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了,然后上课".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课文,上课时教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  相似文献   

2.
正预习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学校推行"讲学稿",学习、借鉴、应用南京市东庐中学"讲学稿"的成功经验上,笔者组织编制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讲学稿",并以"讲学稿"为载体,提出了数学课前预习活动有效设计的相应策略.一、问题的界定(一)预习学习活动本身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需要进行提前接触与熟悉.预习作为一种独立学习尝试,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笔者在一次常规调研中发现,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容乐观。一是"伪预习",学生对预习置若罔闻:有的把文章读完一遍就结束;有的碰到疑难字词,直接"百度";有的则更会"省事",索性搬来《课课通》,答案一抄便完成。二是"过预习",学生的预习苦不堪言:听范读、写生字、抄词语、画句子、写段意、概文意、做摘录、作批注、查资料、  相似文献   

4.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认真预习不仅能为课堂学习做好思想准备,而且能让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我在一年前接手小学四年级的一个班,听原来的班主任说这个班的学生基础好,学习习惯也比较好.于是,教学第一课《观潮》前,我兴致勃勃地布置了一项作业——预习,哪知我刚刚在黑板上写完"作业:预习第一课",就有一位学生问:"老师,就这一题?"我随口应道:"是啊."随即就有几个学生欢呼起来:"耶!容易!"我写上了预习要求后就满心欢喜地下课了.第二天上课,我直接进入交流展示的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想针对学生的学案来调控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5.
徐易老师的教龄是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开始的.1949年,他刚刚二十五岁,而今已雪染双鬓,历时三十七个春秋.在这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他潜心探索教学的规律,不断总结教学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一、变讲书为导学,教以学法具体做法如下:(一) 以"疑"为诱,导其"知疑"解疑"学起于"疑",须导其"知疑",怎么导?他是这样做的:第一,把预习纳入课堂,上好预习指导课.就是通过课堂预习,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目的是让学生去"知疑".第二,重视激疑.上预习课,使学生有了"知  相似文献   

6.
<正>学生究竟该怎么预习,预习些什么,我认为现今的评价手册上的"预习导航"就可以充分利用:要在课堂上经历学生的预习过程,教授预习方法;检查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体现,如果"石沉大海",既达不成目标,又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要与文本的研读结合起来,与教学设计衔接。以我最近执教的公开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为例:该课的"预习导航"中有如下三个题目: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要求背诵,自己理一理,比较写作顺序后多读几遍。你读了遍,已基本会背。2.比较  相似文献   

7.
一、预习指导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导疑,是学生自学的开始,预习可以使学生的头脑处于有准备的状态,预习了,课堂上就会去"选择"那个事物.刚开始布置预习,学生不会也不习惯,布置的任务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所以我先布置预习提纲,提出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并在课前经常检查,督促学生自学,使之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学会预习.如学习<双曲线>第一课时前的预习提纲:(1)双曲线是怎么定义的?(3)双曲线和椭圆的定义有何不同?(3)如何推导出双曲线方程?(4)双曲线中的a、b、c是什么关系?与椭圆比较不同?(4)根据双曲线方程如何判断双曲线的焦点位置?  相似文献   

8.
另眼看预习     
正高中学生学习负担之重已成为一种"沉疴",所以当笔者接受一个新班级首次上课,郑重向学生宣布"在每次数学课前,都‘不准'预习"时,教室里一片惊叹和欢呼.所有数学老师从未有过这样的规定,所以惊叹;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课业负担,于是欢呼.数学课前学生的预习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惯例.经过预习,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对其中的难点、重点、关键点更是着重敲击,从而"保证"了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使课程的进展更"顺利",且不大会出现令人沮丧的差错和令人懊恼的"故障".可笔者一反常  相似文献   

9.
"预习"是让学生把所学内容事先看一遍,为教师的教打下基础,是对学习内容的预知。"预学"则是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适当的学习准备与探测。两者对象不同,载体不同,要求不同,评价不同,作用不同。要实现预习向预学转变,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据调查,90%的教师把预习当作业布置,但70%的教师只说"预习课文""课后将××看一下"。至于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学生预习的目标是笼统、模糊的。借助预学单预学,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目标的根据是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一目标:从模糊走向明晰  相似文献   

10.
<正>预习,《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如果进行了理想的预习,听讲就会具有更多的收获。然而,当今语文预习的现状究竟怎样呢?一、凡事预则立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亦然,预习在整个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一方面可以初步感知将要学习的内容,以便课堂上迅速进入角色;另一方面,还能发现自己认知上的薄弱环节,上课时有所针对地听讲。可以这么说,预习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即"自学"行为。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一、"和谐高效335"教学模式的基本描述(一)"和谐高效335"教学模式的结构1.第一个"3",是指在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评价上的"三个转变"(具体见后文)。2.第二个"3",是指以学生为本进行自主学习的三个模块。(1)预习模块:设置有效的预习学案,鼓励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解决30%甚至50%以上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难度较大的内容。(2)展示模块:课堂上师生互动,遵循"课堂教学五环节"(具体见后文)完成。  相似文献   

12.
预习作业相对于书面作业来说,在检查的形式上较难把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可有可无,所以效果不甚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上要新颖、有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乐于去完成。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分不开。"那么如何让预习作业充满"魅力",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呢?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预习的核心要义是"预先自学"。但学生在"预先自学"时,也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好"三有",即注重预习,让学生有实践;明确方略,让预习有明灯;检查成果,让教学有起点。  相似文献   

14.
只有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才能使学生具有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其中,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帮助学生有质量的预习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部分。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摸索,遵循"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探索出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预习的一些方法。一、让学生明确数学预习的方法步骤。"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句话强调读书的重要作用。实践中,我研究出了"五步读书法",指导学  相似文献   

15.
"凡事预则立",预习能开拓听课思路,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好的习惯,发展自学能力.弹拨思维的心弦,处理好预习环节,学生会在课堂上如鱼得水,奏响预习的乐章,为整个学习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高中语文预习过程中的误区 笔者从高中语文教学一线中了解到:其一,目前高中语文预习方式单调,大多是浮光掠影式的读抄,缺少思考性、探究性;其二,学生知道预习什么,但却不知道如何预习;其三,有布置无检查,学而无果.  相似文献   

16.
新编教材自小学第七册起,每组课文前都有<导读>,每篇精读课文前都有"预习",每篇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这些内容的编排为教师的教提供了依据和准则,更为学生的学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凭借"预习"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忽视了<导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有悖于编者的意图,也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预习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学生若能在预习过程中接受智力挑战、开阔思维、体验生活、挑战文本,便可做到有效预习。数学教师要扮演好帮助者、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做有效预习的"摆渡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8.
预习,简而言之,就是在老师正式上课之前,学生先去接触所学内容,并学习相关资料。要想在课堂上完成英语教学,预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英语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一、明确预习任务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  相似文献   

19.
预习,就是学会自己读书.没有一位教师会否认预习的重要性,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又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多读、多写、多思,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出"学习语文要预习",反对"不教学生预习"、"一切预习事项由教师代劳"的做法,他把预习看作阅读的主要阶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预习这个环节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要么盲目设置,不加选择;要么不予强调,听之任之,这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语文教师既要重视预习,又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课文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精心设置预习题,力争做到以下"五要":  相似文献   

20.
<正>一、写在前面最近,笔者和几位同仁观摩了我校一位资深教师的数学课.上课伊始,执教老师让学生拿着"导学案"走上讲台,展示预习成果.一个个小老师自信地走上讲台,台下一个个学生不时地追问、倾听、思辨.展示环节结束后,执教老师让学生拿出"预习反思",提出预习时的疑惑,并让另一位同学迅速地将学生的问题列在黑板上,接着师生讨论解决.最后教师辅以相关的训练加以巩固.整节课的气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