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三级课程体制.但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最终的再设计与实施都是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水平和课程整合能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设计也只是一种蓝本,必须通过教师的再创造才能实施。教师是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传播者.如何将国家课程和其他一切先进的、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开发即学校依据自身的办学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的有效资源,组织本校有关人员,按照国家和地方制订的课程纲要精神,自主、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需求的课程研发活动.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的教育信念、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助于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三级课程体制,但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最终的再设计与实施都在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要靠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水平和课程整合能力的发展。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设计也只是一种蓝本,必须通过教师的再创造才能实施。如综合课程中,教学内容、方法都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需要  相似文献   

4.
校本化课程建设包括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两个方面,它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一种教育追求。校本化课程建设的实质是学校课程文化的确立与转换,以及学校文化的重建和教师文化的革新。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后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课程模式。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受到各地区学校的青睐。校本课程的研发是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创办特色学校的契机。辽西地域文化校本课程,以辽西地域文化资源为基础,力求研发适合本地区教育教学和学生特点的语文校本课程,希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文化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中表现出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不熟悉、课程资源意识不强及开发能力弱、主要以艺术类课程资源开发为主、各方的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转变这一局面需要教师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提高课程开发能力,拓宽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渠道,寻求政府、学校和家长的广泛支持等.  相似文献   

7.
<正>寄宿制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要密切联系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的需要。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和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影响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以N中学为研究对象,结合调查问卷,对寄宿制学校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意愿及能力进行了分析。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基本能力要求1.课程意识及课程能力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有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能在准确评估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环境和自身能力,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同时要积极利用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对课程的多样化需求以及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推进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寻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生长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合理利用传统优势资源,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奠定国民精神的“根底”;开发形式多样的语文校本课程,满足学习个体的不同发展需要;努力创设和谐发展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时间与制度保障,让课程充满生命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专业化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但教师的专业化素养不是培训出来的,它扎根于教育生活的土壤,以教师的自动力为源泉,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为契机。新课程赋予语文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权力,让广大教师有了用武之地。开发课堂资源,提升教师课堂设计和管理能力;开发校本资源,发展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开掘社会资源,增强教师实施生活教育的能力,促进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推动教育系统工程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崔铁男 《时代教育》2010,(4):187-18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还肩负着挖掘当地的语文资源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的责任。具体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加强学生听说能力训练;利用身边资源,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拓展阅读空间;发挥学校和地方资源优势,培养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袁迎春 《教育探索》2003,(10):23-25
以教师为本位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途径。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取舍,修正,并结合学校和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而形成校本课程,其中自然包含着隐性的校本课程。隐性的校本课程具有许多特质,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于教师本身资源的开掘。  相似文献   

12.
王英 《考试周刊》2009,(26):219-221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次革命,它对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富有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是学生、社会、知识的校本课程的整合。为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开发适合专业拓展的空间,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这为专业教师投身教育改革,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对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理论指导和实际要求。目前,西北藏区的民族教师承担不同程度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项目,但教师在具体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遇到语言障碍、文化冲突、专业人员匮乏等困难。文章针对藏族教师参与开发民族文化课程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校本课程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在国家课程开发的同时进行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即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3级课程开发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广大教师来讲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课改初期,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对教师进行了通识培训,但在与一线教师进行有关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交流时发现,广大教师对什么是校本课程的理解还存在误区。归纳起来如下:“校本课程开发是可有可无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自己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开展特色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国家、地方指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和资源,由学校成员独立或与校外人员合作开展的,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为目标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一本国家通编的教材,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新的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给全国课程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开设校本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增强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补充和消除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过于统一、过于宽泛、过于系统的不足和缺陷。在这种形势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应运而生。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向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7.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古村落"文化自觉"的交汇点上,古村落文化校本课程既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也有学校层面全新的自主开发。古村落文化校本课程具有原生综合、实践探索、动态创新等特性,从国家课程校本化到学校全新开发,这些特性依次增强。在古村落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开发主体首先要清楚自己的文化视界,依循合理的视界,选择适切的课程实施方式,并有效利用古村落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使得教师的专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权力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关注。本文主要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权力诠释、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权力分配、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权力表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权力管理。  相似文献   

19.
<正>无论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建设,都涉及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正确认识、开发、利用教材资源呢?一、超越教材资源的狭义理解在日常教学用语中,教师在谈论教材资源时使用的往往是其狭义概念,即教材、练习册和参考资料等文本材料,而且将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0.
一 自从我国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尤其是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以来,各地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被激发出来,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深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但充分调动了各地学校及教师的积极性和智慧,而且改善了学校课程的结构及质量,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其中主要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更是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