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应高度重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愉悦的写作心理。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学生在这一起步阶段并不喜欢习作,作文课对他们来说“无趣、无词、无劲”,成了小学生最惧怕和最头疼的事情,存在着严重的写作心理障碍,其表现如下。一是消极被动。表现为对作文课缺乏兴趣,厌倦拖沓,习作不主动,常消极应对教师的指导和讲评。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忽视了对学生写作主体需求和兴趣的培养,习作成为学生被动要完成的一种任务,而这种任务由于命题限制和各种作文技巧的过高要求又难以完成。习作内容上的要求激发不起主体的写作欲望;作文技巧上的过高要求又难以使学生享受到习作的成就感。久而久之,被动、消极与  相似文献   

2.
中年级习作教学是习作起步阶段,但学生写作素材缺乏,写作方法缺失,是起步作文教学面临的最大的困境。采用多种体验方式促进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在习作讲评中激发写作兴趣,渗透写作方法,促使写作常态化是解决这个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唐黎 《教书育人》2014,(10):23-24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起步作文是作文教学中的重点。三年级的起步作文重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信心,让学生在习作与分享中获得快乐。下面,笔者就以三年级习作《文具》为例,谈谈起步作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张秋燕 《黑河教育》2013,(11):41-41
有人曾就“你喜欢作文吗?”这个问题对某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表示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甚至有人形象地将“作文”称为“榨文”。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反思,我决定从自己任教的三年级着手,探寻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习作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有人说,灵感是一切创作的源头。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小学“作文”更名为“习作”,将传统作文教学过分重写作的方法、技巧和结果的作法,拓展为重视习作活动的全过程,即写作材料的获取、认识、展示、整理、交流、完善、表达等活动。当再次回顾和审视我们的习作教学时,我们看到了学生习作经历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质变。学生已由过去习作的接受者最终成为了习作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6.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三年级的习作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写作时“无从下笔,无内容可写”,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安排的习作任务完全是东拼西凑,绞尽脑汁,对习作毫无兴趣,所以说这一时期的习作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积极主动探索三年级作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让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  相似文献   

7.
习作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的难点,日常习作中经常出现大篇幅和大面积的“流水账”作文,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降低学生习作压力,本文从一种“独特”的路径着手,从写作意图/中心主旨的方向出发,“倒推”作文的写作,以一种“另类”的写作手段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的日常习作训练。  相似文献   

8.
小学传统的习作教学重指导轻评改,一直无法摆脱“作文难”的现状。按照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要求,在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就运用网络互动平台辅助习作评改,既重指导更重评改,把写作文更要改作文的意识从习作一开始就植根于学生的头脑,逐步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作文,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这个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指导,除了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之外,还必须关注学生是否乐写.现实是,不少学生怕写作文,拿到题目后,既不知道写什么,也不清楚如何写.确实,要将三年级的孩子领过作文的门槛,并非易事,一方面,教师必须千万百计引来源头活水;另一方面,教师还得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克服畏难情绪,唯有如此,方能见效.结合近几年的起步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通过“四度”引领,即“先说后写,降低难度”、“走进生活,厚积薄发”、“揣摩章法,把握尺度”、“虚实结合,张弛有度”,把学生领过写作的门槛.  相似文献   

10.
三年级是小学语文作文的起步阶段,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至关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单一的作文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习作个性化的需要,作文评价的多元化是新课程作文评价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探索构建多元有效的评价体系,以评促写,以改促文,真正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习作兴趣及习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三年级是小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那么如何让学生走稳习作之路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教师利用微写作激发学生对于习作的兴趣,在逐步培养他们的一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积累写作能力,同时通过微写作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处在习作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微写作是培养和渐次提高其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也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奠定基础,达到有效的微写作,就需要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策略进行写作指导、练习等。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到四从写话、习作人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这就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作文的目的是培养兴趣,增强自信。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保护和加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是习作教学的重点,因此,习作的评语也要以此为重点。教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要走边儿童的经验世界,体会儿童的心理,用自己的心去感怊孩子的心灵,用自己的情去评价孩子们的习作,用自己的一词一句去点燃学生的习作热情,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被欣赏中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提出:作文教学要先让学生敢于表达,再慢慢让学生善于表达,起步阶段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写作,尽量少干预,不说教。要关注学生写作的投入状态,尊重学生作文的语言个性,必要时给予指导和督促。《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2学段习作教学目标4也规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在实际习作教学中,老师们常有左右为难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系统地、序列性地习作起步训练.与中年级习作教学进行有机衔接,提前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为中高年级学生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推动小学作文教学,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重要阵地.小学中段的习作,是习作的起始,在这个起步阶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期末复习阶段,借助写作地图复习作文,让习作思维可视化,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绘制指路牌,帮助学生紧扣习作主题;借助环绕圈,整理归纳平时习作素材;凭借提纲表,丰富习作重要环节;制作名片图,牢记特殊文体的格式。在复习阶段运用写作地图这一"利器",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将发挥事半功倍、以一当十的神奇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新课标指出,小学三年级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但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的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起步作文,学生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我们应该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昵?  相似文献   

18.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十余年,笔者深感小学习作教学进入瓶颈状态。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困惑不已,而学生更是谈习作而“色变”,于是学生的“无奈作文”“拿来作文”让人心寒,千篇一律、千人一腔。《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的关键在于:第一,能不能激起学生乐写的兴趣;第二,有没有创设一个乐写的氛围;第三,有没有让学生掌握足以用来自由表达自己感受与积蓄的技能。也就是说,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认识积累基本功、语言文字基本功和应对基本功。从《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重情感态度,把懂得为什么而作、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放在首位;二是重过程,强调观察、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重视选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三是提倡自主写作,降低要求,减少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这样门槛放低了,入门也就容易了。在教学中,笔者不断努力,并且小有成效。  相似文献   

19.
习作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学生普遍存在畏惧作文、厌倦作文的心理倾向,非常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如何让学生爱写作?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激发写作兴趣;写作指导;积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在作文批语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小学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可谓尽心尽力:课前,能悉心引导学生搜集素材;课上,能耐心指导学生写作技法;课后,能精心批改学生的习作。尽管如此,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徘徊在初始阶段,写作热情悄然呈萎缩之势,写作的内容却与自己的生活渐行渐远。为何我们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归根结底,习作教学只见“作文”,不见“儿童”,“人”与“文”成为教学场景中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