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晨冉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4):110-114,124
杜威和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理解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对他们的"知行观"展开论述的基础上,得出他们对知行关系的理解的鲜明共同点就是强调知行的统一,而且坚持行的优先性原则。他们的"知行观"切中时弊,对指导人们端正做学问的态度,纠正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和知而不行的学术浮躁心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杜威和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理解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在对他们的“知行观”展开论述的基础上,得出他们对知行关系的理解的鲜明共同点就是强调知行的统一,而且坚持行的优先性原则。他们的“知行观”切中时弊,对指导人们端正做学问的态度,纠正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和知而不行的学术浮躁心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主要表现为知行先后,知行高低,知行难易等论争。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的知行统一观是对中国古代知行观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使之成为中国化的科学的认识理论。我们把握知行理论对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提高认识能力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纵观知行观的历史演进,知行关系问题是知行观的核心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知行观来纠正教育中知行关系所谓的先后、难易、轻重、动静问题,从而使教育者的知与行、学习者的知与行以及互动型的知与行达到教育情景中的“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朱熹德育知行观是对先秦儒家及二程的德育知行观的继承和发展。朱熹德育知行观的具体应用体现在其贵知、重行和知行相须的德育方法上。朱熹知行统一的德育方法对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高校德育要深化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要加强道德实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做到以知导行,以行促知,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6.
对知行关系的认识会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模式,进而影响问题解决的方式.因此,首先破解常规系统中的知行关系.并通过研究活动系统,以活动系统为载体构建新的知行关系,主要有知识和行为的双向建构关系,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相关知识,社会因素下的知行关系及非确定性的知与行等.最后,从教学观,课程观和师生观等三个层面提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知行观的核心命题,也是王守仁与朱熹的分歧所在。王守仁所讲的"知行合一"包括三层基本内涵:第一,知行并进、不分前后;第二,知行本义合一;第三,知行相互包含。深入剖析可以发现,王守仁对于知行关系的基本看法与朱熹等人并无本质区别。对于这一点,王守仁和其他理学家凸显知行的伦理维度、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将知行范畴落实到"去人欲,存天理"都是明证。  相似文献   

8.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毛泽东的认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以实践为基础探讨了知行关系,不但超越了中国传统的知行观.而且成为了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讨论了毛泽东的认识论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宋明时期,知行关系成为理学家关注的焦点,从“知先行后”到“知行合一”,知行及知行关系被理学家赋予积极的道德内涵。由知行关系到格物致知,理学家同样赋予格物致知以丰富的道德意蕴,并把格物致知作为一种提高个体道德修养的必要手段。理学家的知行观,迎合了统治阶级加强道德教化,巩固宗法等级秩序的需要,对促进封建统治的稳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重视知行关系道德价值的同时,却漠视了人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到毛泽东知行统一观形成的思想史.揭示了中国知行关系演变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发展规律,并认为从知行合一到知行统一也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的唯物辩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知行关系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毛泽东对传统哲学中知行问题论争进行了批判、总结、改造、进而科学地阐述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相似文献   

12.
知行观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朱学有所不同,王阳明出于对当时流行的知行不一的社会风气的批判,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王学侧重于身心性命的修养,主张人心向善,并以良知为本体,凸显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知行范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希望建立统一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3.
“知行”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孙中山、毛泽东为指导伟大的社会变革将传统的“知行”观发展成完备的认识论,推动了历史的年轮。透过“知行”观几千年的发展史,从其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可以揭示其本质性的规律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认识,"行"主要指人的实际行动,"知行统一"就是道德认识和实际行动的统一。当前初中学生在思品课的学习中懂得了道理,却不能很好地把它转化为实际行动,知行不一,导致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差。如何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谈谈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5.
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别具特色的问题之一。宋明以来,它以个人为主体,主要围绕着知行的先后,分合,轻重,难易展开讨论的,这可以看作中国古代知行观的范式。王夫之穷尽了这一范式的发展余地,成为中国古代知行观的集大成者,在王夫之知行观的抽象理论中包含着封建主义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6.
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二者关系密切,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先导,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的产物和外在表现。近期,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道德知行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人们道德知行之间产生矛盾,出现言行不一现象,严重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矛盾必须在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优化社会环境,形成道德知行统一的氛围;引导教育对象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最终形成道德习惯;以实践训练的方式搭建内化与外化的桥梁;加强民主法制与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巩固道德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7.
本调查从分析品德心理结构中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关系入手 ,通过对淄博地区部分职业高中学生的抽样调查 ,把握当代职业高中学生知行关系的现状。调查结果发现 :职业高中学生存在明显的知行脱节问题。针对职业高中的特殊性 ,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分析了造成职高生知行脱节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最后指出本次调查的不足 ,有待于纵深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李二曲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灵原心体论"、"明体适用说"与"知行统一观"三个方面."灵原"主要探究"人体本原"问题,"明体适用说"是由"灵原"本体论推之而出的,"知行统一观"则说明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达到认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一、教材分析《哲学与人生》第七课侧重点是"如何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其中第四框题内容是"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着重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因此将本次德育实践活动课主题设计为"让成功之花为我们常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形成信念,践行成功教育。二、教学目标1.以学生的点滴"成功"以及相关评价为引导,增强  相似文献   

20.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在隋唐时被突出,到了宋代以至明清,更成了哲学讨论的重点,王夫之对以前的知行观,尤其是其朱熹和王阳明的知行观进行了批判和总结,达到了古代哲学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结合,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权威,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并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本文试着对此历程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