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留学生》2003,(6)
巴黎城内有不少文化名人故居值得一看,大文豪巴尔扎克故居是少不了要去看看的。巴尔扎克故居坐落在第十六区莱努合大街47号。我又是乘地铁又是步行终于找到了莱努街。门前木牌上写着巴尔扎克的名字,这里环境清雅幽静,完全听不到巴黎喧嚣的市声。几分田园风光的意味,说明当年这里曾是盛产葡萄美酒的郊区,当年这一带以盛产小麦而著名。巴尔扎克也许就是看上了这地方的清雅幽静。首先必须穿过一座小花园才进入巴尔扎克住过的那幢小楼。进入小花园令我眼前一亮:临街的墙上嵌着一块长  相似文献   

2.
每年9月第三个周末举办的“文化遗产日”是法国规模最大的文化节目。今年的“文化遗产日”于9月14日和15日两天举行。清晨,首都巴黎的爱丽舍宫总统府、马提翁宫总理府、波旁宫国民议会大厦、卢森堡宫参议院以及巴黎市政厅大厦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们耐心等待着进入这些古老建筑中去看个究竟,因为平时这些国家政府的办公要地总是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遍布法国城乡各地的上万个古建筑在“文化遗产日”期间同时向公众开放。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文学与遗产”,法国一批近代著名作家成为本次活动集中宣传的中心人物。巴黎地区重点介绍的是巴尔扎克,主办者以作家的巴黎故居为  相似文献   

3.
距离法国首都巴黎120公里的诺曼底省米尔维勒镇有一个城堡,在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堡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现代奥运之父、教育家、历史学家皮埃尔·顾拜旦:1863—1937。这里便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的故居。  相似文献   

4.
作为最早的“巴黎乡巴佬”,巴尔扎克对巴黎这座城市的怨恨构成了他精确想象的驱动力,“人人都是性格面具”则是其重要发现,也是其人物被赋予木偶般特征的前提条件。他的作品具有某种音乐意味,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面向则构成了其历史的复合体。贪婪、对金钱的渴求和向上爬的狂热进入到资本主义的体系之中,这也是巴尔扎克小说中高布塞克们、拉斯第涅们、伏脱冷们永不停歇的动力。与其说巴尔扎克“反映”了这个世界,不如说他是以局外人的怀疑重构了这个世界,因此,他的现实主义以现实的缺失为基础。马克思认为“巴尔扎克曾对各种各样的贪婪作了透彻的研究”,但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的深刻理解与马克思的经济分析恰恰相反,他是通过盲打误撞的观相术来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趋势的。而当恩格斯说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相比他更喜欢巴尔扎克时,这只意味着巴尔扎克比左拉更少拥有现实的因素。在《幻灭》中,吕庞泼莱由一个满怀文学抱负的热血青年变成一个小白脸是值得深思的,而巴尔扎克的发现之一则是作者和所写内容的非同一性。  相似文献   

5.
到生活中去     
巴尔扎克的“摄魂法”当我们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时,总感到他的作品非常贴近生活,让人觉得很亲切。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从资本家到工人,他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为什么他的描写会有这样的效果呢?他又是如何了解和把握他所要描写的对象的呢?原来,他采用了一种很特别的观察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方法。一天深夜,巴黎贫穷工人的聚集地巴耐区的街头,冷冷清清,巴尔扎克一个人独自在那里徘徊。他东张西望,不时地低头看表,像是在等什么人。到了11点钟左右,巴耐区唯一的一家剧院散场了,观众从剧院里涌了出来。人群中一对工人模样的年轻夫妇,带…  相似文献   

6.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在一篇短篇小说里,写了一个名叫贞娜的年轻修女的故事。故事大意是:修道院派她到巴黎办事,她  相似文献   

7.
一、课堂导入 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8月20日,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他的好友,法国浪漫主义运动领袖雨果冒雨来到公墓,面对前来悼念的法国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雨果的这篇演讲词——《巴尔扎克葬词》(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8.
在巴尔扎克走入中国的最初几十年里,除林纾、穆木天、傅雷等翻译家为之作出过努力外,语言学家高名凯的贡献也不少.他既是<人间喜剧>的系统呈现者,又是对巴尔扎克的总体观照者.他为巴尔扎克的中国之行铺垫了基石,开阔了视野,让中国受众领略到了原作者的富实.他是不容忽略的巴尔扎克传播者.  相似文献   

9.
巴尔扎克为《巴黎杂志》创刊号写一部中篇小说。小说所描写的主人公是一个有天才的人,过着不安定的生活,受着奸恶贪婪者的欺诈、剥削,最后死于饥饿和贫困中。巴尔扎克为了给这个人物找一个和他命运相称的名字,苦苦思索半年,仍然毫无结果。他相信小说人物的姓名不能硬造,只能去发现。有一天,他走在巴黎的街上,突然发现有张广告牌上写着一个裁缝匠的姓名——马卡。他豁然开朗,就以  相似文献   

10.
要论工作勤奋,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近读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著的《巴尔扎克传》,文中生动的记载了身为作家的巴尔扎克是怎样工作的: 每天深夜十二点钟,当整个巴黎万籁俱寂的时候。巴尔扎克起床开始精神抖擞的工作。他一坐到桌前,就疾笔如飞,他的笔一直在纸上不提起来。一直到一阵痉挛的打击强迫他松了手指。或是他写的东西在眼前浮动起来——疲劳的头晕眼花的时候。就这样一直工作到早上八点.他的仆人敲门进来送上简便的早饭。这表示  相似文献   

11.
一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是十九世纪前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生于法国西部杜尔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祖父原是一个农民。父亲在大革命年代发迹当上了政府官吏,后又混入银行界,成为金融资本家。巴尔扎克少年时被送入教会学校学习,1818年至1819年进巴黎法科学学校学法律,毕业后,拒绝父亲要他当律师的要求,毅然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巴尔扎克的生活道路是极其坎坷不平的,他的一生是在失意、贫穷、负债与困恼中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故居     
1889年,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他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1958年7月1日,他的故居被辟为李大钊故居纪念馆,并于1988年1月13日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大钊故居位于大黑坨村中央,紧邻穿村而过的公路,占地面积约1010平方米。现在这里陈列着李大钊生平照片、手稿、书刊、遗物及有关资料,房屋院落保存完好,每天接待着慕名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这里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宣传这位伟大革命先驱者事迹的课堂。李大钊故居旧貌李大钊夫妇生活过的地方李大钊出生的东厢房李大钊故居中的雕像李大钊故居…  相似文献   

13.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于1799年5月出生于巴黎以南图尔城的一个中等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就不为父母所爱,6岁时,被送到一所教会学校读书,六年没回一次家。后来,他的父亲因职务调动,全家又迁到巴黎。在巴黎,他由于举止笨拙,不擅长社交,闹了许多笑话。当他气愤地从舞场跑出来时,他握着拳头发誓说:“我不用跳舞,要用别的方法来征服世界。”不久,巴尔扎克便出现在了塞纳河畔的旧书摊旁,在那里他一呆就是几个小时。这时,他发现,在当时黑暗的世界里,书是最可爱的。很快,他的住房里就堆满了旧书…  相似文献   

14.
巴尔扎克为《巴黎杂志》创刊号写过一部中篇小说。小说所描绘的是一个有天才的人如何过着不安定的生活,受着贪婪、奸险的人的欺诈和剥削,最后死于饥饿和贫困。巴尔扎克为了给这个人物找一个和他命运相称的名字,苦苦思索了半年,仍然毫无结果。于是他断定小说人物的姓氏是不能硬造出来的,只能去发现它。他的一位好友给他提供  相似文献   

15.
西柏坡精神     
2007年的公司年终总结会,选在中国的革命圣地西柏坡召开。60年前,新中国正是从这里走来。 尽管公司员工对这段耳熟能详的历史都有所了解,但当真正来到西柏坡,体会到西柏坡的革命气息时,尤其是在参观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故居、七届二中全会遗址以及西柏坡纪念馆之后,又是一番别样的感受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16.
《巴尔扎克葬词》中写道:“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人间喜剧》),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雨果在这里高度评价《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把它看作一部浓缩的历史,使人们从中看出“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看出作者给人们揭示的“现实”。这是巴尔扎克研究中第一次提出的独创性见解,它启发了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论…  相似文献   

17.
1799年,巴尔扎克出生于法国的杜尔城,他的家庭较为富有,父母都希望他有一天能出人头地,成为律师。7岁时,巴尔扎克被父亲送到旺多姆一所教会学校读书。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巴尔扎克对学校安排的课程很不满意,但对文学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偷偷地找一些小说阅读。有一天,他在阁楼上玩耍,发现阁楼上收藏着许多书,其中有文学书、哲学书和医学书等。他如获至宝,全神贯注地扑进书的海洋中,如痴如醉地读着这些书。这为他后来成为文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学毕业后,巴尔扎克随同父母来到法国首都巴黎。他一面在大学里学习,一面在一家律师事务所…  相似文献   

18.
葛朗台是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里一个通过政权更迭大发横财的暴发户,是大革命后得势的资产阶级的代表,又是复辟王朝时期游刃有余的大财主。  相似文献   

19.
《林黛玉进贾府》通过叙写林黛玉初次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井然有序地介绍了一大批主要人物,既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引子,又是全书的总纲。而作者语言的艺术功力,在这里也已展露锋芒。(二)语言个性化。鲁迅先生曾说:“高尔基很谅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  相似文献   

20.
巴黎,作为艺术之都,早已名扬天下,然而它更是一座文化之都,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留下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伟大篇章,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小仲马、莫泊桑……每次谈起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法国朋友都表现出无限的骄傲与自豪。此次巴黎之行,除游览名胜古迹之外,还有一个“耿耿于怀”的目的,就是想亲身感受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