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杰  陈燕 《新闻世界》2012,(8):192-194
微博已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尤其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以微博为平台的信息传播具有网络难以避免的虚拟性和复杂性,这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武汉市5所高校500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从媒介接触情况、媒介使用参与情况、媒介认知理解能力、媒介评估批判能力四个方面,调查和探讨了武汉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推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兵 《中国传媒科技》2013,(10):139-140
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作为"平民媒体"的微博,因其使用的快捷性、信息渠道的广泛性、信息传播裂变性等特性,顺应了全媒体时代受众群体"快餐式"信息获取的需求,正逐步侵蚀改变着传统新闻传播形态,使微博时代新闻传播面临着巨大变革。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微博时代新闻传播的变革与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在对新闻信息的接受上已经逐渐远离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手机和网络这样互动性更强,信息发布和反馈更及时的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媒介。本文在对大学生的新闻接触使用状况的凋查基础上展开研究,分析大学生新闻接触状况的特点和倾向性,以及这一群体在新闻传播媒介和内容的选择偏向。并就建构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微博作为重要的社交媒体之一,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追捧,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及有效利用微博,形成对其信息的批判性解读,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环。论文采取实证调查的方法,对福建省高校大学生的微博使用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媒介的接触和选择上存在盲目跟风的情况;对媒介内容的解读上过于感性和随意;在媒介利用上缺乏时间和注意力的管理等。对此,本文从注意力、垃圾识别、网络参与和协作等方面,探索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浅议微博对于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传播形态和人际交流工具,很自然地受到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们的追捧,可以说,微博的使用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但是,微博在信息传播、舆论建构以及其特定的信息环境也给这些学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本文即是通过分析微博本身特性,结合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探讨这些消极影响究竟是怎样形成和表现的。  相似文献   

6.
李剑桥 《今传媒》2013,(1):98-100
如今,微博已然成为一个全新的媒介形态,这种信息个性化、个人化的生产传播方式,促使专业媒体记者纷纷介入微博,成为微博世界中的一个活跃群体。记者微博为记者提供了另一个传播的渠道和表达的空间,记者以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媒介中,其间存在的差异和张力,使得记者微博具有了进行深入探究的可能性。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我国报纸记者使用微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于冬梅  王玉伟 《新闻世界》2013,(11):158-160
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是其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重要砝码。本文结合对绥化学院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情况,分析了微博平台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数字时代的技术革新和市场需求不断生成新的传播形式,微博方兴未艾,微信已悄然兴起。微博与微信两者均具有移动和有线互联的性质,实现了跨媒体平台的沟通,微博兼顾了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三个范围内的互联,微信目前还局限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传播。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介形态、媒介内容、媒介生产的界限,然而又有所不同,在新闻发布方式上,微博新闻主要是用户自生成内容,微信新闻主要是网站推送;微信以虚拟场域人际互动为主,而微博兼具社交媒体和twitter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微博用户中,大学生因其自主参与性强、思维创新等特点成为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微博信息环境构建的过程中,不免受到微博的影响。本文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信息获取方式、行为方式参与方式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阐述微博对大学生影响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用户占网民群体的一半以上,是微信用户的主力。与中老年用户相比,青少年微信用户好友数量较多,微信使用、信息表达和信息互动更加活跃。青少年用户在微信使用目的和信息内容选择上具有更强的情感交流、休闲娱乐和消费营销特征,而中老年用户具有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获取属性。青少年用户的新媒体使用更加具有多样性,虽然每天使用微信的频率低于中老年用户,但使用微博、网站、客户端的频率均高于中老年用户。与中老年人喜欢通过微信了解新闻和突发事件不同,青少年更倾向于通过微博和其他客户端了解新闻和突发事件信息。青少年用户对微信的媒介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遵守情况的评价低于中老年用户,比中老年用户更认为微信需要加强治理。在治理手段上,青少年用户更倾向于通过提高用户素质和加强审核把关与技术监控来治理微信。  相似文献   

11.
手机早已不是新的沟通工具,却是目前大学生应用最广泛的新兴媒介工具,使大学生手机社交APP的使用情况成为一个新的调查领域,笔者通过对上海理工大学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接触、使用、信任、依赖等维度,研究了目前上海大学生手机社交APP的使用行为。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使用手机社交APP处于尚且理性状态,多数大学生利用这些APP进行新闻信息获取、进行即时聊天交流,他们没有对这些APP产生过多依赖,并认为手机社交APP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沟通。  相似文献   

12.
刘振声 《新闻大学》2013,(1):119-129
近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迅速兴起,社交媒体依赖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本文以大学生微博用户为主体,通过文献梳理与定量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微博依赖测度标准与微博使用的主要媒介需求.后期通过定量调查结,分析发现微博依赖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便捷的媒介接触促进了微博依赖的形成;微博依赖既是受众主动寻求积极媒介满足的结果,又包含显著的被动性和非目的性.  相似文献   

13.
微博是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微博具有实效性强、适用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特别是手机微博软件的出现,立即引发了人们的争相使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发布新闻和进行新闻评论,激发了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传播热情。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对目前我国微博的主要传播特点及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使用微博原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阳 《新闻世界》2011,(5):98-99
微博以其信息公开化、碎片化、参与性和实时性强等特点在全球风靡,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随着微博的普及,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本文在探究微博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论证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原因。笔者认为微博将在信息满足、自我诉求、参与社会、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自媒体”的兴起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凯  梁浩明 《东南传播》2012,(2):125-126
互联网发展迅速,各种网络应用技术层出不穷。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在"自媒体"应用普及的影响下,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大学生是"自媒体"最为活跃的用户群体,这给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互联网发展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需要,除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举办主题讲座、论坛、竞赛,以大学生社团为单位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论坛、学校官方微博等方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6.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介产业发展的趋势,在这种传播环境下,微博作为网络时代媒介融合的代表,其新闻传播有着鲜明的特点。本文探讨了微博传播新闻信息的特点、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其对于新闻传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理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方法,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大学生移动新闻客户端用户的特征、使用行为、使用动机和满意度问题。研究发现:大学生使用者较非使用者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社交活跃度,同时使用者利用门户网站获取新闻的频率更高,但在传统媒体的使用频率方面与非使用者并无显著差异;在大学生使用群体中,用户行为呈现典型的阅读碎片化和浅层化特征,同时用户在新闻阅读中乐于分享和点赞,却疏于评论;了解新闻资讯、获取有用信息、娱乐消遣、表达个人意见和促进社会交往这五大动机均能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总体满意度和社交满意度,但显著影响阅读满意度的只有了解新闻资讯和获取有用信息这两个动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研究跨地域文化群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使用情况,以及不同媒介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调查发现,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受访者在获取和传播文化信息时,受到熟悉程度的影响,在传播“本文化“与“他文化“时会选用具有明显差异的传播媒介。而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带来的“拟态环境“效应,使分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个体在获取有效信息时受到象征性现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研究跨地域文化群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使用情况,以及不同媒介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调查发现,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受访者在获取和传播文化信息时,受到熟悉程度的影响,在传播“本文化“与“他文化“时会选用具有明显差异的传播媒介。而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带来的“拟态环境“效应,使分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个体在获取有效信息时受到象征性现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任玮 《新闻世界》2010,(4):82-83
本文主要研究跨地域文化群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使用情况,以及不同媒介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调查发现,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受访者在获取和传播文化信息时,受到熟悉程度的影响,在传播"本文化"与"他文化"时会选用具有明显差异的传播媒介。而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带来的"拟态环境"效应,使分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个体在获取有效信息时受到象征性现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