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发现一道风景师:不用我说大家也一定清楚,《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是吧?生:(齐答)是。师:但是,关于“二泉映月”,还有一点,如果我不提醒,大家就不一定清楚。其实,“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著名的风景。不信,你去书上找找看。就是这篇课文,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还真不少。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师:谁找到了?把你找到的风景读给大家听一听。生1:(朗读)“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水声。”师:好一个“水面月光如银”。这是一…  相似文献   

2.
师:(板书:二泉映月)读题目。生:(轻声地)二泉映月。师:声音再响一些。生:(大声地)二泉映月。师:《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  相似文献   

3.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根据教材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音乐,可优化教学过程,生成精彩。第1次听,感知乐曲内容背景:教学伊始片断实录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一起欣赏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著名乐曲《二泉映月》,听的时候要用心,听听这首乐曲怎样?(播放音乐)师:欣赏以后你们感觉怎样?生:(齐)好听。师:你觉得好听在哪?生:乐曲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生:旋律富有变化。刚开…  相似文献   

4.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对理解文章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做到以读代讲,让学生自悟情理呢?下面是笔者从特级教师武凤霞《有的人》教学中得到的启发. [片段一]适当点拨,自读自悟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没人举手) 师:是不是想自己先读一遍呢?(生点头)好的,自己读读吧!(朗朗的读书声响起来,生读得很投入)  相似文献   

5.
(导课。师启发生大声发言。板书:二泉映月) 师:请读题目。生:(轻声地)二泉映月。师:再响亮一些。生:(大声地)二泉映月。师:《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 生:是阿炳创作的。生:阿炳的原名是华彦钧。  相似文献   

6.
学生: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五年级时间:2004年10月25日师:我课前了解到,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说一说“二泉映月”是什么?生:“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曲。生:更确切地说,“二泉映月”是一首经典的二胡曲。师:“经典”这个词用在这里非常准确。生《:二泉映月》是阿炳创作的一首二胡曲。(师板书:一首曲子)师:你真不简单,还知道曲作者的名字。阿炳是艺名,他的真名叫作华彦钧。听过他创作的这首《二泉映月》吗?(大部分同学摇头)我们一起来先听一听这首曲子。(播放曲子,教师旁白: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无锡惠山阿炳墓前阿炳的塑像,听到的就是这首…  相似文献   

7.
时间:2005年11月4日地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礼堂师:(板书:二泉映月)读题目。生:(轻声地)二泉映月。师:声音再响一些。生:(大声地)二泉映月。师:《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 生:是阿炳创作的。生:阿炳的原名是华彦钧。师: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阿炳是一位民间艺术家。生:阿炳的爸爸是一个道士,他只能称他父亲为师父。  相似文献   

8.
[教学片段]生1:(朗读)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轻轻一词读得很轻)生2:听了她的朗读,我感觉到春风姐姐是轻轻地吹了一口气。师:是啊,春风姐姐那么温柔,小朋友读得那么好,连老师都想来读读这句话,可以吗?(教师边读边配以适当的手势和表情,读得有声  相似文献   

9.
[片段1](《圆明园的毁灭》) 师:打开书读一读。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恨! 师:(板书:恨!)这种恨表现在哪儿?请朗读品味。 (生朗读课文,并做批注) 师:(小结)拿——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拉——拿不动的用车拉,毁——拉不动的就毁掉,一个比一个可恨;烧——最后还要放火烧。企图毁灭罪证,这最可恨! (生再次朗读课文,课堂已是群情激愤)  相似文献   

10.
[教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在大海中永生》第3自然段教学片段。师:邓小平,这一位世纪伟人离我们而去了,多少人为之哭泣,多少国家为之半降国旗以示悼念。人们实在是不忍这位伟人的离去,连大海和寒风都如此地悲伤。这是为什么呢?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邓爷爷丰功伟绩的资料,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出示追忆邓小平的画面,伴有《二泉映月》音乐)  相似文献   

11.
【《少年王冕》教学片段】 师:你能读读描写美景的片段吗? (生朗读一遍课文后,多媒体出示课文内容:“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师:现在请大家说说你自己读了这段话之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导课.师启发生大声发言.板书:二泉映月) 师:请读题目. 生:(轻声地)二泉映月. 师:再响亮一些. 生:(大声地)二泉映月.  相似文献   

13.
第一板块(激情导入,指导学法)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这首诗——《明信片儿师生情》,猜猜是谁的大作?生:(从老师的神态上,学生猜出是王老师,异口同声地)王老师——师:对,这是我于2000年1月10日发表在《运城日报》上的一首诗作。同学们读一读,谁能说说这首诗的背景以及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学生情绪高涨。)生1:老师写这首诗肯定是元旦来临之际,收到学生的贺年卡有感而发。生2:从诗的最后一节能看出,这首诗表达了浓厚的师生情。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对老师这首诗的认识和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讨论如何理解一首诗歌。生1:朗读是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14.
问题教案一、欣赏音乐,激思导学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乐曲。(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2.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吗?(板书课题:二泉映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3.读读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如: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这首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黑板上写出三个“?”。)二、围绕问题,探究品读(一)第一个问题: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1.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2…  相似文献   

15.
师: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很高,好样的。谁愿意把描写草原美景的这段文字读给大家听听?(一生读课文)师:你读得很认真,同学们听得也很投入。究竟读得怎么样呢?我们来评一评。谁愿意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生:我认为吴丽同学读得很有感情,语句很流畅。听完她的朗读,我仿佛亲眼见到了草原上的美景。生:我认为吴丽同学读得声情并茂,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生:我认为吴丽同学读得很投入,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如果她将“轻轻流入云际”的“轻轻流入”读缓一些、轻一些,就更好了。生:听了吴丽同学的朗读,我觉得我都深深地爱上草原了。师:评得多棒啊!…  相似文献   

16.
请看《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教学片段。片段一: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文中描写玉澜堂里的大海棠树的句子,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生1:(将“密密层层、满”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密密层层”、“满”,因为只有强调这些词,才能让人感觉到这海棠花开得是那么旺!生2:我认为可将“从树枝开到树梢”这句再处理一下:声音轻而柔一些,速度稍慢些,这样能留给人一个“欣赏”的时间,才能更使人有一种来到花下仰头观赏的感觉!师:说得真好,你能否通过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海棠树下?(生非常有感情地诵读,教室里掌声热烈)生3:(将“喷花的飞泉”重…  相似文献   

17.
师:下面再让我们读出一些课文外的东西。(放《江河水》乐曲)请同学们再随着音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你想到了哪些? 生:我想到了贝多芬在耳朵聋的情况下还能写出许多优秀的乐曲。生:我想到了阿炳在双目失明、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充满对生活的向往,还能谱出《二泉映月》这样的名曲。他和司马迁的命运多么相似! 生:保尔、海伦、张海迪他们和司马迁一样都  相似文献   

18.
"静影沉璧"一词出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二泉映月》,学生在阅读时较难理解。王文丽、王崧舟、薛法根三位名师依据学情,运用多种方式解词,使"静影沉璧"成为学生心中诗意、醇美的独特风景。【片段一】(王文丽)师:对于"静影沉璧",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相似文献   

19.
金俊英 《教师》2015,(6):108
[教学情境片段说明] 本情境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中的一个片段,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学习作者表现美的方法,着重理解作者如何运用烘托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梅雨潭的绿,并进行拓展阅读与习作训练. [案例描述] 师:(播放背景音乐:溪水潺潺,音乐悠扬,在优美的意境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同学们,请闭上眼睛,随着这段优美的音乐,一起来感受朱自清笔下《绿》的神奇魅力.请一位同学朗读“我又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那醉人的绿呀!”这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二泉映月》丰富的内涵;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