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时下,部分语文教师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如果有语文教师还秉承传统语文教学,就不被人看好。脱离教材而随意生发人文性,为了追求人文性而冷落文本,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表面上很叫座,但实际上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有效养成。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尊重它,并努力追求对文本的超越、升华,最后内化为学生生存生活的营养液。我认为,夯实"俗"、最终"雅"是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又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由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走向偏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致使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缺乏语文味,弱化了工具性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过分强调文本价值观的深入感悟理解,有的课甚至变成了"思品课"。这样的课堂严重地背离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基本精神。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何实施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这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尤其是一些课堂真正凸现了阅读教学的个性美,真正体现了新的课改理念。但也使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过分强调"自主学习",过分追求表面化形式,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意义。教师要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使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上达到"人文互动"。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一门奇妙的艺术,也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人文活动,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不仅要唤醒学生的意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还要让学生在美好的课堂氛围中解读、感悟并沉醉于文本,从文本中获得语文知识,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文章指出,语文教师需要深刻理解生态课堂、生态阅读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语文生态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让语文生态阅读教学真正起到改变学生人生长度与宽度的人文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容易导致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教师上得累,学生听得无味。语文课需要润物细无声的熏陶,通过教师对文本的准确解读,让文本充满灵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从而培养舒展、自由的人,使学生的生命经过文字的润泽而更芳香和厚重。  相似文献   

7.
《教师》2009,(16)
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教学时有相应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文本本身的情感、理性因素,课堂问题的设置都是影响课堂氛围的因素.营造好的课堂氛围,需要从情感、动作、语气、视觉暗示、环境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许多语文课缺少"语文味",原因就在于文本被遮蔽了:或被忽略,或被随意演绎,或被无端推翻,或干脆"销声匿迹".一种文本就是一种文化.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教师没有文本就无以施教,学生离了文本就无从学习.只有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才能真正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才能让语文的人文之光照亮学生的青春.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重读新课标,如何在语文课堂上体现这一特点,创造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我的认识是用真实体现工具性,用诗意体现人文性. 一、语文课堂的真实 语文课堂的真实在于真正的回归语文,体现那种浓浓的"语文味",绝不要"荒了自家的地,去耕别家的田". 1.营造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上好语文课.教师需要注重文本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有效地完成文本的解读和感悟.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过于追求人文的高雅与深刻,过分追求语文的厚重与审美,势必使课堂远离童真和童趣,儿童习得语文就会失去本真.因此,语文教学要力求树立儿童为本的理念,回归儿童习得语文的自然状态,呼唤语文课堂的本真特色,拓展儿童习得语文的空间,追求一种习得语文的本真境界.  相似文献   

11.
有时语文在被夸大,一些教师几乎把所有相关甚或关系不大的东西都当作语文必须持有的丰富内涵,使语文几乎等同于人文. 有时语文在被萎缩,一些教师只是把课文切割成支离破碎的语言材料,只是死扣语言材料本身,使语文几乎等同于试题. 前者过分陶醉于人文之一端,得人文之“鱼”而忘语言之“筌”,把语言这个工具弃置一旁,这样语文就显得不伦不类. 后者过分痴迷于语言之一端,倾心打造语言这个工具,这样语文就变得味同嚼蜡.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师生与文本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通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够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高水平阅读思维和人文情感。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中重视并开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刘树明 《甘肃教育》2020,(5):100-100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现状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阅读的不完备和阅读模式的课堂效率不高普遍存在。同时,小学阅读中,固化的阅读模式和“标准”的答案会使学生逐渐缺少思维发散能力,尤其是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我们不可否认,小学语文传统的阅读方式中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弊端,就是过分相信文本并外化于读者的阅读体。在语文文本解读中,凸显阅读教育的方式源远流长,但缺失的现象却是随处可见。文章的意义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就设计好的,对于作者而言,这些意义是其创作文章的目的,也是不可置疑的。  相似文献   

14.
蒲振枝 《广西教育》2011,(17):20-21
语文阅读教学,向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特别是在误读"个性化阅读"的情况下,高一、高二的阅读教学课堂,越来越显得感性化、趣味化、娱乐化、随意化。或者随意给文本贴标签,忽视对语言的体悟,过分强调政治与道德;或者忽视了创作动机、创作背景,过分强调自我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应从文本阅读的规律出发,结合对话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坚守人本精神,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体验生命,在构建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教学探索。对话式语文阅读的核心是心灵对话与生命体验。课堂流程中,强调话题的设置。课堂的重点和亮点在于文本阅读中的生命探索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本色语文就是关注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把学生作为生命主体,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关注语文的基本规律及内涵,按语文本来的面目教语文。本色语文重视学生的生本独特感受,坚持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它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通过人文性来渗透工具性。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决定了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学走出课堂,开放课堂,两者相辅相成。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即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也就是说语文的教学、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和生活相通的。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过程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文本走向生活、走出文本、走出  相似文献   

18.
马延灯 《教师》2014,(7):68-69
正"语文味"问题是语文教学中的老问题,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对语文性质的认识模糊,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人文性"的一面,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导致语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回归语文的本味,强调本味语文、本色语文的呼声日渐高涨。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性,追寻"语文味"的课堂成为当下一道突出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9.
陈刚 《中国教师》2011,(22):52-54
<正>针对目前的语文教学,杨再隋教授作出这样的诊断:有些语文课堂非常虚化,以牺牲语文的工具性为代价过分地张扬人文性,导致语言文字训练不到位。缺少语言文字的揣摩、涵泳和挖掘,课堂显得浮华浅薄。这种非语文、去语文化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语文变得鲜活灵动。小学语文,承载着浓厚的人文内蕴。因此,在课堂上,要确保学生有大量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对文本反复涵咏体味,使"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美好情感有机渗透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的魅力在于是否具有"语文味"。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那么,语文课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呢?一、语文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