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祝昊冉 《寻根》2023,(1):38-43
<正>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中尤以词汇最为敏感,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都可以通过词语镌刻下来。尽管文献在保存语言材料时不可能将所有的词汇都记录下来,有的或许曾经记录下来,但在流传过程中亡佚了。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搜集到的词汇材料,自身就有不完整性。但即使是这些有类似抽样性质的材料,我们对其中某些词汇成分(本文指的是以“头”这一构词语素为纽带的一批词,主要是人名、  相似文献   

2.
胡其柱 《寻根》2008,(4):106-113
在人的社会里,有主流与边缘之分;在词的世界里,亦有核心与辅助之别。有些词汇星光闪耀,牢牢占据着词语世界的中心;有些词汇则默默无闻,只能充当核心概念的点缀。但是,词语有时候就像人生一样,不会祖祖辈辈役于人下,也不会世世代代享受荣华富贵。前现代社会一些不引人注意的旧词,到了现代则有可能成为万众瞩目的新锐。“自由”一词便是再明显不过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表示颜色的词汇像漂亮的彩虹那样,丰富多彩,五彩缤纷,应有尽有。颜色词也叫感官词,是英语词库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对描述事物的色彩,表达文字的思想内容以及在加强语言的感染力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而且还往往有着其他特殊的含义及用法。black除为...  相似文献   

4.
张泰 《华夏文化》2015,(1):37-38
元曲是元代最为重要的一种文艺形式,口语化色彩浓厚,因而,元曲在汉语史研究特别是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口语化程度高,其中不少词语难以索解,甚至出现误解。"马包"与"孛篮"为元曲中所用之词,然专家学者所释之义均有可商之处,笔者不揣浅陋在此提出浅见,抛砖引玉,愿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如何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与其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以中国日报网编写的《最新汉英特色词汇词典》和英美期刊译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中外期刊对中国特色词汇采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异同。研究表明,《中国日报》的翻译策略是以"归化"为主,翻译方法以意译为主、仿译次之;而英美期刊的策略则以"异化"为主,方法以音译为主、仿译次之。从语言接触和文化传播视角看,"异化"翻译策略和音译、仿译的方法,更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6.
刘畅 《世界文化》2011,(3):45-46
一次去学校附近有韩国国家历史遗迹之称的健陵和隆陵参观,见到价目表上有“大人”1000韩元,“小人”500韩元,不觉有点好奇。在中国,绝对不会用“小人”来代表儿童的,因为它有众所周知的其它含义。这里用“小人”来称呼儿童,可以说是保留了这一词汇最原始的用法。  相似文献   

7.
《寻根》2020,(4)
正疫病,因其传染性强、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等原因,历朝历代都是政府极为重视的大事,稍有规模的疫情必被史官记录在册。中古时期有关疫病的记载主要集中在正史《五行志》中,多以"疫""疠"为共同语素,构成一组具有同义或近义的概括性词汇,如疫、大疫、疾疫、瘴疫、春疫、疫疠、瘴疠、饥疠、疠疾、疠疫、寒疠等。那么"疫""疠"之间有何不同?这还需从二者字义本源说起。  相似文献   

8.
“书香”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一个名词,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特有的一个典雅的词汇,有着美好的内涵。书香是指高雅的典籍,也指读书人的书卷气息和文化氤氲。由此可见我们是一个崇尚文化、崇尚读书、珍爱书籍的民族。“书香”的由来是有一种名叫芸草的植物,又叫芸香,因其气味能杀书虫,  相似文献   

9.
中国创造了辉煌的中古文明,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公元1世纪至15世纪间走在世界前列。然而,自16世纪开始,却渐次落後於经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洗礼而实现文明近代转型的西方,并自外于18世纪发端於西欧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10.
《中外文化交流》2014,(9):53-54
2014年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元年,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拐点阶段”,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更趋复杂,但机遇与挑战同样并存。在此时代背景下,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不转型是穷途末路,转型才可能绝处逢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首部殷墟甲骨文词义整理专著、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年福撰写的《甲骨文词义论稿》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弥补了迄今学术界对甲骨文词汇研究方面的缺失。本书上编,作者对确认的甲骨文普通词词义进行详尽类举。列举了273个多义词词目及其义项,对1192个普通词先根据词性义分类,再根据词汇意义类属划分其主题义进行描写,并整理了525个有本义用例的词目。作者不仅破解了一些疑难字,也对学术界已有的释字成果进行了佐证、补充和改释。本书下编由45篇甲骨文疏证的文章组成。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统计分析方法,对《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教材1-4册词汇特征进行分析,考察了词汇的多样性、词汇密度、复现率以及核心词汇和学术词汇在教材中的覆盖情况。结果显示,教材中仅出现一次的低频词比例超过半数,学术词汇覆盖率偏低,很难满足学生认知水平发展。文章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词汇学习提出两点建议:对核心词汇和低频词汇可以采用梯度学习顺序;基础阶段开始设置一定的理论课程,增加学生的学术词汇量,提高其分析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李新业 《寻根》2010,(5):102-104
<正>"夜叉"是佛教词语,梵语音译词,随佛教传入中土而生根发芽,并被汉语词汇吸收,并引申出新的意义。夜叉不仅出现在佛教典籍中,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大量出现,完全被汉语化了。在汉译佛经中,夜叉有很多译名,音译有:药叉、阅叉、野叉等;意译有:能啖鬼、轻捷、贵人、祠祭鬼等。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五:"阅叉,以拙反,或云夜叉,皆讹也,正言药叉。此译云能啖  相似文献   

14.
<正>"经典"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其内涵与外延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实际上,往往不是这样,不少以"经典"命名的事物却常常使人产生疑窦:什么书才是"经典"呢?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经典"本有明晰的所指,大多指典范的儒家典籍,如:"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汉书·孙宝传》)"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  相似文献   

15.
《论语》"君子"文化被学界广为关注,但对"君子"一词的理解却多有偏误。本文从"君子"一词语义结构分析入手,探讨溯源"君子"一词的构词理据,认为:《论语》"君子"一词一方面沿袭了自《周易》、《诗经》以来的"君子"词义,同时又从为政者和为学者两个维度展开论述,重"位"亦重"德",二者统一于对现世君子的批判和对未来君子的塑造上。《论语》"君子"词义重"位"亦重"德"的现象反映了社会文化对词汇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邹全荣 《寻根》2011,(6):104-106
遗存于武夷山乡土上的古村落,建筑景观透射出浓郁的人文色彩。村落景观的营造,无不围绕着利民、利生、和谐、安定的社区功能来构建。笔者在为下梅村编写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文本时,采集了大量的人文史料,从中发现了在这个建筑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洋务运动的讨论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对“洋务”本身的界定,尚缺乏较为深入系统的讨论。本对“洋务”一词的由来和时人对该词的使用、总理衙门设立的动因和真正作用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认为“洋务”和总理衙门都是古代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过程中传统外交观在列强武力侵略下的体现,都含有对这种侵略的愤怒及暗中抵制。  相似文献   

18.
"尊德性"、"道问学"的讨论关涉传统学术的方法论和目的论,有清一代"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折射出传统学术在宋明理学与清学之间的转轨。清初孟学研究中诸如博约论、心性与问学等问题无不曲折回应了学界"尊德性"、"道问学"的争论,成为探究清初学风转折的重要路径。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清初学风由"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推身移步隐含了清代学风的新走向,同时在方法论和目的论上影响着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9.
一简说“文化”与“文明”首先我想略为清一下“文化”和“文明”这些词汇的含义。对这些含义,古今中外已有了好些不同的说法,尤其是十八世纪以後,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史学家,往往用法不一,我在这裹不多加分析。现在中文多把英文culture译作“文化”,把civilization译作“  相似文献   

20.
在王国维的"意境"、"境界"说中,他特别强调"观"的重要意义。因此,理解王国维所说的词何以"观",也许正是我们弄清他"意境"、"境界"说审美内涵的解穴之处。它不仅显现了王国维对"人生之问题"的热切关注,反映出特定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绝望和寻求出路的悲壮,而且顺应时代的发展,确立了"情"与"景"在"意境"理论中的核心地位,促成了传统意境理论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