的大背景下,从语言层面上尝试解决传统认识论问题。从观察句出发到科学理论的建立,奎因把认识问题视为一个人类通过语言不断习得的过程,而人类的知识体系就是一个由语言交织起来的巨大网络。奎因对于认识论问题的解答激发了现代哲人对于传统哲学问题的持续思索。这种思索让人们对于语言、心灵、世界等概念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陈向明  赵康 《教育研究》2012,(4):108-114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知识"地位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杜威的实用主义知识论在理论层面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合理合法性"提供了支持。这种知识论视角超越了传统的心灵—世界二元知识论框架,在人类行动范畴中看知识,揭示了人类是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参与者,而不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世界的旁观者。这种知识论认为知识源自探究,由认知性经验而获得,是关于行动及其导致的结果之间关系的知识,体现在教师身上是有关教育教学行动及其带来的结果之间的关系的"实践性知识",具有引导未来行动的功能。杜威关于知识的工具性观点,还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教师的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孰高孰低之争,因为二者都来自经验,并最终服务于实践,这也使得教师的"知性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杜威和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理解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在对他们的“知行观”展开论述的基础上,得出他们对知行关系的理解的鲜明共同点就是强调知行的统一,而且坚持行的优先性原则。他们的“知行观”切中时弊,对指导人们端正做学问的态度,纠正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和知而不行的学术浮躁心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易晨冉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4):110-114,124
杜威和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理解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对他们的"知行观"展开论述的基础上,得出他们对知行关系的理解的鲜明共同点就是强调知行的统一,而且坚持行的优先性原则。他们的"知行观"切中时弊,对指导人们端正做学问的态度,纠正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和知而不行的学术浮躁心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探究是完成STEM学习的核心途径.然而,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探究",仍存在观念误读与实践偏差.杜威探究认识论打破了传统认识论二元对立的局面,对探究的本质与过程以及情境、经验、问题等关键概念进行了阐明与构造.因此,借助杜威探究认识论,对STEM学习中的"探究"哲学意蕴进行审思,对其跨学科和问题解决特性予以释误,并对围绕探究开展的历史实践加以剖析.研究表明,STEM学习中的"探究"应以有价值的问题为原点,经由"有控制的转变"而获得"有根据的断言".STEM学习中的"探究"应当实现知识、经验、情感的多维度跨越,从而形成能够判断当前情境并预测未来的断言,这才是其真正的结局.  相似文献   

16.
杜威和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理解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在对他们的"知行观"展开论述的基础上,得出他们对知行关系的理解的鲜明共同点就是强调知行的统一,而且坚持行的优先性原则。他们的"知行观"切中时弊,对指导人们端正做学问的态度,纠正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和知而不行的学术浮躁心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杜威在《教育哲学讲义》中提出的教育的心理学维度做了集中探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是理解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杜威的这一主张针对的是美国19世纪末教育组织碎片化的现状.他指出教育的整合不仅仅在于制度的整合,而更在于是否有一个根本的教育原则贯穿始终.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正是这个根本原则.它揭示的并不是心理构造,而是个体行动的展开.个体的主观人格正是在行动中塑造的.而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理解行动力以及培养行动力.对杜威来说,这一能力的培养优先于任何具体的知识.更进一步,杜威认为只有行动力的培养才能够有效回应现代教育的双重危机——博雅的自由教育有脱离现实的危险,而一个劳动分工高度发达的社会孕育的职业教育过于注重专门性和实效性又必然会挤压个体心智情感生长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关于知行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同志作了经典性的表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3页)但近年来,随着认识论研究的深化,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知和行的关系问题,以及知行最终统一于什么,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就知行系统的规定、知行相互决定及知行最终统一于需要,谈一些粗浅看法。一、知行系统的规定知就是认识,行就是实践。知行各自组成为系统。认知系统是包括人类全部观念的知识体系及一切意识现象。对这个系统可以  相似文献   

19.
心智逻辑理论是当前研究人类实际推理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假定有一种逻辑存在于人们的心智中,该理论致力于建立一个推理理论说明人们是如何通过推理程序运用推理图式实现推理的,并设计出问题难度实验来检验理论的预测。当前心智逻辑理论面临跨文化研究和心智模型理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在以"客观思维"为特征的西方传统哲学中,由于身体的被"遗忘",知觉被看做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结构性对象的过程。柏格森、梅洛.庞蒂等人由于注意到了知觉的身体相关性,揭示了形成境域性对象的可能性,但同时认为,境域性对象并非合适的认知对象。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境域性对象是哲学讨论的核心。作为认识对象,境所朝向的是客体的整体性、质性,"知性"构架由以阴阳五行模式为范例的功能性模型来充任。相对境的认识论,西方传统认识论(以康德哲学为典型形态)则是量的认识论。毫无疑问,这两种认识论应该是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