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喧哗与骚动》小说文本从章节题名到人物意识流动无不展现了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时间意识和时间哲学。小说中的人物被时间化,而时间则同时在人物的意识中被主体化。时间是整部小说的主题,它体现了福克纳对时间以及现代人生活的深刻理解,时间构成了人的实体或存在。  相似文献   

2.
《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惊世之作。小说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出发,让所有的人物都可以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出现在人生喧哗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骚动不安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喧哗与骚动》对时间、4位叙述者的意识、以及中心人物的处理,看似朦胧,实则明晰。这是福克纳所使用的新颖而独到的写作手法。使小说在塑造中心人物和主要人物的同时,也深化了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与内涵。  相似文献   

4.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大量运用了神话原型模式,从而使整部小说充满了反讽色彩,揭示了美国南方精神文化的衰落。从结构、人物、意象等方面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神话原型,能深度揭示福克纳对美国南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批判以及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安娜  张莉 《现代企业教育》2009,(18):121-122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比较成熟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南方家族康普生家族的分崩离析,作者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构架,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出发分析整个家庭悲剧的发展过程。本文借用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探讨福克纳如何在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中通过结构、视角及人物塑造的陌生化来展示故事,揭示作品主题,增强审美效果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心理学的科学基础》一书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一股斩不断的"流",就像河水,称为"意识流"。意识流作品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内在世界的意识流动,而不是从外部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谈论意识流小说,就不能不谈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深刻分析《喧哗与骚动》中意识流的应用及其应用的理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意识流的写作风格及福克纳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里运行着五股时间之流。对于时间本体福克纳表达了悲观的认识.但在写作的意义上,福克纳随意驱遣时间,使他的作品里呈现出时间的重奏与复调。  相似文献   

8.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代表作,我国研究者对它十分重视,1980年以来,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喧哗与骚动》的创作目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征和表现方法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在福克纳研究中占有最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自从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第一次成功使用多角度叙述手法以来,模仿和追随者就不可胜数。斯继东的这篇小说也不例外。但同样是四个人物的多角度叙述,《喧哗与骚动》的多角度叙述是为了还原事实的真相,而这篇《今夜无人入眠》的多角度叙述,与其说是为了还原真相,不如说是为了最终对所谓的真相进行颠覆。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两部意识流小说的叙述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作为福克纳的意识流代表作,充分表现了他在创作方面的造诣和才华,《喧哗与骚动》通过四个对位的世界塑造了女主人工凯蒂的形象,同时也描绘了康普生家族及南方传统旧道德的没落。《我弥留之际》则是采用以女主人公爱迪夏其葬礼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这两部作品独特的叙述模式使读者更真实的感受到人物流动的内心世界和深沉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通过《喧哗与骚动》的创作展示了其独特的时间意识与时间哲学。其小说从章节题名到人物意识无不是福克纳独特时间观的具象性表现。福克纳的时间观是二相时间观——过去与现在,而非常识的三位时间观.即过去一现在一未来;在时间与空间之关系上,则体现为空间上的暂时悬搁与此时的趺落;在人物行动上则是无限期的延异与沉潜于既往;在事相呈象上则是以实为虚、化实为虚。  相似文献   

12.
《喧哗与骚动》中班吉意识流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喧哗与骚动》第一章即班吉篇,福克纳采用印象主义的叙述语体,首先展示了白痴班吉头脑里涌流而出的、大量混乱无序的感性意识画面,运用词语联系与情景结合的手法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物与事件自然联系起来,从一个角度客观地为读者展现了康普生家族的历史及其人物的性格、命运,揭示了一个“喧哗与骚动”中的南方望族分崩离析、走向没落的衰败史,显示出意识流作品的独特魅力与作者直追莎士比亚的非凡的艺术才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喧哗与骚动》的解读,分析了福克纳的女性情结,认为福克纳写《喧哗与骚动》的初衷是表现女人的可爱与可畏,他对女人始终抱着爱慕与恐惧的矛盾心理,爱和恨交织在一起。在他心目中女人介于天使与妖女之间,是一种容易伤害男人的尤物。这种复杂的心态与他的家庭背景、他生活的文化环境、基督教传统观念以及他个人的遭遇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欣赏与理解福克纳的杰作《喧哗与骚动》,章采用普遍分析与典型例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小说题目的象征意义以及小说中基督教原型人物和意象的象征意蕴,揭示了福克纳对人,对社会,特别是对他自己进行的深刻,客观的探索,达到了对福克纳进一步了解,获得一种新认识的效果,对于欣赏和理解福克纳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小说叙事方式的角度对莫言的《檀香刑》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进行了比较。《檀香刑》的叙事者由"少"到"多",叙事结构由"线"到"块",叙事风格由"西"到"中",实现了对《喧哗与骚动》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所有小说中被评论最多的一部。它之所以能成为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因为该小说的非凡艺术成就。他对时间的精心处理在《喧哗与骚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使该小说成为一部少见的关于时间的小说。它对时间的独特处理不仅有利于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而且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17.
于艳华  周萍 《教书育人》2009,(11):112-112
《喧哗与骚动》(1929)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最多、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对生活与历史具有高度的认识、概括能力。尽管《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显得扑朔迷离,有的部分的确如痴人说梦,但实际上它通过一个南方庄园主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变化的一个侧面。南方原有的社会体制正如康普生家族一样分崩离析,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18.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有明显的与《圣经》对照的意图,而且在批评家看来,班吉这一白痴形象,竟然代行基督耶稣的拯救世人堕落的超自然力,为什么作者选用这样一个人物来行使这一职能,是写作该文的一个目的。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15,(3):102-108
福克纳与莫言的比较研究历来备受学者关注,他们的创作带有强烈的酒神精神,这与他们的生命历程密不可分。在写作上,他们注重叙述的狂欢之美,在人物的塑造上充分体现人性的自然之美。酒神精神在他们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与《红高粱家族》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彰显了福克纳与莫言在生命与艺术上的狂欢。  相似文献   

20.
人的生存困境导致悲剧,福克纳将《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一家的悲剧描述成试图逃脱生存困境的意识。工业化摧毁了美国南方传统的蓄奴制,其巨大转变成为小说中人物社会异化、传统观念异化与伦理道德异化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